賀金華 徐萍芳
【摘 要】全科醫學是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而誕生的,體現了現代醫學發展的新趨勢。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全科醫學水平和全科醫生的數量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全科醫學已成為我國衛生事業發展和改革的重要環節。然而,由于我國全科醫學起步晚,與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本文旨在通過對歐美等發達國家全科醫學發展的分析,結合目前我國全科醫學的現狀予以對比和借鑒。
【關鍵詞】全科醫學、發展現狀、啟示
【中圖分類號】R197【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289-02
1 全科醫學的定義
全科醫學是一個面向社區與家庭,整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內容于一體的綜合性醫學專業學科,是一個臨床二級學科;其范圍涵蓋了各種年齡、性別、各個器官系統以及各類疾病。其主旨是強調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范圍、以整體健康的維護與促進為方向的長期綜合性、負責式照顧,并將個體與群體健康融為一體[1]。
2 國內外全科醫學發展現狀
①醫學背景
美國的健康看門人是初級保健醫師,被稱為家庭醫生。美國早期醫療服務屬于通科性質,每個醫生都要能診治各種常見病和多發病[2]。美國專業化醫療服務占據主導地位,家庭醫療服務逐漸邊緣化,但通過家庭醫生的努力和堅持,基礎醫療服務和家庭醫學逐漸受到更多重視,發展前景也更加明確[3]。
②醫療模式
在美國近十年的醫學發展中,家庭醫生單獨開設診所數量逐漸減少,大多家庭醫生與藥劑師、護工、社工等組成醫療團隊,為社區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③發展趨勢
為了鼓勵醫學生從事初級衛生保健服務,增加全科醫生數量,美國政府推出了“獎學金和助學貸款計劃”。獲得獎學金的醫學生必須在畢業后的2-4年內到醫學專業人員短缺的地區從事初級衛生保健服務。初級衛生機構通過雇傭更多的醫療助理和護士來彌補全科醫生的短缺[8]。
(二)我國全科醫學發展現狀
1、醫學背景
我國正式提出全科醫學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1993年11月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全科醫學的誕生。首都醫科大學于2000年7月成立了衛生部直屬的第一個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并以此為核心建立了全國的培訓網絡。
2、醫療模式
目前我國的全科醫療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基于社區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按照街道辦事處的管轄范圍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然后在附近各個點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另外一種是以綜合醫院為后盾的全科醫學模式,即在綜合醫院內設立全科醫學科。
3、發展趨勢
①全科醫學的引進階段(20世紀80年代—1996年):
全科醫學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引入我國大陸,在1986—1988年,世界家庭醫師學會的主要領導和一些來自歐美國家以及我國香港、臺灣地區的全科醫生陸續來我國大陸訪問,介紹了全科醫學。
②全科醫學的發展初期(1997年—2008年):
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做出了“加快發展全科醫學,培養全科醫生”的重要決策。
③全科醫學發展的新時期(2009年—現在):
從2009年新醫改開始,我國全科醫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2009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通過發展全科醫學解決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嚴峻的老年人口保健醫護照顧問題。
4、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①全科醫生從業人員及比例不足。
發達國家中全科醫生占醫生總體的比例:在英國、法國及加拿大,約為50%,在美國也達到了34%,而我國截止至2016年年末,以注冊登記的全科醫生比例占醫生總數僅為6%,比起理想的30%-60%的比例相去甚遠[]。
②全科醫生學歷普遍偏低。
在基層從業人員中,以專科學歷為最多,2016年末衛生人員總數中,衛生技術人員845.4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00萬人。衛生技術人員學歷結構:本科及以上占32.2%,大專占39.3%,中專占26.5%,高中及以下占2%。
③全科醫生專業能力有限。
在我國,由于在基層(社區或農村基層衛生員、村衛生室)工作,從業人員大多以專科為主,由于學制短,專業知識的獲得從時間點上已經遠遠不夠,專業能力一般。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缺乏一定量的臨床實踐,所學知識很難滿足解決臨床中所遇到的問題。
3 國外全科醫學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1、加大和完善全科醫學教育培訓體系。
全科醫學教育是全科醫學發展的核心,現在大多醫學高校已開設全科醫學課程,其中一部分醫學院校還專門開設了臨床醫學(全科醫學方向)班及全科醫學系,部分有條件的院校開設了全科醫學碩士授予點,也有很多院校與國外開展了聯合培養全科醫學碩士的項目。
2、貫徹執行全科醫學5+3模式。
國外全科醫學起步較早,且有嚴格的培養、準入、管理制度,形成了包括學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在內的完整醫學教育體系。我國近年來也逐步開展了全科醫學5+3教學模式,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很多方面還不完善,需要徹底貫徹制定并不斷改進。
3、加大社區醫院、基層醫院的軟硬件設施建設。
基層醫院由于醫療設備匱乏、醫生人數不足及臨床實踐能力欠缺等因素,導致患者不愿前來就診。只有逐步改善基層醫院就診條件,提高社區醫生臨床實踐能力和服務質量,滿足患者基本醫療需求,才能讓民眾養成來社區醫院看病的習慣。
4、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建設。
在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明確定位,落實“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治療模式,并提倡以醫聯體組建、慢性病管理、家庭醫生簽約、遠程醫療平臺等試點抓手,全方位推進分級診療體系的建設[5]。
參考文獻
梁萬年,全科醫學、全科醫療和全科醫生[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2):252-256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History of the college[EB/OL].[2015-05-22].
丁建丁,英國健康保障制度建立的歷史經驗[J],群言,2009,(6):14-16
楊順心,黃菊,代濤。英國全科醫生制度發展經驗與啟示[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6,33(3):26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