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盛祥
摘?要:我國古代十分偉大的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育指導原則,而這一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理念中的個性化教育理念、差異性教學理念不謀而合,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應該以培養多元發展的優秀人才為宗旨,促使學生進行全面探究,確保學生積累有效的學習經驗。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切實體現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真正關注學生個體,讓每個學生都能積累有效的數學學習經驗。本文將從分析學生個體的學習優勢、關注學生個體的認知瓶頸、賞識學生個人的學習變化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才能體現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關鍵詞:小學數學;因材施教;指導原則
一直以來,為了保證教學進度,小學數學教師都是按照統一的目標要求去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希望學生可以在最短周期內學習豐富的數學知識,確保學生可以跟上教學進度。但是,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并不一致,如果讓他們參與完全一致的數學學習活動,那么無形中則會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使得一部分無法取得理想成績的學生變得自卑、失落,并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堅持實施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則,關注學生個人需求,切實組織個性化的教學活動,讓更多的學生愛上數學,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自覺性。
一、分析學生個體的學習優勢
每個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都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優勢,這是由學生的智能結構優勢所決定的。然而,在過去,小學數學教師只關心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忽視了中等生、學困生的數學學習天賦,導致這部分學生產生了負面的學習情緒。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客觀分析每一個學生的數學學習優勢,由此實現因材施教,讓學生及時形成數學學習自信,使其能夠切實實現學習進步。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筆者會客觀看待本班學生的閃光點,盡量讓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去學習、分析數學概念,使其能夠積累有效的數學學習經驗。比如,本班有幾個學生很擅長進行邏輯推理,而且能夠自主遷移數學已有認知,能夠舉一反三。對此,筆者便會在數學課上引導這幾個學生展現自己的數學認知潛能,使其積極展現個人思維優勢。比如,在“多邊形的面積”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鼓勵這幾個學生在講臺上演示探究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思維過程,使其積極分享自己的邏輯推理成果。比如,有個學生選擇的是用格子紙的方式去觀察平行四邊形、梯形與三角形的圖形結構,結合自己所掌握的面積計算公式去推導這幾個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有的學生則是將平行四邊形、梯形與三角形轉化為自己十分熟悉的正方形、長方形,通過填補、切割等活動去觀察平行四邊形、梯形與三角形這三類多邊形與長方形的圖形關系,利用已有認知去推導平行四邊形、梯形與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終,這幾個學生的數學推理結果是一致的,而其余學生也通過直觀的思維探究與數學表達活動受到了啟發,切實掌握了本單元的重要知識。
二、關注學生個體的認知瓶頸
雖然小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處于動態變化過程,但是他們卻依然會陷入到不同的認知瓶頸之中。然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小學數學教師只能滿足部分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導致部分學生所積累的數學知識疑問越來越多,使其漸漸學得吃力、費勁,因此也無法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對此,實施因材施教便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客觀分析學生個人的認知瓶頸,以便讓學生切實積累有效的數學學習行為,讓學生能夠切實實現學習進步,使其重塑數學學習自信。
就如在“分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教學中,本班學生便在解題時展現出了不同的認知問題,對此,筆者便及時針對學生個人需求組織了數學輔導教學活動。比如,有的學生不善于觀察,數感較差,難以客觀將分數轉化為同分母,所以在計算分數的加減法問題時出現了錯誤。對此,筆者就利用數軸圖引導學生分析了分數的加減法規律,利用數軸演示了具體算法,由此引導學生進行了數學計算。再者,還有一些學生雖然掌握了分數的加減法的算法,但是卻并不能靈活應用,原因是他們并未內化分數的加減法的算理內容。對此,筆者則引導學生重新分析了分數的加減法的算理內容,使其積極思考特定問題情境下的數量關系,由此引導學生總結了解題經驗,使其能夠切實實現學習進步。
三、賞識學生個人的學習變化
常規的小學數學教學評價活動會根據學生的數學考試成績進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小學生都能考取優秀成績,而這就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部分學生會因此變得消極敷衍。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則應該積極賞識學生的個人學習變化,關注學生的個人進步,及時激勵學生,讓學生能夠切實實現學習進步。
比如,本班有一個學生的數學天賦很高,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即便是在數學競賽、奧數比賽中,也有不俗的成績表現。面對這個學生,筆者毫不吝嗇地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欣賞之情,經常表揚學生、激勵學生,還會額外為學生布置一些拓展性的數學學習任務、解題任務,監督這個學生學習更高難度的數學知識,也希望學生可以由此積累有效的數學學習經驗。面對其他同學,筆者也從來沒有表現出嫌棄、不重視的態度,同樣也會客觀分析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變化情況,會客觀看待學生,針對學生個體需求制定相應的數學輔導計劃。比如,有一個學生雖然在數學考試中的成績不理想,但是這個學生卻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了良好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而且經常提出不同的解題意見。對此,筆者會經常表揚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成果,鼓勵該學生認真思考、積極創新,希望可以保護好該學生愛思考、愛質疑的優良品質。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組織豐富的因材施教教學活動是為了促使學生實現全面進步,可促使學生真正實現長遠發展,關注學生個體需求,讓學生以異步狀態實現全面進步。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則,讓學生按照個人認知需求去學數學、用數學,從而切實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使其樹立學習自信。
參考文獻:
[1]李盛.小學數學教學中因材施教理念落實策略[J].青海教育,2018(09):40.
[2]吳暹蘇.因材施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1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