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恒毅
摘?要:培育核心素養是現代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實施中所面臨的重大的課題。要有效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課程是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實現立德樹人的載體,課堂是實施課程的主陣地,活動課堂是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有效載體,議題式活動課堂是推進活動型學科課程建設的有效途徑。設議題、搭平臺、共議題、達生成四要素優化整合,共同演繹著議題式活動課堂的實施路徑,共同推進著活動型學科課程落地生根有效完成。
關鍵詞: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活動課堂
一、巧設議題,有效教學的關鍵
議題是議題式活動課堂的基本抓手,合理確定議題是議題式活動課堂有效實施的首要任務。那么,議題如何選擇、設計呢?第一,選擇源于教材重點難點的議題。基于教材重點難點問題設計議題,是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議題式活動課堂的重要途徑。第二,設計源于學生生活的議題?,F代的學生,其生活主要包括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一定范圍的社會生活。從學生親歷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尋找恰當的議題,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增強學生的親近感,更有利于學生在主動尋求解決問題與困惑的過程中凝練素養。第三,設計源于社會熱點或公共話題的議題。社會熱點、公共話題是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教學資源,適時選取與設計源于社會熱點、公共話題的議題,有利于學生在關注社會熱點、分析公共話題、共尋解決措施中培育公共參與的素養。當然,議題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設計的議題既可以是獨立的、單一的問題,也可以是結構化、序列化的問題,圍繞一個主議題(總議題)展開為若干個子議題,充分呈現出議題的結構化、序列化更有效提高教學。
二、搭建平臺,有效完成“議題”
議題的推進往往采取任務驅動的方式,即將議題設計成學習活動的引擎,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以推動學習的深入開展。因此,議題任務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驅動性,那么教學中我們應設計怎樣的任務來驅動學生的學習動機、達成學習目標呢?首先,課前精心編制導學案,布置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做到導讀、導練、導思、導行;其次,課中搭建多維互動平臺,自主、合作、探究,在互動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原有知識和經驗,提出方案、分析、解決問題、分享成果,同化舊知、活化新知,實現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循環;最后,課后拓展延伸任務,深化任務激活思維,達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意識地、有序深入地引向核心素養的培育。以“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為例,在“公民怎樣參與民主管理——村居如何走出鋪張浪費的困境”議題下,我們可以設計了3項議題任務展開教學活動:(1)課前編制導學案,展示村居鋪張浪費背后的喜、憂現實,布置預習任務,嘗試提出解決對策。(2)課中組織自由辯論,學生根據自己的立場,對A(鋪張講排面)、B(鋪張攀比)兩種哪種更好發表意見,通過自由辯論達成民主管理的共識,引出課題導入新課教學;(3)課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可通過走訪實地調研等形式,為走出鋪張浪費的困境提出書面的意見或建議,并通過適當的方式提交給相關管理部門。
三、共同 “議題”,科學解決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喚醒、鼓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有效的抓手是“議題”,要通過議題的引入、引導和討論,推動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使教學在師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教師主導課堂,師生共同推動課堂,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借助學科術語、學科概念、學科理論、學科思維(最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觀察、分析、反思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和問題,從而培養其所應有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王禮新老師認為,“議題教學是實現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基本抓手。思想政治學科倡導的議題教學,較為理想地把課程學習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結起來,既堅守了學科課程本位,又凸顯了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實踐性和參與性,促進了知行合一”。那么開展議題式教學,學生參與“議”的過程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共事件”。在課堂議論、爭議、辯駁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每個學習者擺事實講道理,對問題的分析要做到有理有據,而不是“無理取鬧”,這就蘊含了科學精神素養,因為科學精神意味著我們對于任何問題的觀察、分析,提出解決的方案,都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求真務實的態度,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觀察分析問題;另一方面,在“議”的過程中,學習者之間需要彼此合作、相互尊重,我們在公共場合發表言論、表達訴求,必須遵守規則和程序,比如說,發言要舉手,對于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不能搞人身攻擊,而且要秉持“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尊重你發表意見的權利”的底線思維,這背后就是法治意識的涵育問題。進一步說,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所涉及的議題,大多數具有明顯的政治性、價值導向性,教學雙方圍繞某個社會議題展開的學習活動,其前提是“和而不同”,過程是“和實生物”,而最終目標則指向“求同存異”,即達成政治認同。比如,圍繞“市場資源配置”所展開的“議”,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我們今天每一個家庭與社會的巨大變化,都與改革開放密切相關,從而在內心里認同我們選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因此,師生雙方正是在走向未來的過程中,共同養育了自己、發展了自己、豐富了自己。用梅貽琦校長的話來說,就是“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參考文獻:
[1]潘友梅,莊衛軍. 問題式教學與議題式教學的同與異[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