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彬
摘 ?要: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拉近學生與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的關系,能夠較好的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通過類比遷移的方式,讓學生盡快接觸小學數學學習。同時,也能夠為數學知識的應用和拓展提供一定的渠道。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設法在學生的數學學習和生活實際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在激起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實際;數學應用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與自己的生活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學生才能夠自發地產生學習積極性,這也是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之一。不少教師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進行了實踐和嘗試,筆者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只有廣泛加強學生學習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才能夠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教師所提供的學習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能夠有效凸顯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也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
一、借助信息技術,吸引學生投入數學活動
在拉近數學學習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關系時,由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教師向學生呈現學習材料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因為信息技術能夠使得數學知識變為更加生動、活潑的學習因素,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借助圖像、聲音、動畫等,進行現實性和探索性的數學學習。這樣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師講解,也將靜態的數學知識變得動態化,方便學生的自主學習。
例如,在學習“旋轉與平移現象”時,教師需借助教學實例,引起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建構有關旋轉與平移的新知識,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形象化地將游樂場的動畫錄像播放出來,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認真觀察并積極分析畫面中哪些物體正在運動,以及這些物體具體的運動軌跡。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可以通過手勢或身體語言來模仿不同物體所做的運動,鞏固自身的記憶效果。隨后,教師出示本節課需要學生了解的旋轉和平移的概念,讓學生根據看到的畫面來判斷物體是經過了旋轉還是經過了平移運動,鍛煉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同時增強學生對概念化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重視動手操作,在實踐中不斷感知
數學學習是一個動態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除了目前教師在課上的講解外,課程標準更加強調學生在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課上應該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經歷觀察、計算、推理等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結合學生的好奇心和愛動手操作的特點,教師可組織各式各樣的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發現新問題,研究新規律的過程中探知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知識時,教師首先講解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概念,為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做足鋪墊。隨后,為學生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要求學生對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哪個的面積更大。其中,長方形的長為5厘米,寬為3厘米,正方形的邊長為4厘米。在對比過程中,不少學生選擇用1厘米的正方形來進行拼接,在拼接過程中畫出了標記,并以最后的小正方形面積個數來判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誰大誰小。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會得到發展。然后,教師根據學生動手實踐的結果,將問題進一步延伸,要求學生計算長為3米,寬為2米的長方形面積,此時學生再利用1厘米邊長的正方形面積進行拼接顯然不現實。因此,引導學生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規律就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完整地體現出來了,隨著教師的不斷點撥,學生能夠逐步領會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三、促進數學知識回歸于生活
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數學教學,能夠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而將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應用于現實世界中,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還能夠拓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嘗試著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教師在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數學教學,應該明確數學需要回歸于生活,在設計練習題目時,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
例如,在學習“一位小數的加減法”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場景,將固定的數值設置為小數,讓學生進行計算,考驗學生在應用題目中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已有信息和所求條件的能力。結合實際問題的處理,學生能夠認識到小數加減法的學習對自己實際生活的益處,并能夠體會到數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僅能有效保持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還能夠增強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總之,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借助生活化教學素材來開展課堂教學,能夠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靈活應用學生生活中接觸的事物和問題來處理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融為一體,能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味生活,在生活時嘗試著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任軍霞. 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有效探索[J].學周刊,2015(28):48.
[2]馬會平.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小學數學生活化若干問題簡析[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6):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