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清
摘 ?要: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貫穿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而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和學生來共同配合完成的。要想實現教與學的高度融合,不僅教師需要積極地發生轉變,學生也要在教師的帶領下轉變學習態度,以正確的學習方式來對待語文學習,促進師生雙方在語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長與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教與學融合
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科素養的培養均處于起步階段,而在這一階段讓學生具備正確的學習意識,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不僅能夠影響學生該階段的學習狀態,還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養成。在教學這一雙項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耐心地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發現語文學習的樂趣,學生也要在教師的引領下發揮自身的主體性作用,使得教與學活動達成高度統一。筆者在教學中針對如何實現教與學的融合進行了研究與實踐,現得出以下教學經驗。
一、教師激發學生興趣,學生積極配合教師
無論學生學習什么科目的內容,學習的程度如何,都需要學習興趣的引領。此時,需要教師介入,通過靈活的教學手段以及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方法的實施,讓學生看到語文學習中的精彩之處,了解語文學習與自己生活的相關性,避免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除了用語言鼓勵學生,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良好的印象外,還可以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資源,讓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環節。
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帶領學生回顧自己所經歷的春節,在學生回憶的過程中,利用圖片讓學生對北京的春節產生直觀的認識。根據課文內容,教師展示人們貼窗簾、泡臘八蒜、放鞭炮的美好畫面,激發學生對北京春節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感情進行課文的閱讀。這是豐富教學內容的有效方式,也是幫助學生理順文章內容的有效途徑。借助教師所展示的畫面,學生在理解課文時腦海中就有了具體的印象,能夠更好地體會作者所表露的情感。
二、尊重愛護學生,發展學生個性
因為學生學習經歷或興趣愛好的影響,有些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保持較好的表現,而有些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差,語文學習能力也有待提高。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平等地看待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利用學生的縱向對比,發現學生在短時間或長時間內的進步。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點,教師在閱讀教學或寫作教學時,可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個性化閱讀感受或寫出個性化文章,將發展學生的個性落到實處。
例如,在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時,教師可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品讀文章的重點內容,明確關鍵句子的意思,并能夠產生深刻的體會。這篇課文中許多文字含蓄耐嚼,有關李大釗被捕的細節描寫突出,與敵人堅決斗爭的情景需要學生細細朗讀。在課上分享閱讀感受時,有學生表示,文章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李大釗的人物形象,主要是站在李星華的角度描寫的,所以展現出了對父親的敬仰和懷念。也有學生表示,這些細節描寫側面表現出了敵人的殘暴。還有學生表示,通過這些細節描寫,可以看到李大釗先生的形象,體會到偉大的民族犧牲精神。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不存在誰對誰錯,這也正是學生差異化的表現。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看法,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由。借助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促使課堂教學環境更加活躍,學生的思維也更加敏捷。
三、課堂預設充分,靈活應對生成
教師在進行教學前必須保證課堂預設是充分的,將學生可能會想到的問題或遇到的難題整理并記錄出來,將整個教學流程和教學節奏完整地寫出來,這既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學習能力進行課堂設計和推斷的過程,也是分析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然而,教師的課堂預設再全面,也不可能預設到課堂中的所有生成。因此,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靈活應對學生在課上的生成,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那樣或這樣問題的原因,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利用好學生在課上的思維,讓課堂教學在學生的現實認知起點上順利進行。
例如,在學習《琥珀》這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朗讀課文并討論琥珀的形成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講解了珍貴稀奇的琥珀,并展示促使琥珀形成的條件,要求學生根據關鍵詞進行選擇,如高溫、松脂、小生物、地殼運動、長時間等。最后,教師在帶領總結本節課做傳遞的情感和闡述的道理時,試圖讓學生體會到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詮釋生命的意義,但在講解的過程中,有學生為蒼蠅和蜘蛛被松脂淹沒而感到惋惜。這并不是說明學生的理解能力差,而是說明學生心存善良,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觀點進行進一步的引申,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永恒,即使它們在那一刻喪失了生命,卻成就了具有研究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的琥珀。
總之,實現教與學的融合,要求教師做到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先激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充分預設的前提下把握課堂教學節奏,利用好學生在課上的生成,真正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慧. 教與學的完美契合——淺議低年級有效閱讀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6(34):13-14.
[2]白佳慧. 以學定教,尋找教與學的融合點[J].內蒙古教育,2015(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