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民
摘? 要:高中階段是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學生的思想觀念變化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對于高中階段的德育教育而言,教師需要提起一定的重視,促使學生的思想觀念向著積極正確的方向發展。為此,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德育滲透,致力于促進學生體育素養與思想品德的共同提升。
關鍵詞:高中體育? 德育教育? 滲透方式? 方法研究
縱觀學生的整個受教育生涯,高中階段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以及學習壓力都會增大,情緒起伏也會增大。所以,在這種時期,德育教育至關重要,德育教育可以讓學生認清什么是正確的道路,并向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基于此,在進行高中階段的體育教學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并且,教師需要不斷地提升德育滲透的效果。為此,教師需要研究多種教學方式,將體育課程與德育內容進行有機的融合,讓學生在接受體育教學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受到德育教育,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故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進行研究。
一、運用體育榜樣滲透
對于體育學科而言,有些學生可能對體育學習興致平平,但卻對體育明星非常敬佩,因為體育明星身上有很多值得敬佩和學習的地方。因此,教師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心理的基礎上,對他們喜歡的體育明星進行一定的了解,并運用體育明星來進行德育滲透。也即是說,教師可以根據體育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明星,將之當作榜樣來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教育和引導,促使學生學習榜樣身上的優點,促進自身的提升。
例如:在進行“做健康環境的衛士”的教學時,因為這部分內容與環境有關,而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也是德育的重要內容,所以,我運用了學生喜歡的體育明星來進行德育滲透。具體來說,很多學生都喜歡籃球明星姚明,因此,在課程剛開始的時候,我就給學生展示了幾張姚明的圖片,圖片上的內容有關于打籃球的,也有關于保護環境的。在學生觀看圖片的時候,我讓他們思考一個問題,即看了圖片,有什么感受?對于這個問題,有學生提到了姚明在籃球上的成就,也有學生提到了姚明為環保做出的貢獻。趁此,我對學生進行了環境保護方面的德育滲透。這樣的滲透自然而然,并且很好地引起了學生的思考。所以,教師應當善用體育榜樣進行德育滲透。
二、創設教學情境滲透
情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將德育內容融入進情境中,可以引起學生的關注,并深化學生的感觸。所以,在高中階段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情境,并進行巧妙地德育滲透。也即是說,教師可以將德育內容滲透在情境背景中,也可以將德育內容滲透在情境情節中,還可以將德育內容滲透在情境評價中,等等。不論教師如何在情境中滲透德育,都需要注重德育滲透的程度,適度的滲透才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健身交友”的教學時,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體育鍛煉交友情境。具體來說,我先給學生展示了一些體育鍛煉方面的圖片,并給學生提出了一個情境表演的要求,即學生可以自由組隊,自行設計一個因為體育鍛煉而交到朋友的情節,并表演出來。這樣的情境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親身體驗到體育交友帶來的快樂以及友誼的珍貴,進而更加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也更珍惜友誼。情境設計和表演的時間一共是十五分鐘,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得非常認真投入,并且同一組學生之間友誼因此更近了一步。所以,教師需要善于運用情境來進行德育滲透。
三、妙用體育比賽滲透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比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很多體育精神在體育比賽中可以得到凸顯,并且,在體育比賽中,學生情緒會有較大的起伏。所以,教師可以將德育滲透體育比賽中。對此,教師需要注重幾個方面,一是要找準德育滲透的時機,二是要把握好德育滲透的程度,三是要根據學生的反應進行有效調整,促使德育滲透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同時促進學生體育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進行“強身健體”的教學時,我給學生設計了多個角度的花式體育比賽,意在進行德育滲透,并讓學生體會健康體能的“木桶原理”。具體來說,這次的比賽有花式俯臥撐、限時仰臥起坐等。在這些比賽項目中,總有學生不善長的,比如,有學生因為長期不拉伸,很難在雙腿站直的體態下雙手下壓摸到地面。在這樣的比賽過程中,我會給學生講解什么是健康體能的“木桶原理”,并告訴學生健康的體能需要進行持續的鍛煉,在此過程中,堅持不懈非常重要。這樣的德育滲透非常自然,并且還能引起學生的主動思考,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妙用體育比賽來進行德育滲透。
總而言之,高中階段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德育可以促使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因此,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滲透,并運用多種方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在強健身心的同時獲得品德的提升,為學生的深遠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龐印福.如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6(20):81-82.
[2]孔贊.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研究[J].中國培訓,2016(0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