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玨

【摘 要】總結分析腎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狀況及感染危險因素,以提出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方法:選取2016年3月~2019年6月我院腎內科收治的住院患者1269例,結合醫院感染臨床診斷標準對醫院感染患者進行調查統計,記錄患者的年齡、住院時間、是否長期臥床、是否進行侵入性操作以及是否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時對感染病原菌分布比率以及感染部位進行分析。結果:符合醫院感染臨床診斷標準的共65例,感染率為5.02%。其中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8.3±2.4)d,年齡、住院時間、長期臥床、抗生素使用、合并基礎疾病、侵入性操作為醫院感染的獨立影響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年齡越大、住院時間越長、長期臥床、合并其他疾病、侵入性操作越多、應用抗生素,出現醫院感染的幾率越高。結論:在腎內科住院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要積極做好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強化醫院環境的消毒管理,盡量減少醫療侵入性操作,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科學使用抗生素。
[關鍵詞]腎臟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181.32;S941.4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0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選取了2016年3月~2019年6月我院腎內科收治的住院患者1269例,符合醫院感染臨床診斷標準的65例,感染率為5.02%。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齡<40歲組10例,40~60歲組15例,60~歲組40例,平均年齡(62.4±4.7)歲;住院時間>7d的20例(占30.77%),住院時間>14d的37例(占56.92%),住院時間>21d的8例(占12.31%)。
1.2方法
收集腎內科患者的腸道標本、呼吸道標本、皮膚、口腔分泌物等標本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標本主要采用常規分離和M-H培養基。采用VITEK系統鑒定病原菌,以CLSI/NCCLS為判斷標準。對感染患者進行細菌培養,病原菌培養鑒定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藥敏試驗采用K-B法進行。
1.3評價標準
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醫政司醫院感染監控小組判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2 結果
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住院時間、長期臥床、抗生素使用、侵入性操作為醫院感染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患者的年齡越大、住院時間越長、長期臥床、侵入性操作越多、應用抗生素、合并基礎疾病(包括慢性腎功能衰竭、糖尿病腎病、紅斑狼瘡性腎病、其他疾病),出現醫院感染的幾率越高。
3 討論
醫院感染是醫療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疾病之一,根據病原體不同,可分為內源性感染以及外源性感染兩種,外源性感染可通過定期消毒、滅菌、隔離等醫療工作進行嚴格控制,但內源性感染較為隱匿,與醫療環境、患者自身多重因素密切相關,針對不同疾病患者醫院感染風險有所不同,因此及時監測患者臨床體征、分析醫院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病原學檢測易感致病菌等成為控制該類醫院感染的有效預防手段,腎內科住院患者相比較其他內科患者存在免疫力較差、反復住院、長時間住院等問題,也成為醫院感染高發的臨床科室,感染的發生是加速腎臟疾病惡化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腎內科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是臨床醫師需要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
綜上所述,腎內科住院患者治療過程中,醫院感染率較高,故應為患者的治療提供安全的住院環境,重在預防:①加強對腎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知識宣傳、教育,針對不同的感染危險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護措施,在治療的過程中加強護理干預,降低醫院感染率;②注意盡量減少醫療侵入性操作,掌握應用免疫抑制劑及激素的適應證,科學、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加強心理護理,保持患者心態積極向上、心理樂觀,避免焦慮、自卑和煩躁等情緒,有力提升機體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③以患者為中心、實施有針對性的治療和護理干預,嚴格落實相關的消毒處理要求及隔離要求,實行醫護一體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醫護協作能力,促進彼此合作愉快,積極做好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④對不同種類的疾病應進行分類診療,預防交叉感染;⑤根據科室病原學監測結果實時調整清潔劑、消毒劑或者滅菌方法,針對耐藥性監測結果選擇敏感的清潔劑、消毒劑及消毒方法,盡量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通過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腎內科住院患者醫院內感染率,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姜小愛,喻敏.腎內科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情況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院統計,2017,24(04):291-293.
[2] 胡中華.心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發生危險因素及預防對策[J].醫學綜述,2014,20(09):1697-1699.
[3] 張曉梅,馮曉冬.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與護理對策探討[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3,7(12):75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