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 郭陽陽 邵洪巖
【摘 要】為了探討標準化病人(簡稱SP)技術在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與進展,我校做了以下實驗調查:抽取178名護理專業大二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以整群抽樣的方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SP實驗教學法與傳統實驗教學法,對實驗組采用自身前、后對照和與對照組橫向比較觀察護生“雙技能”提升效果。考核結束后,根據其技能操作成績以及人文關懷能力的評價,發現: 對照組學生技能操作成績明顯低于實驗組,考核教師對實驗組學生人文關懷能力評價較高。實驗表明,在護理學實踐教學中采用標準化病人有利于提升了護生護理操作技能和人文關懷能力。
【關鍵詞】標準化病人;護理學;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1
護理學的最終實踐為臨床護理, 它要求護理工作者必須獨立并且熟練地進行病人的信息整理、評估及診斷,并以此對患者施以合理護理。護生在校階段,缺乏真人練習,沒有臨床情境,影響學生技能水平和人文關懷能力的提升,而標準化病人(SP)做為教學、培訓和考核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突顯出來。SP技術將學生面前的塑料模擬人換成了一位真實地"患者",他會害怕、會生氣、會有各種情緒,為學生制造了一種相對真實的診斷環境,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鍛煉臨床技能的同時,體會到安撫病人情緒、與病人溝通的重要性。SP技術在現如今的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將其應用于護理學臨床技能訓練的教育趨勢更是不斷發展完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標準化病人(SP)知識普及
1.1 概念
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簡稱SP),是經過標準化、系統化訓練,旨在準確地、清楚地、完整地復制實際臨床感受的“病人”,可由教師、學生飾演,在模擬病人的身份下、還可具備指導者或考核者等多種職能。
1.2 分類
常分為職業SP、教師SPT(TSO)、學生SP(SSP,又稱簡易SP),教學評估中常見的SP為后兩種。
(1)TSP:常作為考核者及指導者,由具有豐富臨床護理經驗的護士或掌握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所飾,多用于進行施教或考核。相對于職業SP,有以下優勢: ①對病例的熟練程度高,不需要專門培訓,不需要另外投入資金;②可以更快發現教學問題,直接接觸評估結果及反饋;③可實時地改進表現方法,調整教學內容
(2)SSP:學生經過培訓后所飾SP稱為SSP。它相對于職業SP,有以下優勢:①人員構成簡單,學生易于管理且時間相對穩定;②本身具備醫學知識,有利于教學更好地進行;③經費方面較職業SP要求很低;④SP多為被考核者的學長學姐,有利于不同屆學生的醫學知識交流與溝通;⑤學校對SSP設置合適薪酬,既能讓學生提前接觸并學習臨床技能,又能增加學習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2 SP教學模式的應用
2.1 準備階段
(1)SP的選擇從臨床實習生中選取20名SSP。要求如下:①自愿參與實驗,服從安排,誠信守時;②已具有一定的SP考核經驗;③表演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良好。實驗開始前組織志愿者觀摩示范視頻,使其更好地了解病人病人語言含義、肢體動作和情感變化。教師指導挑選出的優質SP強化模擬某些特殊病人的恐懼、憤怒、逆反等情緒。實驗正式開始前,學生5人一組討論,加深對操作流程、注意事項的印象,減少失誤。
(2)選取臨床典型案例,編寫SP模擬病例,結合護理操作中的重難點進行標準化處理,并依據教學大綱形成最終8項基礎護理標準化病人(SP)應用案例集。同時選制作護理人文關懷品質調查問卷、臨床醫院第三方評價單等。
2.2 實驗階段
選擇我校2018級專科護理班級178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整群抽樣的方法將178名護生分為兩組,其中實驗組3-4班78人,對照組5-6班100人。兩組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學習經歷、心理、入學成績等方面,統計學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即傳統教學組,在普通實驗室學習與練習,以教師講授為主、模型人示教為輔。實驗組采用SP實踐教學法,學生5人一組,每組配備1名SP,每位同學至少體驗一遍SP教學。實施了“創設情境--體驗體會--引導感悟—總結內化”教學策略,具體教學流程如下。第一步,由教師簡要講解病例,病例內容包括病人年齡、性別、主要臨床病征等。第二步,SP將病例中的主要病征例如腹痛、頭暈、吐字不清等癥狀表演出來,學生分組依次對SP進行問診及護理。第三步,SP配合教師示教正確問診及護理流程。第四步,學生分組討論共同總結關鍵流程及注意事項,最后由一兩名學生回示操作。教學最終結束后,兩組統一進行操作考核,要求根據相同的給分條目,要求同一批考核教師,要求評分皆采用百分制。
2.3 評價階段
(1)成績公布后,分別統計計算兩組學生的考核平均成績,結果顯示實驗組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組8.2分。實驗組定性評價人文關懷品質及人文關懷能力提升,得到實習醫院帶教老師的認可。
(2)考核結束后回收實驗組學生的調查問卷共78份,了解到學生對SP實踐教學模式普遍具有較高的認同度和評價。問卷統計顯示,約80%學生認為SP教學有利于更好學習記憶。本次SP實驗取得了有效、良好反響。近年來,全國各地高校相繼引入并應用SP教學模式,組織教師及學生學習SP技術并將其用于臨床技能教學與評估。多個高校設立臨床技能中心,針對由在校醫學生構成的SP小組,進行長期專一的訓練與指導,作為日常教學評估的SP資源。這充分證明了SP技術的應用正逐步發展為醫學實踐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 結束語
綜合以上,將標準化病人應用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不僅能夠激勵學生學習的學習積極性和思維能動性,還對提高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有很大效果,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效率也得到了顯著提高。校院合作創建了標準化病人(SP)在高職護理“雙技能”培養教學模式,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提供了科學有效的高職護理標準化病人(SP)應用教學模式,為國內護理技能與人文關懷融合、并重培養的開展提供了范例。
參考文獻
[1] 張璐姣,朱丹.標準化病人在我國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0(17.11a):18-20.
[2] 施月仙,田金徽,楊克虎,趙岳.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應用效果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1):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