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擁有300多年歷史的環縣道情皮影被視為環縣的文化象征,同時也是西北的文化象征。它是秦隴文化與周邊族群文化相互融合所產生的璀璨藝術文化,由于它采取一種“借燈、傳影”的手段來配聲演故事的表演方式,所以民間也稱它為“燈影戲”或“老道情”。環縣道情皮影戲曾在清末時達到鼎盛,后來隨著現代科技文明的發展逐漸同其他傳統民間藝術一樣,處于消逝的邊緣。
關鍵詞:環縣;道情皮影戲;現狀;傳承
一、環縣道情皮影戲概況
(一)環縣道情皮影戲溯源
有著“中國皮影之鄉”的環縣是一個有著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的地方,也是華夏農耕文化的發祥地和中華民族最早的繁衍生息地之一,它位于甘肅省東部、慶陽市的北部?!暗狼椤睋涊d源于道教,跟道教音樂有一定的聯系,它的風格和內容具有離情絕俗的特征。皮影戲是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道情皮影就是建立在道教音樂基礎上的戲劇表演形式,分別有詩贊體與曲牌體兩個分支,環縣的道情皮影則屬于曲牌體這一分支。環縣的道情皮影來源于中國傳統曲藝---漁鼓道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汲取了本地的地域特色和方言,形成了現在的環縣道情皮影。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制品的通用稱謂。分別分布在河南、陜西、山西、甘肅等地的農村區域,最早的文字記載來源于2000多年前《漢書》里的漢武帝與李夫人的愛情故事。環縣道情皮影是融民間音樂、美術和口傳文學為一體,成為當地人們表達情感、豐富生活和承擔祭祀、過關、還愿、節慶的綜合性藝術。在清末時期,“環縣道情皮影大師”解長春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和完善,使其達到了鼎盛的局面。
(二)環縣道情皮影戲的現狀
20世紀50年代,環縣道情皮影三次進京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高度贊譽,并最終發展為甘肅唯一地方劇種——隴劇。已被列為我國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10個試點之一”。現在的環縣道情皮影班底略有47個、285名藝人、40多名皮影雕刻者。從現有的發展情況來看,不管是相關藝人還是演出條件都具備了一定規模,傳承和保護也一直在持續進行,但是還是出現較多問題限制著環縣道情皮影的長期發展。第一個問題是: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藝人較少且年齡較大;第二個問題是:傳承的新生力量不足,傳承遭遇斷層危機;第三個問題是:劇目大多較為傳統,致使人們對道情皮影戲的需求逐漸減弱。如果不對其進行大膽的創新,那么環縣道情皮影戲的發展境況不容樂觀。
二、環縣道情皮影戲的藝術特點與唱腔
(一)環縣道情皮影戲的藝術特點
皮影藝術在我國發展歷史久遠,很多地區都有傳統皮影的表演,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演化,慢慢的將各個地區的民間曲調、戲曲、曲藝等文化元素融于皮影藝術中,也就形成了多種不同又相似的皮影流派。皮影人物造型按戲曲的生、旦、凈、丑行當設計,體現出頭大身小、上窄下寬,手臂過膝的特點。雕刻則借鑒了民間剪紙的傳統手法,按照制皮、過樣、雕刻、著色、出水、裝訂等工序進行。皮影戲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甘肅環縣的道情皮影藝術,劇目豐富,板式靈活多樣,唱腔優美,雕刻制作精妙,是廣大群眾極為喜愛的一種民間文化藝術形式。甘肅環縣的道情皮影是西北皮影流派中的一個分支,在諸多皮影藝術流派中較為突出。環縣道情皮影包含著豐富的當地民俗文化且充滿著濃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如有用來祭祀贊神的劇本《天宮賜?!?,神話傳說故事《龍王》以及民間傳說《葵花鏡》等,都體現了說教義理、因果報應的道教思想。環縣道情皮影戲的藝人們演技精湛,且一人任多職,五六個人組班即可,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忙而不亂。挑線者俗稱“前臺”,他一人兼演唱、道白和挑線表演,后臺每一個人掌握二三件樂器進行伴奏,同時還要兼顧次要角色的道白、應聲和嘛簧幫腔,配合默契,井然有序。其音樂藝術激烈悠揚,通常有文樂和武樂之分,文樂細膩婉轉,武樂高亢激烈。文樂的伴奏樂器多用管樂與弦樂,武樂則用鑼、鼓等打擊樂器。
(二)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唱腔特色
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唱腔高亢圓潤,主要采用的是民族調式中的徵調式,演唱時多使用滑音,保留了其地方戲曲的特色,有四大板式即“花音飛板、傷音飛板、花音彈板、傷音彈板”。最具特色的唱腔當屬“嘛簧”,它的音域跨度大,一腔三折,聲音渾厚大氣,采取一人唱眾人合唱或伴唱的表演形式,氣氛活躍,情感真摯而又熱烈,極大地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三)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傳承
為了使得環縣道情皮影戲的發展更加長遠,首先我們要對其引起足夠的重視,深挖其真正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摒棄一些不好的傳統觀念及劇目,結合新時代下的文化創作新的演出劇目;其次要創新舞臺表演,在舞臺效果和舞臺設計方面,結合當代的舞劇歌劇的舞臺表演形式,劇情銜接緊湊且采用新的硬件設施,例如加入電子音樂元素,來提高道情皮影戲的觀賞性和觀眾的接納度;再者要對市場運作的推廣工作要繼續加強,對于新時期文化行業發展而言,良好的市場運作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將市場的各類資源和運作模式引入到相關的事業發展中,才可以使彼此之間的融合得到時代發展當中,真正獲得群眾的真正滿意;最后應該重視環縣道情皮影戲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結合文化產業的發展來推動環縣道情皮影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還可以結合隴劇來做好文化融合工作,借此推進開發和利用的效率,鼓勵民間藝人積極參與到其中,不僅可以真正地做到地區文化的傳承,還可以提升文化性,進而滿足地區對文化藝術的需求。
結語
隨著文化自信的大力推出,環縣的道情皮影戲無疑是環縣乃至甘肅地區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底蘊值得我們去傳承和發揚。在對環縣道情皮影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不僅要堅持政府扶持與自身發展相結合,還要堅守傳統與改革創新相結合的理念,真正做好環縣道情皮影的傳承工作,弘揚好、發展好我國優秀傳統藝術,使環縣的道情皮影戲永不褪色,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1]劉湘.論環縣道情皮影的保護與傳承[J].隴東學院.2019
[2]常建萍.新時期環縣道情皮影戲傳承方式的探索[J].隴東學院.2019
[3]柳建輝.分析環縣道情皮影戲唱腔音樂的特征[J].慶陽職業技術學院.2019.
作者簡介:
慕娟娟,女,1993年4月,民族:漢,甘肅省慶陽市人,碩士學位,所在大學或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