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譚詩露
【摘 要】通過對樸贊郁“復仇三部曲”獨特的創作背景和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得出其中包含對韓國民族文化的反思以及對人的關懷。
【關鍵詞】樸贊郁“復仇三部曲”;人文關懷;民族反思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7-0164-02
自1996年韓國取消審查制實行電影分級制以來,韓國電影題材逐漸多樣化,藝術水平顯著提高,以樸贊郁、金基德為代表的韓國電影人將復仇電影營造出了強烈的美學風格和藝術內涵。韓國作為一個有過殖民地歷史的現代化國家,在世紀之交顯露出獨特的民族心態,一大批韓國電影人對這一現象做出了多樣化的影像表達。樸贊郁“復仇三部曲”于21世紀之初拍攝,通過對復仇題材的描寫以其獨特的復仇內涵表達了對民族文化的反思以及對人的關懷。
一、罪文化與恨文化的融合
韓國歷史上有多次被他國統治和侵略的經歷,在復雜的民族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多元化的價值觀,特別是外來宗教的傳入,對韓國人民的精神樹立和三觀表達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具有韓意識形態的罪文化與恨文化。宗教是韓民族罪文化的源頭。佛教早于公元372年傳入朝鮮半島,至今仍是韓國的三大主要宗教之一。佛教經典《悲華經》中以“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化”,表達了佛教文化里世俗的原罪。佛教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解答了對世俗原罪的處理方式。佛教中的罪文化是韓民族罪文化最開始的形態。近現代韓國因受到美國的控制,原來的佛教主流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傳入,給韓國人民帶來了新的價值信仰和精神支撐。基督教文化認為人生而有罪,人要在世俗中贖罪?!妒ソ洝分庇^地表達了基督教文化的原罪說。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奧古斯丁通過解讀《圣經》提出人有兩種罪——原罪與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遺留的罪性與惡根,本罪是每人今生所犯的罪。贖罪作為人負罪的最佳道德解決方式,在《圣經》中被普遍強調。佛教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在對人進行道德約束的層面上都共同體現了對于罪文化的重視,這也是韓國罪文化植根的土壤。
兩種宗教文化的碰撞構成了韓民族現今的罪文化。而民族屈辱史則是韓國恨文化的源頭。近代歷史中朝鮮因戰爭問題分為“北朝鮮”和“南朝鮮”,殖民地歷史、分裂的民族現狀,都是直接導致韓民族自尊心脆弱的根本原因。韓國如今經濟、政治地位的不斷提升,更是刺激了韓國人民對于洗刷歷史恥辱、不斷加強自身實力的決心。韓國學者金烈圭在《恨脈怨流》中指出,“恨”不是個別人的情感體驗,而是整個韓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蓄積已久的一種大眾化的社會風尚和倫理觀念。恨文化在現今的韓國已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而復仇是描寫罪文化與恨文化融合的最好土壤。韓國作為儒家文化圈的一員,深受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復仇的合理性早在《春秋》當中就被提出和肯定。《春秋谷梁傳》中提到“不復仇而怨不釋”;孟子用“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笨隙藦统鸬牡赖滦?。儒家文化對于復仇的闡釋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韓民族對于復仇的意識根基,同時也形成了罪文化和恨文化融合的前身。樸贊郁在“復仇三部曲”當中用復仇這一特殊題材描繪了韓國社會對于罪文化和恨文化在二十一世紀之初的多重吸收表達。這也是樸贊郁“復仇三部曲”復仇內涵的文化表達。
首先是“復仇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我要復仇》,Ryu是一個聾啞人,與患病的姐姐相依為命,遭黑市詐騙,腎、錢兩失。為給姐姐籌錢換腎,他與女友綁架了工廠老板東勁的女兒。而姐姐卻在得知真相后自殺,被綁架的女孩也意外落水身亡。由此東勁和Ryu分別展開了一段殘酷的復仇史。在電影中,命運的罪與罰一直主動或被動地緊跟著電影人物,這是導演樸贊郁對于罪文化的闡釋。樸贊郁在電影里用影像說明了罪分為原罪和本罪,但是只要犯罪,使他人受苦,恨就具有必然性。在這樣的情況下,道德和社會規則都要為之讓步。
其次是“復仇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老男孩》,吳大修遭不明身份的人綁架,被囚禁在私人監獄15年。其間,他被指認是殺妻兇手,女兒也被人收養。出來之后,他不顧一切地尋找自己被囚禁的原因,并展開復仇計劃。在此過程中他遇見了年輕的女店員Mi-do,并與其產生了性關系和情愫。最后吳大修發現了自己遭受懲罰的原因是無意說漏了李有真與其姐李素兒的亂倫秘密,由此導致了李素兒的自殺。而吳大修也在報復李有真的過程中,發現美度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兩出悲劇最終一起落幕。樸贊郁用一種巧妙的方式,讓這樣一種禁忌的罪和羞恥的恨勢均力敵。這其中的復仇也是持平的復仇,成功與失敗無法將其衡量。這樣的犯罪意味著無法復仇成功,這樣的恨最終也只能自我償還。
最后是“復仇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親切的金子》,金子在20歲那年以綁架幼兒罪入獄,在服刑的13年間,金子被人稱之為“親切的金子”。出獄后,金子在獄友們的支持下,向讓她頂罪的白老師復仇,其間發現了白老師另外的四起殺人案,最終金子幫助受害者的家屬成功地向白老師完成了復仇,而金子自己也在女兒的幫助下成功救贖了自己。樸贊郁在《親切的金子》當中體現了宗教精神包容下的罪文化和恨文化,最終回歸到了人的本身,也表達了導演樸贊郁對于罪文化與恨文化在現代社會的一種歸宿與可能。
二、自我的解構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作為群體的人類面臨著諸如世紀病之類的精神困境,對于未來的彷徨存在于新世紀不斷加速發展的現狀中。越來越多的規則在道德層面上更大地管束著人類的行為舉止。我們始終節制自己,以便保持我們的純真……這種對自然本能的不斷壓抑,給了我們某種優雅的氣質[1]。自我與本我一直在人的精神世界里較量,自我與本我的關系就像馭者與馬,馭者必須對馬的桀驁不馴加以遏制[2]。一部分不被世俗所廣泛接受的原欲被自我抑制,但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丑惡的方式爆發出來[3]。在信息時代生存的人類被施加了與以往相比更多的壓力與約束,未被表達的情緒可能將以更丑惡、破壞力更大的方式爆發出來。對于原欲處理的必然關注,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知識分子的任務。人類如何在多樣化發展的燈下黑中達到欲望與約束的平衡,這是我們需要去解決的心理問題。復仇作為負面欲望釋放的傳統出口之一,相比以往,在二十一世紀受到了道德和法律的更大約束。因此復仇文化作為一種已融入韓民族血脈的意識形態,處于一種極為尷尬的狀態。樸贊郁在“復仇三部曲”中用自我的解構詮釋了當代人對于復仇的心理訴求,同時提出了有關復仇的多種可能和結局,也體現了他對于復仇內涵的思考。
在《我要復仇》當中自我的崩潰導致本我的放縱,使主人公開始主動復仇,也使復仇變得痛苦而殘忍。這種被動解構自我、釋放本我的復仇內涵,體現了人類在命運中的卑微與無奈,也體現了樸贊郁導演的人文關懷?!独夏泻ⅰ樊斨兄魅斯珡统鸬氖『推渥詈筮x擇自嘗苦果的結局,都證明了本我釋放的最終失敗,樸贊郁導演在其中論述了盡管被壓抑的欲望讓人備受折磨,但是釋放原欲的結果、一味執著復仇的后果在現今的法制文明社會中都是無法償還的?!队H切的金子》中金子憑借自我力量的逐漸強大與超我對其的不斷督促,重構了一個全新的自我。樸贊郁更多地在電影中表達了對個人與社會的美好期待,并為人類在現代社會的心理隔閡中如何找到心理世界的出口做出了解答。
三、對存在意義的探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存在主義應運而生。存在主義強調把人的存在歸結為煩惱、恐懼、焦慮、絕望、沖動、憂郁等非理性的心理狀態。[4]當代人心理問題的增多以及復雜化的國際環境都在逐漸剝奪人們的安全感,而存在主義的觀點則為人們的悲觀和孤獨找到了理論歸宿。但存在的意義應該被更加理性地思考與表達。樸贊郁在“復仇三部曲”當中對存在主義進行了反思,對存在主義里“他人,即地獄”[5]的重要觀點進行了在復仇背景下的辯證性闡述,同時展開了對社會規則、社會道德存在意義的探尋。復仇作為一個意象,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史當中。復仇本身的意義由人類賦予,是人類情感的衍生物。人作為社會活動中的主體,其本身的意義決定了衍生物的存在意義。存在本身的權利是否能作為存在意義的最終評判;社會制度和道德又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存在的意義,這些都是在現代社會中需要被關注的。樸贊郁用復仇本體打破人類被制度和道德約束性管理的僵局,在主人公逐漸脫離外物局限的過程中,真正探討作為個體存在的意義。用直觀的方式考察了當代社會中社會群體與社會制度的存在意義,以復仇為興趣外殼表達了對存在內涵的思考。
《我要復仇》中社會制度與道德在主角二人的悲劇里一直處于一個旁觀者的位置,樸贊郁用影像說明作為個體存在本身的意義在于主動尋求自身存在的正當權利,而社會制度和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作為個體存在的權利,從中體現了導演對于國家機器的消極態度。導演在《老男孩》中借電影人物之口用“縱使我是禽獸,難道就沒有資格生存嗎?”表達了電影文本里包含的價值觀。樸贊郁打破社會規則與道德的約束,用電影語言講述了存在的合法性和禁忌存在的合理性,為存在意義的多元化提供了一種可視化的表達??隙舜嬖谝饬x在于存在本身?!队H切的金子》中金子通過維護社會制度與道德,逐漸找到了社會的認同感和存在的價值感。樸贊郁通過對人文關懷的回歸體現了人的存在意義在于愛和純潔,也肯定了社會制度和道德對于人存在的意義始終具有一定的影響。
四、結語
樸贊郁“復仇三部曲”在充分表達復仇文化的基礎上,完成了對民族文化與歷史的反思,在貫徹人文關懷的過程中體現了對復仇的哲學思考。樸贊郁導演用影像呼吁了愛和善,用“三首悲歌”表達了對韓國人民精神困境的悲憫之情。二十一世紀的韓國電影人在不斷堅持人文關懷的情況下,真正打出了自己的民族品牌,樸贊郁“復仇三部曲”就是對其的一大證明,這對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奧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83年寫給未婚妻的信[M].武漢出版社,2004.
[2][奧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3][奧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學三論與愛情心理學[M].武漢出版社,2004.
[4]彭吉象.<影視美學>修訂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法]讓·保羅·薩特.禁閉[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