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勛
[摘 要]問卷調查是教育研究中一種經常使用的方法。對近3年問卷調查法在教育類碩博研究生畢業論文中應用情況分析發現,應用錯位化、問卷設計粗糙化、研究方案形式化、網絡調查依賴化等問題較嚴重。建議當前的碩博研究生可從提高個人科研素養、圍繞研究目的設計研究方案、依照維度進行問卷設計、嚴格控制問卷質量等方面著手,并使鑒偽題目多樣化、隱蔽化,引領和規范自身研究過程中的問卷調查工作。
[關鍵詞]問卷調查;教育研究;問卷設計;鑒偽題目;維度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0)05-000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5.002
問卷調查法是當前碩博研究生在畢業論文創作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方法。筆者以“問卷調查法”為摘要中的關鍵詞,將檢索類別設置為“碩博研究生”和“教育類”,時間設置為2016至2018年,對中國知網進行檢索的結果為:相關畢業論文共有7 292篇,其中碩士論文7 242編、博士論文50篇,足見問卷調查法在教育類碩博研究生畢業論文中應用的廣泛性。隨機提取其中部份論文進行查閱和分析發現,少量論文的問卷調查工作操作規范、問卷設計質量較高,但也發現很多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如應用錯位化、問卷設計粗糙化、研究方案形式化及網絡調查依賴化等。這些問題不僅直接影響了碩博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質量,而且還影響了碩博研究生嚴謹、求真等優秀科研精神和習慣的養成,阻礙了教育研究科學化水平的提升和發展。因此,對于問卷調查法在教育類碩博研究生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應予以高度重視,找準問題的根源,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解決辦法和建議,引導碩博研究生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夠科學、規范地操作,避免問題和不足,保證調查結果的科學性,最終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結論。
一、教育類碩博研究生畢業論文中的問卷調查法應用問題(一)應用錯位化
問卷調查法是教育研究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它操作方便,有自身的功能和作用。查閱發現,部分碩博研究生不能從自身研究的目的出發,生硬地使用問卷調查法,存在應用錯位化的問題。表面上使用了科學的研究手段,卻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對研究不能產生實效。從問卷調查的適用范圍來看,它適合用于對現實問題的調查、涉及群體較多問題的調查、城市地區人群的調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對象的調查等。從使用問卷調查法的7 292篇論文來看,存在著從使用數量上就可懷疑其使用的切適性的問題。通過針對研究目的和問卷調查適用范圍的分析發現,有部分研究是可以不用問卷調查的,或是使用了也達不到好的效果。另外,從研究目的來看,有些研究不應使用問卷調查法,而應使用內容分析法、行動研究法或觀察、談話法等,才能獲取真實有效的研究結果。
以2017年刊出的一篇關于研究中學生體育競賽中發怒現象的博士畢業論文使用問卷調查的情況為例展開討論。通過閱讀該論文,獲悉作者主要的預期研究結果是如何讓運動員克服比賽時的發怒情緒而取得良好的成績。論文共使用了主要6種研究方法:文獻法、邏輯分析法、訪談法、心理測量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其中存在的問題是:(1)研究方法中提到的“邏輯分析法”存在錯誤,社科類研究方法中沒有此種方法。關于“數理統計法”的表述也不準確。數理統計是應用統計的理論基礎,主要作用是證明統計公式的正確性,因此該論文用“統計法”表述較為合適。(2)從其問卷調查法使用的情況來看,主要是使用了自主編制的開放式問卷“中學生體育競賽憤怒狀態開放式問卷(學生、教師問卷)”,對中學生和一線體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中學生在競賽時產生憤怒情緒的因素及如何克服的問題。作者的意圖是籍此和心理測量法相配合,更深入地了解情況。但筆者認為該研究可以不用問卷調查法,一是事后調查學生比賽時發怒的狀態和影響因素,當事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記憶模糊,不能真實反映當時的情況。二是訪談法和開放式問卷調查功能相同或相通,可以把需要問卷了解的內容合并到訪談法里進行調查。
(二)問卷設計粗糙化
1.問卷設計缺乏維度或維度設計錯亂。問卷維度是設計問卷的框架和藍圖,是設計問卷問題的科學依據。簡單來說,調查問卷的維度就是調查問題內容的類別,可依層次分為“級”和“項”,每一項目下面可設計相應的問題。檢索發現,碩博研究生畢業論文中使用的調查問卷可謂五花八門。特別是從表面上看,自編問卷中的問題給人以“無厘頭”之感,缺乏科學依據,不知從何而來。即便有的詳細介紹了問卷制作的維度,但存在維度劃分錯誤的問題。仔細分析會發現,問題設計比較隨意,沒有嚴格按科學規范操作,問題設計中的維度或維度設計混亂。以關于初中生家庭教育狀況研究的一篇碩士畢業論文為例。該文作者把問卷分為家長問卷與學生問卷。家長部分問卷的維度設計為“家庭背景”“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環境”“教育內容”“外部支持”等6個一級維度;把學生問卷的維度設計為“能力素質”“對家長的滿意度”“對家長教育的滿意度”等3個一級維度。筆者認為其維度設計存在如下問題:(1)家長問卷中“教育環境”和“外部支持”屬于同一概念,可合并為教育環境。(2)學生問卷中,學生的能力素質這個維度是應對教師開展的調查,不應是對學生進行的調查,因學生對自己的評價是不全面和客觀的,缺乏真實性;另外,在“對家長的滿意度”方面,因其調查的主題和目的是家庭教育情況,因此可不用設計此項內容,只保留學生“對家長教育的滿意度”內容即可。
2.問卷結構不夠完善。當前碩博研究生畢業論文中的調查問卷結構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標題不規范,缺少應有的內容,被調查者不明白應回答的主要內容;二是有些問卷缺少前言或介紹語。問卷的前言或介紹語應禮貌地表述調查的目的、意義,同時包括由誰主持開展調查、調查內容保密等基本要求。例如:2018年知網刊載的一篇關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碩士畢業論文附錄中的《中文版人生意義問卷》,該問卷同時存在以上兩方面的問題:標題不規范,沒有明確調查對象——是對小學生還是中學生或大學生;只有指導語,指出如何答題,但缺少前言或介紹語。同時,問卷中只有問題,問題下面沒有備選答案。
3.問題表述不規范。(1)問題表述不清晰。問題表述不清晰是指問卷中問題的題干內涵較小或外延較大,從而使得問題不具體,以致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事項,而答案卻只是針對一個事項。此類問題在教育類調查問卷中是比較常見的,如2018年刊載的一篇博士論文的問卷中有“你的專業成績排名?”。這個問題會給被調查者帶來困惑,所指的專業成績排名是被調查者大一時的排名,抑或是其大四時或4年來的綜合排名?另外,專業成績是指就讀專業的所有課程,還是指專業課(排除公共課)的成績?(2)所問問題無法獲得真實的答案。這種情況是指問題的表述很明確,答案也很完備,但在實際調查中被調查者即使非常配合調查,也無法給出真實、準確的答案,或者被調查者只是表面樂意配合調查,但卻并不愿意給出真實、準確的答案。此種現象在碩博研究生畢業論文中也客觀存在。如某一篇2018年博士畢業論文中,在家庭收入的調查中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家庭月平均入是多少?”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以農業為主家庭的收入是不穩定的,除把一部分糧食出售外,還會留一部分自家食用;其自養的家畜也是如此處理。而這會導致計算收入時出現較大偏差。
4.問卷中缺少鑒偽性題目。鑒偽性題目是指在所設計的問題中專門用于甄別被調查者是否認真如實回答了問題。由于被調查者個體特性的差異,因此調查者雖然都很希望被調查者給予積極配合,并提供真實、準確的數據,但也難以保證所有愿意接受調查的被調查者都能提供真實、準確的數據。因此,在問卷設計中,就應有意識地設計出至少一組具有一定邏輯關系或因果關系的問題,并通過對被調查者所給答案的分析,大致判斷被調查者愿意接受調查的程度及其所給其他問題答案的可信度。從當前碩博研究生畢業論文調查問卷設計的實際情況來看,許多問卷都缺少鑒偽性題目,這樣的問卷缺少了辨別的手段和措施,無法辨別其真實可靠性,使其在實際運用中缺乏應用的價值。
5.問題答案設計混亂。問題答案的設計是一個科學編制的過程,它受研究目的、研究對象、資料分析的方法所制約。然而,當前許多研究者在答案編制時不夠嚴謹科學,導致被調查者作答困難或給調查統計工作帶來不便。例如,2017年刊出的某博士畢業論文問卷中有“您對畢業后第一份工作的月收入預期為:A.3 000~4 000元; B.4 000~5 000元; C.5 000~6 000元;D.7 000~8 000元; E.8 000元”的問題。這樣的備選答案,讓正好預期是5 000元月收入的人選擇B還是C呢?又如另一博士畢業論文問卷中的一個提問:“你的文化程度為? A.小學以下;B.初中;C.高中;D.大專;E.本科及以上。”這樣的封閉式答案設計是沒有包含所有學歷情況的,如中專學歷者。正確的設置是在答案中加一個其他項,由被調查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填寫。
(三)研究方案形式化
當前,碩博研究生為完成畢業論文,涉及問卷調查時都會制訂相應的工作方案,但部分計劃只停留在開題報告中,實際上并沒真正落實,流于形式,嚴重影響了研究工作的計劃性、科學性。問卷制訂和調查過程中存在著抽樣工作隨意化,問卷信度、效度檢測工作的缺失等問題。
1.抽樣工作隨意化。調查對象的自身屬性是否與調查目的一致,問卷的回收率與樣本數量是否能滿足研究的需要,這些問題決定了研究樣本的代表性和結論的推廣范圍。因此,調查對象的抽樣工作必須嚴謹,但當前碩博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問卷調查抽樣工作在這3方面都存在著不足。從抽樣方法來看,有部分碩博生只是在論文中簡單地用“隨機抽樣”來表述抽樣的方法,這種貼標簽式的方式很難讓人不懷疑研究對象的真實性。同時,也沒有對抽樣后的樣本結構進行詳細說明,從而難以讓人相信樣本的代表性。從問卷的回收率來看,筆者從2018年刊載的碩博研究生畢業論文中隨機抽取30篇,在詳細介紹研究方法與過程的論文中都涉及問卷回收的數據,有效問卷回收率都在75%以上,情況良好。但有部分論文對研究方法的敘述非常簡單,并沒有提及問卷發放和回收數量等數據。從研究樣本數量來看,也存在著調查樣本規模偏小的情況,影響了研究成果的穩定性。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是研究者缺乏基本的科研態度;二是受統計學知識的干擾。統計學上把小于30的樣本稱作小樣本,超過30的則視為大樣本。一般情況下,樣本超過30時其平均數的抽樣分布接近正態分布,可以作相應的統計工作。但這對于教育研究類的社科研究來說是不夠的,因為研究者還想把個體分類后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對象。例如,調查教師的收入情況,如只想研究某校教師的平均工資,只需要30個個案就可以了。但如想了解男女教師或老教師、年輕教師的平均收入,其樣本個數必須翻倍才可以。目前,比較流行的教育等社科類性質的研究樣本數量指標為:絕對規模200個為最低要求,200—400個為基本要求,條件允許時應在400個以上[1]。
2.問卷信度效度檢測缺失。調查問卷是一個測量工具,為保證調查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就需要確保測量工具本身的精確性。衡量問卷是否精確的指標主要是問卷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指測量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比如用一份問卷在不同時間對同一對象進行調查,其結果差異顯著,就說明此問卷缺乏信度。效度指調查或測量的有效性,比如用數學試題來測量學生的品德狀況,那肯定是無效的。從當前碩博研究生畢業論文中的問卷情況來看,問卷信度、效度檢測工作情況不容樂觀。筆者抽取2018年中國知網刊載的13篇使用了問卷調查法的博士畢業論文,通過重點閱讀前言中的研究方法后發現:有2篇詳細介紹了自編問卷的信度、效度檢測過程,并給出了具體數值;有2篇說明是參照國外的問卷量表,但并沒說明具體信度、效度指標;其余9篇論文則沒有提及問卷的信度、效度問題。
(四)網絡調查依賴化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終端人群的龐大為通過網絡平臺調查提供了方便:把問卷放在某個網站上,讓被調查者通過電腦、手機、電子郵件、微信參與調查,對于以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是非常方便的。因此,當前很多教育研究者把它視為一種調查方式,部分碩博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問卷便是通過網絡調查的,拋棄了傳統的現場調查等方式。這種方法增大了問卷調查的不足,并存在許多問題:一是不易辨別問卷作答人是否是研究者所要調查的對象,如研究者調查的是女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問題,但網絡調查答卷很難確保是女大學生作答的;如網絡調查為了鼓勵人們作答,作答完成后會有小禮物贈送,這無形中又使一些本不是調查對象的人參與其中。二是網絡調查變相縮小了調查工作的對象和范圍。三是網絡調查缺少人與人之間的當面交流,阻礙了研究者對調查對象學習生活環境的感知,只獲取了一堆冷冰冰的數據,給統計之后的定性分析帶來了困難。
三、結語
問卷調查法因操作較為簡便,又能跨越時空,并能收集到更加深入的材料,是教育研究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但當前教育類碩博研究生的畢業論文中對該方法的應用還存在諸多問題,直接影響了其畢業論文的科學性,降低了論文的質量。因此,在讀碩博研究生在應用問卷調查法時,應嚴格按照相關科學規范和要求操作,避免出現類似的問題,并不斷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訓練,真正實現從菜鳥到合格乃至優秀研究者的蛻變,從而為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鐘柏昌,李藝.問卷調查方法在教育研究領域的應用狀況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2(6):76.
[2]葉瀾.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74.
[3]曾五一,黃炳藝.調查問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2005(6):11-12.
[4]劉華良.教育研究方法專題與案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79.
(責任編輯:劉新才)
Abstract: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a frequently used method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re are mainly the following problems: application misplacement, rough design of questionnaires, formalization of research programs, and dependence on network surveys. It is suggested that current postgraduates should improve their own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design research schemes around research purposes, design questionnaires according to dimensions, and strictly control the quality of questionnaires. In addition, they should make false questions diversified and hidden, guide and regulate their own questionnaire survey work.
Key words: questionnaire survey; educational research; problem; impr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