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全德
摘要:針對中職工匠精神主題閱讀教學中容易存在的目標與內容著“文道分離”、資源零散且針對性不強、教學過程偏離閱讀教學規律等問題,采取教學內容與資源呈現工匠精神、教學方法與過程滲透工匠精神、教學評價與改進內化工匠精神等改進策略,用語文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從而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與職業素養。
關鍵詞:中職;工匠精神;主題閱讀教學;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7C/08C-0067-04
最新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在職業模塊專門加入了“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讀”這一專題,體現了中職語文教學的職教特色,但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是否有意識地滲透工匠精神,如何滲透工匠精神,是否因注重了職教特色而出現重說教輕語文特性呢?本文具體探究了中職工匠精神主題閱讀教學容易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以期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與職業素養。
一、中職工匠精神主題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偏重人文性,偏離閱讀教學本質,造成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分離
在語文教學中,談到工匠精神的培養,多是偏重人文性,容易不自覺地造成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分離,出現二者的不統一。比如,動輒就是“從某某工匠的身上,你看到了怎樣的工匠精神”“他的經歷對你有什么啟示”“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你會怎樣做”等套路。這就脫離了閱讀教學本身的人文。
另外,語文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易在寫作與口語交際、綜合實踐活動中實施,但在閱讀教學中難以實施。不少老師反映,閱讀教學不易融入工匠精神的滲透,尤其是沒有直接反映工匠精神的文學作品,比如散文、小說等。相關的研究也只是集中于部分單篇文本的分析。在中國知網上,以工匠精神、中職語文教學為主題搜索近5年的研究論文,有關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的論文20篇,其中僅有2篇專門探討閱讀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的課例論文,至于在閱讀教學整體層面的工匠精神培養的實踐研究則很少。因此,如何運用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選用、過程的推進、評價的實施等閱讀教學本身的規律來培養工匠精神,在閱讀分析中實現對工匠精神的審美評析,實現閱讀能力與工匠精神的雙提升,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二)閱讀教學的目標與內容“文道分離”
目前,有關工匠精神主題閱讀的教學目標與內容也有了“培養工匠精神”的體現,但工匠精神與閱讀教學存在兩張皮現象,閱讀教學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不是一體的,而是分開的。有些實踐甚至是牽強附會,多是欣賞閱讀材料后,再點到工匠精神。比如,學習《景泰藍的制作》之后,才拋出一個問題——“什么是工匠精神?請以《景泰藍的制作》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這就脫離了閱讀文本的根。應該結合文本探討作者是怎樣寫景泰藍的制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又是通過怎樣的語言表現出工匠精神的,而非脫離文本內容及語言。
(三)閱讀資源多零散見于教材之中
有關工匠精神的閱讀文本多是零散見于教材之中,雖然最新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有“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讀”這一專題,但其中的資源多是具有普適性,少有針對具體專業展開的。即使部分一線老師有意針對具體專業創新教學,形成了一定的教學案例,但也存在閱讀資源斷斷續續、沒有梯度的問題。陳鵬老師曾在《工匠精神融入中小學語文教材的文本分析與路徑探究》做了詳細的論述。[1]
部分學校也非常重視有關工匠精神的校本閱讀教材的開發,提出增加相關內容。比如,增加人物傳記單元、專業知識閱讀單元、專業文化閱讀單元等,但內容是外在的,增加數量容易,但增加的資源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否有學生參與相關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否能激起學生的閱讀熱情與行動,進而內化到學生內心,則是工匠精神主題閱讀資源的重要考核方面,應該重點關注。
(四)閱讀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的教學過程與方法運用研究偏少
選用哪些教學過程與方法來滲透工匠精神,實踐中有不少研究成果。有關模式方面的研究,如趙暉的《工匠精神融入語文教學的路徑和模式探索》中說到“模擬教學模式、競賽的實踐教學模式、探究的教學模式”[2];有關教學方法的研究,如通過讀寫議評來教學;有教學過程方面的研究,如從課文講解、回答問題、作業布置等環節優化滲透工匠精神;還有強調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研究,如楊勁平在《高職語文教學關注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與思考》中闡述了“閱讀工匠傳記、聆聽工匠講座、采寫工匠故事”的實踐活動。[3]以上多是針對中高職語文教學這一大范疇來談運用何種方法與過程滲透工匠精神,可以給工匠精神主題閱讀教學一定的啟示,但直接聚焦于閱讀教學來談教學過程與方法運用的偏少。實際上應按照閱讀教學本身的規律去探究如何滲透工匠精神,即以閱讀為基礎,運用讀評議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而不是僅僅追求模式的創新。
如上所述,有關工匠精神滲透的實踐研究多涉及口語交際、應用文寫作、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而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的研究多散見單篇文本,缺乏連續性、階梯性,且閱讀資源的時代性與專業性欠缺,在教學過程、方法、評價等方面的實踐探索也多是聚焦于語文教學,很少專門針對閱讀教學,也沒有從適合工匠精神培養、閱讀教學本身的角度來思考運用何種過程、方法與評價,造成內容上靜態顯示工匠精神,過程中人為強加工匠精神,方法上不能體現工匠精神,評價上空談工匠精神等問題。
二、中職工匠精神主題閱讀教學改進策略
要想解決教學實踐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需要用閱讀教學的規律來改進。具體就是在閱讀教學的內容與資源、方法與過程、評價與改進等方面全程體現工匠精神,以學生的問題為生發點,通過聽說讀寫等方式評價、運用閱讀資源,在各種真實的問題情境、任務情境中學習有關工匠精神閱讀資源的內容、結構、語言等,進而深化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實現“文道合一”。
(一)整合教學內容與資源,呈現工匠精神
從文體的角度看,能呈現工匠精神的多為傳記、新聞、人物通訊、報告文學、解說詞,實際上還有經典散文、小說、戲劇、議論文、說明文等。例如,《庖丁解牛》《品質》《龍騰伶仃洋》《景泰藍的制作》《敬業與樂業》等,這些都可以整合運用。另外,每個篇目的工匠精神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有的側重敬業、有的側重精業、有的側重創新,有的三者合一,所以要認真梳理選擇。內容開發的主體也不一定都是語文老師、專家,也可以是專業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使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而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也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圖片、視頻、文字等,但要根據主題的需要做好整合優化工作,不能出現形式化;內容的組織可以是單篇、群文、整本書,也可以是多種資源的整合。從時間與地域的角度看,教學內容與資源要古今中外兼收,重在時代性,尤其注重挖掘身邊的工匠典型,本專業的領軍工匠,尤其注重畢業生典型的挖掘。如此可以綜合以上因素,依據具體的專業,選擇專業的閱讀教學內容與資源,形成本專業的校本課程內容與資源,從而系統化、有序化、層次化。
(二)選用教學方法與過程,滲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包含敬業、精業、創新等內容,而要敬業必須有自主意識,要精業必須有探究意識,要創新首先要有問題意識。因此,教學方法上可以采取問題引領、任務驅動、合作探究等方式,在閱讀欣賞的過程中滲透工匠精神,促進學生養成能夠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就是在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過程設計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徐州市的學講模式要求學生閱讀材料,并從中生成具體的問題,制作有關閱讀材料評價、分析視頻,進行分析、解決問題,在課堂上交流與評價。學生的視頻可以作為課堂教學資源進行運用,實現課內外結合,優化教學過程,同時與職場所需的方案策劃、技術創新中所要有的問題意識、策略意識的培養等是相關聯的。
特別強調的是,工匠精神主題閱讀教學是用語文的方式進行工匠精神教育,而非空洞的政治說教。具體地說,就是考慮到中職生喜歡實踐活動的特點,采取可行的教學流程,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的方式,尤其運用精讀、略讀、跳讀、猜讀等具體的閱讀方式,了解文體特點,在學習文本的內容、結構、表達方式、語言運用中進行情感熏陶、思維訓練、美育教育,從而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現職教特色,在品味內容與語言的過程中滲透工匠精神的教育。
(三)開展教學評價與反思,內化工匠精神
在評價內容方面,要結合具體的閱讀材料培育工匠精神,讓學生通過閱讀,運用適當的語言自主評價,表達“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形成工匠精神”,也就是用語文的形式來學習工匠精神。如此的評價內容就指向了有關工匠精神的言語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審美能力等。例如,學生學習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周瑜的精煉語句后,布置作業:仿照蘇軾寫周瑜的詞句,抒寫對工匠精神的敬仰與贊嘆。這樣在學習語言表達與思考中就加深了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與自信,融于學生心中,引發師生共鳴。有學生以烹飪大師劉波平為例,寫了“波平卅載,錦官城中,友鍋侶碟,下田打擂,打磨百道渝菜,力援九溝地震,心懷廚藝大情”。學生閱讀相關材料后,用簡練的語言表達有關專業的大國工匠,整理出來就是系列專業工匠精神資源,而這就是學生自己生成的資源,也是評價中滲透的工匠精神培養方式。
在評價成果方面,尤其是作業、測試的設計要聯系閱讀資源,緊扣工匠精神,結合具體專業和時代發展,不僅僅采取靜態的作業形式,比如紙質、圖片,還要采取演講、解說、辯論、頒獎詞、標語制作、表演、新聞展播、報告朗讀、專業作品展等動靜態的活動形式,最好能夠進行視頻錄制,便于持續評價與反思,也能夠豐富生成性的教學資源。例如,學習工匠精神訪談錄或者報告文學的寫法,創設真實情境,以一個優秀畢業生為典型撰寫報告文學。
在評價方式方面,除了運用自評、互評、第三方評價外,鼓勵師生自主設計工匠精神主題閱讀評價量表,從而運用到評價實踐中。評價量表要緊抓“工匠精神”這一主題,緊扣工匠精神閱讀材料的內容與語言,從“閱讀方式掌握,學到了工匠精神的哪些內容,學會作者從內容、語言、結構是如何表達工匠精神的,能夠在專業發展中運用語言表達來闡述工匠作品、工匠人才”等方面展開評價,并在評價過程中逐步完善,在評價中進行元認知,在評價中進一步內化工匠精神于學生心中。
綜上所述,在中職工匠精神主題閱讀教學中,師生都要時刻具有問題意識,針對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采取教學內容與資源呈現工匠精神、教學方法與過程滲透工匠精神、教學評價與改進內化工匠精神等改進策略,用語文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從而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與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陳鵬.工匠精神融入中小學語文教材的文本分析與路徑探索[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2019(6).
[2]趙暉.工匠精神融入語文教學的路徑和模式探索[J].職業, 2019(6).
[3]楊勁平.高職語文教學關注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 2017(5C).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