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石伙
摘? 要: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行為。單一的閱讀形式會讓學生逐漸失去閱讀的興趣,而豐富多樣的閱讀形式則會讓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漸增強,為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地采用多形式的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的閱讀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從而逐漸激起對閱讀的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變得更加精彩紛呈。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對比;合作;思考
興趣是學生開展閱讀活動的第一步。“喜新厭舊”是小學生的一大鮮明特點。相比較枯燥單一的閱讀活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更能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轉變閱讀教學策略,用多形式的閱讀來為閱讀課堂增彩添趣,以促使小學生在濃厚興趣的引領下積極主動地開展文本閱讀,并逐漸愛上閱讀。
一、對比閱讀體會語言魅力
小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不強,因此,有時很難體會到文中語言文字運用之精妙。然而,對比卻能夠讓語言表達的效果高低立現。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就可以適當地增設對比分析的環節,通過對比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感受文中精彩的用詞以及由此帶來的意境和情感上發生的變化,體會到語言文字散發的魅力,從而不斷增強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找春天》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精妙的寫作手法和語言魅力,我就采用對比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仔細感受文中的語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作者用“脫”“沖”“奔”“去”這一連串的動作將孩子們尋找春天的急切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到這幾個動詞運用之巧妙,我就將文中的表達方式做了改變,“我們幾個孩子脫掉棉襖,一起跑出家門,跑向田野......”我讓學生對比哪種表現方式更好,為什么?這樣一來,在對比閱讀中學生就會發現,“沖”“奔”比“跑”的動作更大、更急、更快,更能體現學生的急切心情。這樣,我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對比分析,促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了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
二、思考閱讀發展閱讀思維
學生的閱讀過程離不開思維的活動,只有讀沒有思的閱讀行為不能稱之為閱讀,只有將讀和思有機結合,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收獲。思考閱讀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活躍,越來越發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一定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要勇于表達自己的閱讀觀點和看法,并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答案,從而促使學生的閱讀思維得到培養和發展。
例如,在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時,我就通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質疑,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閱讀思維。課上,我讓學生去尋找藺相如得以不斷高升的原因有哪些。學生一邊閱讀課文,一邊將與藺相如有關的句子畫出來,并思考和分析這些句子表現了藺相如的哪些性格和品質。同時,我鼓勵學生要大膽質疑,將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表達出來。這時,有個學生說:“老師,為什么藺相如要躲著廉頗?如果我是藺相如,我不會躲著廉頗。”對于此問題,我引導學生展開思考:“當藺相如迎著廉頗走去時,發生了......”并讓學生結合課文的前后內容合理想象之后的情節,在反向思維中獲得正確答案,加深了學生對廉頗和藺相如性格特征的理解。
三、合作閱讀增強閱讀體驗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都時刻不忘向他人學習,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更應該養成“謙虛好學”的良好學習品質。合作學習能夠將眾人之長形成合力,對學生閱讀思維的拓展以及深刻理解課文都有著極大的幫助。不僅如此,通過合作學習還能不斷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這恰恰是當今社會發展所急需的高貴品質。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積極地組織學生開展合作閱讀,讓學生在分工、合作的良好氛圍中拓展思維,增強能力,不斷獲得更為豐富、更加多樣的閱讀體驗。
例如,在學習《火燒云》這篇課文時,我就采用合作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火燒云的絢麗多彩和變化多端,課前,我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仔細觀察生活中火燒云的樣子,并拍攝一些火燒云的圖片,據此寫一寫火燒云的形狀。寫時,學生可以根據文中描寫火燒云形狀的句子進行仿寫,寫出更多火燒云的形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課上,我讓各組之間進行討論和匯報交流,在合作中拓展了學生的閱讀思維,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促使學生獲得了更加豐富的閱讀體驗,并逐漸增強了觀察自然、熱愛自然的興趣。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改進閱讀教學策略,用更加新穎、更加多樣的閱讀形式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逐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并讓小學生在多樣化的閱讀活動中汲取知識,增強體驗、發展個性,使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余秀宇.談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活躍氛圍的營造[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3(09).
[2]臧桂英.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