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龍
摘? 要:教師認為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教師需要制定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結合學生的表現,進行啟發性引導,讓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從而承擔課堂總導演的角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真動腦筋,想辦法,從而扮演好演員的角色。通過演員和導演的合力,扮演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場大戲!
關鍵詞:小學生;小學數學;學習能力;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并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是按照教學進度授課;并未為學生提供思考空間,而是采用捏爛揉碎的方式教學,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存在較為嚴重學習依賴心理,而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便成為了空談。針對這種狀況,教師既要認知錯誤,又要積極地改正,構建生本課堂,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和運用者,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獲得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法,降低幾何學習坡度
幾何知識相對抽象,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為了獲得良好的幾何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將抽象的文字性、數字性以圖片化的方式,進行展示,構建與學生感性思維的連接,從而達到降低學生數學學習坡度,增強學生幾何學習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講授“圓柱體體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將圓柱體體積的推導過程,以運用圖形的方式表達,達到降低學生思維坡度,提升他們原理知識學習能力的目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出設問題。教師出設如下問題:你們如何探究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第二點,視頻展示。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圓柱向近似長方體的轉化過程,并引導學生從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的體積兩個角度,思考圓柱體積公式的求法。第三點,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學生思考結束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成果。小陳積極地舉手回答說:“通過視頻的展示,并結合教師的引導,我得出如下的結論: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為長、寬、高之積,而長、寬之積為圓柱底面圓的面積。由此得出圓柱體體積公式為底面積與高的乘積。”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將抽象的知識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降低學生的學習坡度,提升他們的幾何學習能力。
二、采用生活化教學法,提升知識運用能力
數學知識除了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外,而且具有較強的生活性。在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生活,尤其是觀察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情境,并將其“搬”到數學課堂,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釋相應的數學情境,促進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增強,讓他們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例如,在講授“三角形的穩定性”這個知識點時,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引入問題。教師引入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小明的木凳子總是來回晃動。你能運用三角形穩定性的知識,幫助小明解決上述問題嗎?第二點,開展思考。教師為學生提供10分鐘的思考時間,并走入學生中,針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啟發引導。第三點,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學生思考結束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思考成果。小洛積極地舉手說:“我們可以在晃動的部分,建立一個三角形結構,即將一根木棍的一端釘到凳子面兒的一側,另一端釘到凳子腿兒上。”教師運用生活化的方式教學,即引入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此知識點進行解答,達到增強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目的。
三、使用自主探究授課,增強思維的靈活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注重創設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究,在獲得數學學習成就感的同時,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升自主探究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多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開展此節內容的授課,并讓學生思考如下的問題:感恩節快到了,小明想給媽媽一個驚奇,他打算為媽媽的梳妝臺買一塊桌布。已知這個梳妝臺是一個直角梯形。上底為45厘米,下底為90厘米,高為45厘米。你能幫小明計算這個桌布的面積嗎?與此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從“拼湊法”和“切割法”兩個角度進行探究。在學生探究結束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成果。蕭贊說:“從拼湊法的角度思考,可以將這個梯形切割成一個正方形和一個三角形,或是三個三角形;從拼湊法的角度思考,可以制作兩個同樣大小的梯形,拼湊成一個長方形,或是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運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教師在為學生提供思考空間的同時,讓他們從不同角度探析,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總而言之,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敢于放手,真正讓學生獨立面對數學問題,積極地想辦法,動腦筋,并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克服難題的斗志。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表現,進行針對性引導,讓學生更為高效地吸收數學知識,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范建平.學會做一個“懶”園丁,還小苗以自主成長權利[J].中國校外教育.2016(36).
[2]譚德緒.淺談高年級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能力[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