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華生
摘 要:閱讀是初中生的重要教學內容,對初中生成長中的作用很大。但是,當前很多家長反映初中閱讀活動時間短、閱讀單一、初中生從閱讀中獲得的提升和進步小等問題,所以占據初中大部分教學內容的閱讀的改進和提升非常重要。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提升策略
一、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閱讀的時間不夠
很久以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沒有對學生的閱讀時間做出明確的規定。目前的調查中發現,許多老師都沒有充分利用課堂的時間來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閱讀在初中生學習中更多的是被教師布置在課前和課后,這也導致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閱讀時間得不到有效的保證。
(二)教學模式固化
語文作為一門關鍵的基礎學科,最終的教學目的是能夠讓學生更夠真正應用語文。然而傳統教學中,過于注重語文閱讀的知識點講解以及板書,讓學生做好大量知識點筆記。由于單純地針對語文閱讀中的知識進行單一的訓練,這將嚴重遏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培養。
二、主要的發展策略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
學??梢钥紤]開設新型的線上形式的閱讀課程,讓學有余力的同學擁有更多學習平臺,保障在日常教學中能夠充分滲透語文思維,不斷優化當下的教學策略,從而顯著提升學生全方面的語文素養。通過生動的閱讀分析,可以讓學生拓展自己的思維,對今后的學習生涯也有一定的幫助。對于復雜的知識點,如果教師僅僅進行枯燥的講述,會使得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因而,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閱讀教學素材以及案例,基于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閱讀,又將閱讀反饋到生活中。在初中閱讀課堂中,教師需秉持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將信息化技術與閱讀教學兩者有機地結合,對于教師與學生兩者都將形成巨大的影響。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關系將發生轉變,教師在教學中由主導變為引導,讓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如雙師教學主要是在課堂中存在兩位教師進行同時講課?;诙嗝襟w的教學平臺,讓城市或是省級優秀教師以遠程視頻的形式,為偏遠地區提供優質教學資源。讓學生在享受城市+的現代教學,充分拓展自我的學習眼界。通過在線互動課堂可以實現“名師課堂”“名校在線網絡課堂”的遠程在線直播和實時互動,通過“班班互動”形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一方面,需要充分思考如何將信息手段和閱讀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需要清楚信息手段在閱讀教學中的定位與作用,讓學生能夠較為輕松地掌握復雜的閱讀知識。這樣的方式基于教師不僅要熟悉課本中的閱讀知識,同時對于一些信息手段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夠設計完美的教學方案。最終在信息手段的幫助下,讓學生對于閱讀甚至整個語文學科都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引導閱讀反思
教師可以基于學習規律,引導學習閱讀反思。這種方式能夠積極促進學生轉變過去狹隘的解題思維,讓學生的閱讀思維融入到更寬闊的閱讀體系中。如在以“我的父母”為題寫作時,讓學生不要一味地照搬照抄。讓學生回到家中去觀察自己的父母,思考父母在家里發揮著哪些作用。讓學生找到自我的寫作風格,從而提升自我的寫作能力。教師根據學生課堂的表現情況進行及時的引導與補充,讓學生親身體會到整個知識學習的全過程。在課堂開始之前預留6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對本節課程內容進行瀏覽,嘗試進行總結和提出問題。要讓課堂顯得有活力,充滿積極性,就要讓學生自己從內心想要動起來,讓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情景中思考以及聯系實際。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對于語文問題解答的機械學習,雖然在對于特定的語文問題上有很好的效果,但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三)強化差異化教學
教師所布置。閱讀作業主要是為了鞏固和檢驗學生的閱讀知識。教師需要針對不同水平的同學合理布置作業。優秀的同學不僅需要布置課堂知識,同時需要進行相關知識的拓展訓練,提升作業難度。而中等層次的同學主要完成教材中的課后知識模塊,讓這些同學能夠打好學習基礎,鞏固課堂所學習的知識。較差的學生能夠掌握課堂知識即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所學知識的再次講解,讓他們能夠及時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點。這樣一來,原本熱愛閱讀的學生能夠發揮他們的專長,原本對閱讀不感興趣的學生也不會對閱讀產生抵觸情緒。通過分層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信對于一個人而言是最重要的,自信心的樹立能夠使學生在以后的選擇中更有勇氣。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生的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時間都在進行閱讀學習。通過多樣性的閱讀模式,讓學生得到心理的滿足、生活的體驗、情感的豐富和能力的提升。教師也可以在初中閱讀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發現閱讀學習的實用性,讓學生嘗試將語文與日常的生活相結合,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楊富年.試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9.3(14):123
[2]李琴.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實踐探索[J].甘肅教育,2019.20(08):107
[3]楊繼平.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9.4(1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