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國 李甲岳 資會江 高彤 程慶銀


【摘 要】 目的:分析髖關節感染導致關節強直患者的全髖關節置換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4例髖關節感染導致關節強直患者,將其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37例,對照組患者進行直接前入路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觀察組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臨床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棄拐行走時間),術前、術后的髖關節功能評分。結果: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棄拐行走時間均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術前,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術后1個月、3個月,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髖關節感染導致關節強直患者的全髖關節置換治療效果顯著,臨床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 髖關節感染;關節強直;全髖關節置換;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87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225-01
髖關節感染導致的關節強直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后遺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該疾病因為髖關節周圍組織、關節內發生攣縮、黏住,破壞軟骨,纖維組織機化,導致纖維強直或骨性強直,嚴重降低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其生活質量[1]。因此,為了進一步探討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研究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4例髖關節感染導致關節強直患者,將其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37例,對照組男患者23例,女患者14例,年齡最大為55歲,最小為33歲,平均為(44.00±4.01)歲;觀察組男患者22例,女患者15例,年齡最大為56歲,最小為34歲,平均為(45.00±4.82)歲;對比兩組年齡等,數據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直接前入路全髖關節置換治療。患者麻醉后,為仰臥位,骨性標志為髂前上棘,2-3 cm向下、向后,將同側腓骨頭進行連接,行切口8-10cm,根據闊筋膜張肌與縫匠肌間隙,沿上進行分離,直到髂前上棘,沿下到股骨頸上方,電凝旋股外側動脈升支或結扎或分支,切開關節囊,1.5cm股骨距,截骨股骨頸,將股骨頭取出,顯露髖臼,并髖臼內軟組織及周圍骨贅進行清理,并進行相應的適度外展、前傾角,給予患者試模滿意后,將髖臼假體植入。過伸約 30°,將患者的患髖內收外旋,松解上、后方關節囊,暴露股骨大轉子內側壁[2]。采用雙偏心距的擴髓保持器進行股骨前傾角擴髓,試模合適后,將股骨柄及股骨頭假體植入,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進行測試,松解軟組織,采用C 臂透視,合適后,逐層縫合創口,并放置血漿引流管。
觀察組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治療。麻醉之后,取側臥位,髖關節后外側入路,患髖保持向上,以大轉子做骨性標志,弧形切口12-15 cm,將其皮膚、筋膜進行切開,實施鈍性分離根據患者的臀大肌纖維方向,將臀中肌切斷為大轉子處止點,將關節囊進行切開,髖關節行脫位,離股骨距約1.5cm,進行截骨股骨頸,將股骨頭取出,髖臼顯露,將其內軟組織、周圍骨贅進行清理,并進行相應的適度外展、前傾角,給予患者試模滿意后,將髖臼假體植入。選擇患肢內旋位,運用擴髓保持器進行擴髓,試模合適后,將股骨柄及股骨頭假體植入,并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進行測試,逐層縫合創口,并放置血漿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臨床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棄拐行走時間),術前、術后的髖關節功能評分。
髖關節功能評分判定標準:根據Harris 評分表,對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分數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的兩組數據使用SPSS21.0進行數據庫處理,使用X2檢驗計數資料,x±s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t進行檢驗,P<0.05表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臨床指標
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棄拐行走時間均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如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髖關節功能評分 術前,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術后1個月、3個月,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如表2.
3 討論
近些年來,全髖關節置換應用于治療髖關節強直的治療方法已被廣泛應用,該疾病髖關節具有異常解剖、病理生理,與普通置換治療相比,治療具有較大的危險性。相關學者表達顯示[3],矯正長期攣縮的髖關節,最困難的為骨盆代償性傾斜,髖骨性融合的時候,定位真臼,松解周圍攣縮軟組織。經過研究表明,給予髖關節感染導致關節強直患者的全髖關節置換治療效果顯著,該治療方法可顯著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較小的損害組織,疼痛輕,恢復較快,不具有坐骨神經損傷的風險。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棄拐行走時間均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術前,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術后1個月、3個月,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由以上可以看出,給予髖關節感染導致關節強直患者的全髖關節置換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髖關節感染導致關節強直患者的全髖關節置換治療效果顯著,臨床中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任姜棟,吾湖孜·吾拉木.髖關節感染導致關節強直患者的全髖關節置換治療[J].
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9,08(12):893-894.
[2] 祁傳才,王延瑞,陳小剛.全髖關節置換治療髖關節骨性強直的臨床效果[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9(14):182-183.
[3]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19]480號[EB/OL].(2019-05-23)[20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