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迪 陳侃 黃波



【摘 要】 目的:分析單孔胸腔鏡手術在自發性氣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03月-2020年03月收治的98例自發性氣胸患者開展本次試驗研究,選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各49例。參照組行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治療,研究組行單孔胸腔鏡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與參照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術后總引流量相比,研究組均明顯偏低(P<0.05);與參照組住院時間、置管時間和疼痛(VAS)評分相比,研究組均明顯偏低(P<0.05);與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研究組均顯偏低(P<0.05)。結論:給予自發性氣胸患者單孔胸腔鏡手術治療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 單孔胸腔鏡手術;自發性氣胸;治療效果;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240-02
自發性氣胸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呼吸內科疾病,致使該病發生的主要病因為在肺部疾病的影響之下,患者的臟層胸膜和肺組織出現破裂,多發生于患有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患者以及男性青壯年群體[1]。自發性氣胸在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治療術中出血量多、手術時間長、給患者造成的創傷比較大,不利于提升患者的預后效果。本次研究主要以自發性氣胸患者為中心,重點分析單孔胸腔鏡手術治療的實際應用效果。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03月-2020年03月收治的98例自發性氣胸患者開展本次試驗研究,選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各49例。參照組有男25例,女24例,平均年齡為(31.67±4.12)歲;研究組有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齡為(31.41±4.78)歲。兩組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實驗已經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1.1.2 納入標準
①經由CT檢查或者是X線片檢查確診患者;②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胸悶、呼吸困難、氣促、胸痛患者;③不存在胸腔鏡手術禁忌癥患者;④知曉本次實驗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1.3 排除標準
①同時合并有嚴重性基礎性疾病患者;②同時合并有精神疾病和意識障礙患者;③治療依從性較差患者;④對于麻醉治療和手術治療不耐受患者。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該組患者行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治療:手術操作孔為腋前線第四肋間,做3-4cm切口,觀察孔為腋中線第七肋間,做1-2cm切口,展開手術治療。
1.2.2 研究組
該組患者行單孔胸腔鏡手術治療:操作孔選取為腋前第四或第五肋間,切口長度約為3.0厘米,將腔鏡鏡頭置入進去,探查患者胸腔,探查順序為從肺尖開始一直到肺底,包括前縱隔、膈面以及后縱隔,與手術前獲得的相關影像學圖像為基礎,對患者的肺尖部位、肺緣部位以及葉間裂進行重點探查。在患者存在有胸腔粘連的情況下,針對于粘連癥狀比較嚴重的患者可利用電凝鉤對其進行分離處理,在對肺大泡所處位置進行明確以后,可利用雙關節卵圓鉗對肺大泡進行固定和提起,在腔鏡的指導之下利用切割器進行切除處理,必要情況下可以對切緣展開間斷縫合。采取溫鹽水沖洗患者胸腔,對有無漏氣現象進行確定,在無漏氣的情況下將胸腔引流放置好后關胸,直到胸腔引流管不在出現引出氣體現象以后,對患者胸片展開進一步觀察,確保其無積氣積液存在并且患者肺復張情況良好以后將引流管拔除。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手術效果,對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術后總引流量進行觀察和記錄,三者均與治療效果成反比;評估兩組的預后效果,對兩組的住院時間、置管時間進行觀察和記錄,二者均與治療效果成反比,應用VAS視覺模糊評分法評估兩組疼痛程度,VAS評分分值為0-10分,分數與疼痛程度成反比[2];評估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兩組發生切口感染、術后出血和積液的例數進行觀察和記錄,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取SPSS19.0軟件,行t檢驗,用(x±s)描述計量資料;行x2檢驗,用%描述計數資料,(P<0.05)時代表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效果
與參照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術后總引流量相比,研究組均偏低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預后效果
與參照組住院時間、置管時間和疼痛(VAS)評分相比,研究組均偏高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2.3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與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研究組偏低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3。
3 討論
自發性氣胸患者在臨床上常見的病因為肺部疾病所致的臟層胸膜、肺組織破裂或者是細微氣腫皰、肺大皰出現破裂等,該病常見的臨床癥狀有呼吸困難,該癥狀發生的嚴重程度與肺被壓縮的程度、疾病發作的過程以及患者肺功能的實際狀態之間關系密切;胸痛,患者常會表現為突然性的刀割痛以及尖銳性刺痛等;另外患者還有刺激性咳嗽、出血量多、血壓低、心悸、四肢發涼等臨床表現,嚴重情況下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3]。
手術治療是自發性氣胸患者主要的臨床治療方式之一,其中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治療給患者帶來的創傷比較大,容易致使患者出現多種并發癥,近些年來,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隨著人們對于臨床醫護效果的提升,該治療方式已經逐漸被淘汰。單孔胸腔鏡手術治療具有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術野清晰、操作空間相對來說比較密閉等優勢,且遵循微創理念,具有比較好的美容效果,對于促進患者臨床醫護工作的順利展開,提升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十分積極的價值和意義[4]。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與參照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術后總引流量相比,研究組均明顯偏低(P<0.05);與參照組住院時間、置管時間和疼痛(VAS)評分相比,研究組均明顯偏低(P<0.05);與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研究組明顯偏低(P<0.05)。說明單孔胸腔鏡手術的應用有利于優化自發性氣胸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有利于提升患者治療的安全性和實效性。
綜上所述,給予自發性氣胸患者單孔胸腔鏡手術治療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湯成剛.單孔胸腔鏡手術在自發性氣胸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8,39(12):95-96.
[2] 高震,趙敬國,韓鴻根.單孔胸腔鏡手術在自發性氣胸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衛生,2018,000(8):14-16.
[3] 周靜, 孫仲濤,陳曉.單孔胸腔鏡手術與傳統胸腔鏡手術在自發性氣胸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8,16(8):57-60.
[4] 高震,趙敬國,韓鴻根.單孔胸腔鏡手術在自發性氣胸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衛生,2017(0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