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輝
“學困生”,過去又稱“差生”“后進生”。是指那些在學科學習中在知識、能力、品格、方法、體質等要素及其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著偏離常規的結構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開發,不能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需要通過有針性對的教育、教學或“醫療措施”給予補償和矯治的學生。科任教師做好轉化“學困生”,確實能夠提高學科教學效益。
思品學科學困生表面可分為單純成績差,單純紀律差,成績、紀律雙差三類,從管理的角度來分則是:(1)違紀型:這部分學生智力正常,思維、反應靈活,但由于種種原因,存在著不少偏離《中學生行為規范》,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教師要管他,他處處與教師作對,同其他學生關系不團結。總之,師生關系緊張,交友出現問題,品質滑坡。這部分學生大多數是家庭的問題,如父母的離異,父母的道德素質差,父母的過分溺愛。也有少數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如個性怪僻等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2)懶惰型學困生。這部分學生大多數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心理脆弱,受挫能力差。(3)學習方法欠妥型。這部分學生智力屬于正常,記憶力較好,但學習不得法,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主要特征是,學習機械、呆板,理解慢,學習總是死記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學的知識處于零散的無序狀態,無法形成知識結構,從而造成理解力差。
學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學生因素:缺少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低;從缺少信心發展到自卑,從學習積極性不足發展到厭學。
2.學校因素:德育的效果不理想。學校因對升學率的重視而忽略了對學困生的管理和幫助。科任教師教育觀念還不夠新,教師的教學水平還有待提高。
3.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是學生成長的一條重要途徑,好的環境、積極科學有效的教育是學生成長的良好基礎,但在這些家庭中,存在著家長對子女管教的態度和要求存在偏差,對子女管理方法存在嚴重缺陷,本身家庭經濟、家庭氛圍不和諧等影響因素。
4.社會因素:青少年缺乏社會經驗,是非判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使他們在年長的幾句“世態炎涼,人生真諦”和社會上好友之間“肺腑之言”下,忘記了自己是學生,自己的學習任務,不思學習,在思想上、學習上造成荒廢。
農村中學的學困生,無論是在思想、紀律方面,還是在學習成績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產生一定不良影響,使教師頭疼,學校為難。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科任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做好轉化學困生的工作十分必要。
一、端正教學思想,更新教育觀念。
每一個學生公平地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利,作為一般科任教師,要教育好每個學生,要努力實現“不求人人升學,但愿人人成才”的目標。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有多種,不管困難有多少,我們老師都要去幫助他們,為他們服務。因此,學校要創設一切條件,想盡一切辦法,調動科任教師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把轉化學困生工作做好,落到實處。
二、科任教師要有責任心、愛心、耐心。
首先要有責任心,確實認識到轉化學困生工作的重要。學生從學習的困難轉化到學習水平的缺陷、人格缺陷,會造成以后更難轉化的局面,中學生面臨精神饑餓和心理斷乳的關鍵階段,他們的“向師性”十分強烈,科任教師的教育相當重要。只有教師的愛心才能使他們脫困,因此教師獻愛心是義不容辭的。要有耐心,不要輕易放棄一個學生。學困生的學習困難不是一朝一夕,是長期積累而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學習不良習慣。不能幾次的轉化,沒有效果就失去信心,而要持久地不厭其煩地教育,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多理解寬容,少主觀偏激。
由于未成年的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階段,是非觀念尚未完全形成,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確的看法或錯誤的做法,是在所難免的。教師不能因為孩子犯錯誤就把他當作壞孩子。問題學生的錯誤,大多是好奇心、表現欲所導致的,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不能輕易或者盲目地定性為道德品質問題。孩子們犯了錯誤,他們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他們正是通過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長、成熟起來的,教師應該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寬容、善待他們,決不能出于自己的主觀愿望而偏激地下結論,有時甚至“一棍打死”。
四、多談心交流,少猜忌懷疑。
學困生,在長期被老師與好學生作對比的過程中,大多養成了壓抑苦悶和郁郁寡歡的心態。要撥動他們的心弦,就要多嘗試與他們個別談心,更要學會傾聽他們的言辭,從中找機會點燃他們渴望的火苗。經常這樣不經意地和他們坐下來談心,可消除學生潛在的心理疑慮,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真,從而縮短心理距離。談心是彼此理解,消除誤會的橋梁,面對面的交流談心更能激起雙方的好感、信任。在語言藝術魅力的征服下,有好多不善交談的差生,都能心平氣和地吐出自己的心聲,語言的誠懇,有時令老師都吃驚。在轉化學困生的工作上這項工作的成效最大。因為當人與人之間了解了,彼此信任了,互相交心了,還有什么事不能解決呢?
五、多表揚鼓勵,少批評訓斥。
眾所周知,今天的“尖子”不一定就是明天的“尖子”;而今天的“問題學生”,明天不一定還是“問題學生”。許多在學校時的“優生”,在社會實踐中不一定工作能力強,“高分低能”的情況不勝枚舉,而一些所謂在校時的“問題學生”一旦在實踐中找到適合他們發展的環境、機遇,往往大有一番作為,這樣的情況是數不勝數的。更何況所謂的“優生”與“問題學生”的評判標準本身就有人為的局限性、片面性。所以,我們作為科任教師,不要吝嗇表揚鼓勵,也許“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你的諷刺下有比爾·蓋茨”,畢竟每一個學生都有其令人欣賞的一面。即使“雙差生”,也許是體育愛好者,能在運動會上為班校爭光。因此,科任老師千萬不能對他們失去信心,毫無責任感,愛理不理,一旦成績差了,為班級代課老師抹黑了,便對他大聲批評訓斥,那樣只會更糟。一位教育家說得有道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于問題學生,要偏愛他們,多表揚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邁好人生中的每一步。
總之,轉化學困生工作關系到學科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成敗,要以人為本,讓每個學生平等地享用教育資源,為創建和諧校園,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