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颯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以來較受歡迎的學習模式。小組合作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的思維品質,對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組合作;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有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將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賦予課堂新的生機和活力。那么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利用小組合作學習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1 合理劃分學習小組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目前劃分學習小組普遍遵循的原則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每組為3至6人,由優秀生、中等生和后進生按照一定的比例組成,盡量使組員在性格、性別、學習成績、優劣科目、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保證合理性和差異性,即實現“組內優勢互補,組外水平相當”。[1]這樣的分配既有利于抓住優秀生,實現中等生的提高和促進后進生的轉換,又能保證組間總體水平的均衡性和競爭的相對公平性。我校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目前采取的是“2+1”三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每組由一名優秀生、一名中等生和一名后進生組成。在回答問題時,鼓勵后進生和中等生優先回答,由優秀生進行補充或糾正。這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實際學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前部分學生只做旁觀者的弊端。
2 明確小組學習任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2.1 設計的問題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設置合作學習的問題時,必須精心構思、設計有合作學習價值的問題。“我們這里說的是否有價值一是以難易為標準;二是要看論題是否能激起學生的討論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2]設置的問題不能過于簡單,學生通過個體自主學習可以學會的問題就沒有合作學習的必要性;但也不能設置過難的問題,嚴重超出學生已有學習經驗或知識儲備的問題不適合拿到課堂上來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問題既要具備討論的價值,又要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經驗,以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佳。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既能獲得知識上的收獲,也能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這樣才能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例如在講授選修課《千古一帝秦始皇》時,如何評說歷史人物秦始皇是本課重點問題,也比較適合小組討論。于是教師提出問題:你認為秦始皇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學習小組先展開組內合作學習后,再以小組為單位加入正方或反方隊伍,然后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列舉出秦始皇的勤政與暴行的相關史實,這樣自然也就比較全面地了解了秦始皇的功過是非。在此基礎上,教師教會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引導學生應該如何辨證地評價歷史人物,這樣就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要想使小組合作學習能真正發揮實效,就要求教師在課前進行問題設計時,必須充分了解學情,認真思考哪些問題需要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的問題應如何有層次地設置,應該抓住什么樣的時機開展合作學習,預計學生合作學習需要的時間,小組合作學習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等等,另外還要考慮到課堂臨時生成的一些需要合作學習的新問題。只有做到這些,才能使小組合作學習真正起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絕不能盲目地強行植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而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適度、適量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否則就失去了合作學習的真正意義。
2.2 應該明確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習任務
為避免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就要明確每個小組組員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學生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教師可提前下發學案,學生通過課前的自主學習,找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以尋求合作學習的幫助。教師也可以根據學情和各學科的具體情況,在學案上明確哪些是自主學習內容,哪些是需要小組合作學習完成的問題,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并進行適當的準備。在課堂發言時,鼓勵每個學生都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總是有個別學生很少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者干脆默不作聲,做小組學習下的隱形人,而掌握著發言權的則是少數的學優生。我校三人合作小組的好處是在討論問題時每個小組成員都有機會表達觀點,而且發言的優先權也激勵中等生和后進生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這樣就使全體同學都成了學習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小組合作學習不能代替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學生獨立思考、領悟和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學生才能明確自己哪里是薄弱之處,在小組合作時才能有的放矢,利用自己已有的認知水平收獲新知。
3 教師的引導與調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
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分享成果和發表意見。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置身事外,否則課堂很容易陷入到一鍋粥的混亂狀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教師應當做課堂的主導者,引導課堂的主體——學生進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成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情境的設計者、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激發者、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和支持者、學習成果的分享者。”[3]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教室內巡視,對小組合作進行指導,及時接受來自學生的信息反饋,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此外,教師還要有效調控教學進度,掌握各教學環節的時間,盡量避免時間上的浪費。在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應針對小組合作學習仍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點撥或精講。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既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過程。“教”與“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提高課堂實效,而這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與調控。
4 競爭與評價機制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催化劑
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大多具有較強的自尊心,也更加在意來自老師、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很多學生不敢展示自己、表達自己,有很大程度上是害怕自己表現不佳而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同時也擔心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在這種心理作祟下,很多學生寧可做一個課堂上的隱形人、邊緣人,這與新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學理念是背道而馳的。而使用有效的競爭與評價機制則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掘每個學生的個性與潛能。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可以鼓勵組間競爭。競爭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例如小組必答、搶答、小組對抗賽、大組對抗賽、攻守擂臺賽等等,用健康有效的競爭機制來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與此相適應,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評價機制應該更加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師進行評價時應以小組集體評價為主,這樣做的好處是使中等生和后進生也可以獲得榮譽感,感受到自己在小組中的價值和作用,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欲望。同時評選最佳“小組學習帶頭人”,即組員進步最大的學習小組組長,這樣可以激勵優秀生更加樂于幫助中等生和后進生,真正做到合作學習、互幫互助,悅納自己、欣賞他人,既培養了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健康的人生態度。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對于課堂教學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需要完善和改進之處。不同學科、不同教師在面對不同的學生時,應該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林琳.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J].讀與寫雜志,2008年2月第5卷第2期.
[2]王勤芳.歷史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與反思[J].文教資料,2010年第29期.
[3]郁海燕.小組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下旬),2010.5總第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