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少濤
摘 要:情境創設是為了改變知識呈現的面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數學這門抽象性和枯燥性較強的學科來說,發揮情境教學的優勢對于數學教學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情境;趣味性
一個有效課堂的構建少不了實用性、趣味性情境的設計,在情境創設的輔助教學下,學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到數學學習的狀態,更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欲望,可以說情境創設是初中數學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么如何具體展開情境教學呢?
一、創設故事情境,增加數學知識的趣味性
每個數學知識點的背后都會有一個令人驚奇的小故事,而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會重視知識點的講解,忽略了知識點背后能給學生帶來巨大能量的小故事。重視故事情境的創設,將所教的知識點放置到對應的故事情境中去,讓學生感受所學習的知識點的來龍去脈。華羅庚克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行徑是鼓勵學生的最佳案例;高斯在計算“1+2+3+4+5+6+7+8+9+10=?”過程中所用到的簡便運算的思想是學生最好的榜樣;阿基米德終其畢生探索使自己成為了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發明家,對于學生來說這便是最神奇的存在。所以說我們學生不僅要掌握各種數學定理和概念,更要知道定理和概念背后的故事
比如,在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我就給學生將了“在象棋行放米粒”的故事,并在故事的最后留下了一個懸念,“在第一個格子里放1粒,第二個格子里放2粒,第三個格子里放4粒,……以此類推,將64個格子放滿,那么同學們知道棋盤里一共放了多少粒嗎?”當學生還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我提出的這個問題將他們拉回了現實,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和印度國王的看法一致,他們認為棋盤上所放的米粒數量應該不會很多,當我將結果告知學生時,他們一個個驚訝的張大了嘴巴,不可思議的表情出現在了每一個學生的臉上。借著學生對故事情境的好奇和期待,我便直接將教學重點放到了有理數乘方的講解上面,學生對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不僅充滿了好奇的期待,更是感受到了知識點的趣味性。
二、創設生活情境,增加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在現實教學中,我們很多學生都會感覺數學知識太過陌生,與自己的生活也相距甚遠,當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學習和探索的欲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巧妙的將數學教學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熟悉感和親切感,這樣,當學生認識到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情況,也就容易生成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由于方程在學生的認知中屬于較為抽象的知識點,從一元一次方程過渡到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學習,會讓學生明顯感受到難度的增加。為了提高學生對所要學習內容的親切感,也為了讓學生感受到“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實用性,我就為學生列舉了這樣一個生活案例:“同學們,你們應該都有買水果的經歷吧?現在老師想讓你們用29元錢去買10斤水果,已經知道了蘋果每斤3. 5元,香蕉每斤2元,那么你認為可以分別買多少斤蘋果和香蕉呢?”利用之前學習的知識點,學生很難直接得出結論,但是這又是生活中的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學生有了想要解決問題的欲望,在此欲望的刺激下,我們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更加的認真,與此同時學生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用新學習的知識點去解決這一問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數學教學的效率。
三、創設問題情境,增加數學知識的懸念
數學情境是初中數學教學中最常用到的方法,卻也是最不可忽視的一種教學方式,為何會有此說法?是因為我在教學中經常會見到一些教師所提出的提問情境并不能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甚至于有的教師提出的問題是無效的,如在講到“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知識點時,很多教師都會為學生展示小馬過河的場景,小馬想要到對岸,有三條不同的路徑,一條是連接兩個目的地的直線,兩外兩條是斜線或是曲線,然后說教師提問:“小馬怎么到對岸路程最短呢?”試問:我們創設這種無效的問題情境的意義何在呢?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可以瞬間判斷出直線距離最短,對于學生來說,沒有任何的懸念,也沒有任何的意義。問題情境的關鍵點是能問出矛盾點,最好是能讓學生的認知與之前的認知產生強烈的沖突,這樣的問題才是有效的,也才是有意義的。
例如,在講到“有理數相乘”時,我就運用了問題情境輔助本節課的教學。我先為學生呈現了“4+4+4+4+4+4+4=4x7”這樣一個計算,并讓學生回顧了7個4相加可以表示成4x7,“那么(-4)x7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表示7個(-4)相加呢?”問題一出,學生的認知就出現了矛盾,由于學生之前并沒有產生這樣的疑問,所以學生紛紛陷入了沉思,矛盾點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促使其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會更加的主動,更加的認真。
四、結束語
初中數學有著較強的抽象性和枯燥性,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通過科學合理的情境創設構建一個有效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感知到抽象知識的形象性,體味到枯燥知識的趣味性,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所教的數學內容,還可以讓數學課堂更加的精彩,由此真正實現數學教學的品質,讓學生在初中階段接受最優質的數學教育。
參考文獻:
[1]李莉華,李燕. 情境創設的“加、減、乘、除”法[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