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瀅
摘 要:中職生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對他們的教育直接關系著我國的經濟建設水平。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更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好地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當代中職生正處于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的重要時期,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如自卑、逆反、焦慮等。如果在這一段這些心理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可能會影響他們今后的一系列發展。因此,教師要加強對他們的心理教育,通過實施美育教育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中職生 美育 心理健康教育
美育是人全面發展的催化劑,正如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對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惡丑行。”由此可見,美育在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方面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是教師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師要通過美育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美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讓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美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1.1 促進全面教育
美育可以培養人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構建審美心理結構。這種心理結構是以道德和智力為支撐的,因而審美能力的提高可以帶動學生道德修養的完善和智力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剛出生的嬰兒由于心智發育不完善,就不知道什么是美;文化層次低的人,其審美能力比較膚淺。自私、狹隘的人其審美范圍也會收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審美心理結構的建造可以推動文化、道德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2 塑造完美人格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為了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中,他們會收斂個性,個性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被各種社會條件的束縛中,學生很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而美育教育源于生活,具有豐富性與多樣性,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學生通過對美育的感悟理解,使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處于自然和諧中,從而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
2 美育促進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途徑
2.1 創設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知識、情感教育的主陣地,只有抓住課堂這一重要場所對學生滲透美育教育,才能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擺正自己的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式的循循善誘,為學生創設積極的心理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美好環境中學習。同時教師還要提高教學的藝術性,用激勵性的語言、精美的課件營造美育氛圍,讓學生在對教材的理解、分析中受到心靈的震撼,完成心靈的洗禮,獲得美的感受,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
此外,教師還要充分發揮班級環境的力量,精心美化環境,可以擺上綠栽、花盆,經常組織學生將教室打掃的一塵不染,窗明凈及,讓學生覺得心情舒暢。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藝術才干,美化板報、教室墻面,讓學生時時刻刻處于美的浸染中,并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心靈,完善心理機能。
2.2 開展豐富的藝術活動
藝術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有效手段,藝術本身就具有美感,學生在藝術學習中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將對藝術美的感悟和認識轉化為文明習慣,并積極地創造美。如書法比賽、演講比賽、攝影展、舞蹈比賽等。豐富的藝術活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還可以陶冶性情,讓學生感受到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從而避免產生厭學、消極等心理問題。作為一名中職教師,要站在學生長遠發展的高度,不要將目光局限于單一的知識傳授和技能的培訓,而要注重全面教育,豐富班級文化生活,為學生營造健康、和諧、具有人文特色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3 培養正確的審美觀
由于社會不良文化的影響,很多中職生美丑不分,對美的理解過于片面化、極端化,從而造成許多心理問題。如將穿時髦品牌衣服、戴名貴首飾、用高端手機作為美的象征,并不管不顧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過度消費,甚至網絡借貸,由此造成攀比、奢侈等不健康的心理問題。甚至有的因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讓他們追求精神的富有和心靈美,提升內在氣質。具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多為學生播放一些正能量的教育視頻和短片,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最美孝星》《背起爸爸去上學》等,改善學生的審美觀,讓他們更注重內在美的提升。學會求真、趨善、向美。并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美育對促進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是獨特的、高效的,同時由于其具有很多操作的方法,因而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教師要結合中職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方法讓中職生擁有更健全的心理,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浩,王琴琴,王娟.美育對中職學校發展的影響研究[J]. 成才之路. 2020(03).
[2] 羅麗靜.美育在中職生心理素質培養中的意義與作用[J]. 職教通訊. 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