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遠兵
摘 要:2004—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6年把“三農”問題作為國家發展的重點。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的推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也迅速提上了日程,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智力保障。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工作,有利于構建完善的研究體系和反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工作,從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才振興;人才培養;研究體系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7-0032-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1? 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概況
為了較全面地了解目前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現狀,在中國知網網站檢索鄉村振興這一主題,共搜索到14 661條相關文章信息,其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0 751條,會議交流文章227條,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及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152條,報紙資料3 420條,其他文章111條。從研究數量來看,研究鄉村振興的文章有1 318篇,研究“三農”工作的文章有185篇,研究鄉村旅游的文章有81篇,研究農村人居環境的文章有72篇,研究鄉風文明的文章有67篇,研究城鄉融合的文章有59篇,研究供銷合作社的文章有59篇,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鄉村振興講話精神的文章有58篇,研究貧困戶問題的文章有50篇,研究鄉村治理體系的文章有50篇。在這14 661篇文章中,研究鄉村文化的文章有42篇,研究文化振興的文章有23篇,研究本土人才的文章有22篇,也就是說,研究主題涉及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共計87篇文章,所占比例極低。由此可知,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才培養研究還未得到足夠重視。
從研究成果發布時間來看,2017年的文章1篇,2018年的文章63篇,2019年截至5月18日的文章13篇,可見研究的成果都是在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后。
從研究層次來看,主要包括基礎研究(社科)23篇,行業指導(社科)18篇,職業指導(社科)7篇,高等教育5篇,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自科)4篇,政策研究(社科)3篇,可見研究層次總體上側重于基礎應用性研究,高層次的研究不多。
從研究機構來看,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的機構有華南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有共青團陜西省委、陜西省農業廳、新華通訊社等,還有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山東省昌樂縣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等。總體來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的核心力量是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
2? 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主要研究內容
2.1? 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機制研究
劉愛玲和薛二勇(2018)[1]從數量與質量、學歷和就業結構、入口與出口、質量與需求等角度分析當前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主張通過完善政策體系、優化資源配置、改革教學體系、構建人才培養高地、深化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建立涉農人才供需信息數據庫等具體措施構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體制機制。
賴新華和羅曉雯(2019)[2]從人才振興與鄉村振興的內在相關性著手分析,并以粵西地區農村青年培養現狀和困境為例,提出構建農村青年人才培養機制要從以下方面著手:完備資金保障,確保人才引得進;培養其鄉土情懷,確保人才留得住;促進人才多元發展,確保人才用得好;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人才培養與服務一體化。
蒲實和孫文營(2018)[3]認為當前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面臨著人才流失、人才引進難、鄉村治理與人才素質不匹配、人才建設機制不健全等重大挑戰,認為要順應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人才建設提出的新要求,積極培育好鄉土人才,集聚各方人才投身鄉村振興,通過實踐鍛煉培育實干型鄉村人才,積極培育致富帶頭人。
2.2? 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韓柱(2018)[4]認為,人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現實要求,鄉村振興戰略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明確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必須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保障機制,制定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服務鄉村振興的課程教學體系,加強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才評價體系。
劉春桃和柳松(2018)[5]認為,當前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存在目標錯誤、實踐能力不足、資源布置不佳、教學方法落后、學習動力不足、質量保障不足等問題。必須通過明確辦學目標、健全師資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教學改革、創新個性化教學、健全組織機構等手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解決上述問題。
張翠玲和李健(2018)[6]指出,河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產生了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的需求,基于需求和實際,河北省積極探索產學研、企業訂單式、人才柔性引進、培訓班、內部培養“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2.3? 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熊飛(2018)[7]分析了農業高職教育有效對接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提出應為鄉村振興做好人才培養工作,使科學研究融入鄉村振興,促進各項教育功能服務鄉村振興,結合鄉村振興做好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
李建勇(2019)[8]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快推進產業、人才、生態、文化、組織5個振興策略,通過政策扶持、特色培養和制度創新來實現人才振興。
金紹榮和張應良(2018)[9]指出,要構建“新農科”,培育“新農人”,服務“新農村”。要促使農科教育變革與鄉村人才振興協同推進,并提出優化政策組合、健全聯動機制、構建統籌平臺、完善保障體系等措施。
2.4? 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研究
于東澤(2018)[10]介紹了甘南縣職教中心學校教育改革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舉措和成效,主張通過改革財政保障體系、素質培養體系、教育改革體系推動鄉村振興人才的培養。
陳娟和馬國勝(2019)[11]結合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全面科學地分析了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環境保護技術專業人才的職業崗位和知識能力結構,并在此基礎上改革課程設置與實踐安排,構建具有鄉村振興特色的農業環境保護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2.5? 鄉村振興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任靜(2019)[12]主張通過科學規劃農村科技人才培養、營造與優化農村科技人才培養環境、健全農村科技人才管理機制和建設農村科技人才智庫等手段推動服務鄉村振興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申峻松和李巨銀(2018)[13]認為鄉村振興背景下對農牧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現代化要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農牧產業鏈需求的農牧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錢俊(2018)[14]提出要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養,主張整合多方資源力量協同培養農村電商人才,認為要整合等多門學科,培養綜合型農村電商人才。
2.6? 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其他研究
馬彥蕾(2018)[15]重視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質量,提出通過立法破解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機制障礙,通過產教融合深化改革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市場需求導向和逆向思維辦學提高人才培養的適用性。梁德萍(2019)[16]提出,學校和農村要緊密結合,聯合開展人才培養,使人才培養更接地氣、更實用。
3? 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首先,研究量小,與我國正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步伐不一致,對研究工作的重視度不足,研究力量薄弱。其次,權威期刊、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極少,依托國家級、省級以上項目課題的成果不多,總體研究質量不高。再次,研究不成體系,成果相對分散,研究范圍不夠全面、主題不夠深入、內容不夠系統,研究成果應用價值有待提高。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將會有更多學者關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使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并形成更豐富、更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從目前的統計數據來看,2017—2020年是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的起步階段,2021—2025年將是研究快速發展期,預計到2025年,研究成果將達到高峰。
參考文獻:
[1]劉愛玲,薛二勇.鄉村振興視域下涉農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3):3-5.
[2]賴新華,羅曉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青年人才培養機制研究——以粵西地區為例[J].智庫時代,2019(2):161-163.
[3]蒲實,孫文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人才建設政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8(11):90-93.
[4]韓柱.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8(25):233-236.
[5]劉春桃,柳松.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類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8(6):16-21.
[6]張翠玲,李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河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村鄉科技,2018(12):16-19.
[7]熊飛.農業高職教育有效對接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析[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8(4):85-89.
[8]李建勇.農業供給側改革視閾下鄉村振興路徑探析——基于山東省S鎮田野調查[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9(2):97-103.
[9]金紹榮,張應良.農科教育變革與鄉村人才振興協同推進的邏輯與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9):77-82.
[10]于東澤.深化職業教育改革? 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J].領導科學論壇,2018(8):76-77.
[11]陳娟,馬國勝.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環境保護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9(4):269-271.
[12]任靜.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科技人才培養與引進對策[J].鄉村科技,2019(2):42-45.
[13]申峻松,李巨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現代農牧專業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J].教育現代化,2018(39):18-19.
[14]錢俊.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農村電商的發展與人才培養研究[J].農業經濟,2018(11):108-110.
[15]馬彥蕾.鄉村振興戰略下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研究[J].現代教育,2018(20):48-49.
[16]梁德萍.精準對接粵西鄉村振興需求的校村共育人才培養[J].智庫時代,2019(4):132,134.
(編輯:周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