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
摘 要:中職教育是我國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輸送高質量技術型人才的責任與義務,在當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中職教育事業既迎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新時期下,為了提高中職教育工作質量,加強人才培育水平,教學工作的開展必須緊密結合社會實際需求,通過轉變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模式,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高,為其職業規劃與人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所以本文針對中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實踐與探索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教育;校企合作;實踐探索
引言: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企業雙方以生存和發展的共同愿望為基礎,以人才、技術、效益為結合點,利用學校和企業不同的環境與資源,以培養適合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實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辦學形式,對于中職院校來說,校企合作的培育模式,既能夠獲得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與空間,為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實訓基地,又能夠極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就業率,為院校的經營發展提供保障。
一、中職教育校企合作原則
(一)互利共贏原則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開展,應當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之上,秉承互利共贏原則,實現雙方各取所需、互相促進、互相發展的合作效果。企業的經營發展目標在于不斷擴大自身規模,促進經濟效益持續穩定增長,而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加之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日益加深,現代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更為迫切,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當中,企業通過付出一定資源成本,能夠收獲中職院校所培育的優質人才資源,為自身經營發展提供保障。對于中職院校來說,由于社會各界對于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因此傳統教學體系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實際需求,而通過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開展,無疑能夠以市場為導向,構建全新的教學體系,實現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為中職院校本身帶來更多、更穩定的生源保障。因此綜合來看,在中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建立合作關系期間,應當在所簽訂的合作協議當中集中體現互利共贏原則,確保雙方能夠共同進步和發展。
(二)就業導向原則
提高學生就業水平,幫助學生完成從學業向事業的完美轉型,是中職院校的主要辦學宗旨,也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關鍵所在。我國人口基數眾多,但受到區位因素、城市建設以及教學水平影響,不同地區的人口素質良莠不齊,導致各個地區之間的人口就業、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因此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加強校企合作,提高中職學生的就業水平和就業率,不僅能夠滿足地區經濟發展實際需求,也更為契合國家關于統籌城市發展的指導方針,為我國綜合國力提高提供助力。具體來說,目前我國制造業發展態勢迅猛,但人才方面卻存在缺口,如果能夠加強中職院校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無疑能夠為制造業的經營與創新發展持續不斷的輸送新鮮血液。
(三)教學質量原則
從本質上來看,校企合作培育模式的開展,根本要義在于提高教學工作效率與質量,因此在合作的具體開展過程中,應當避免形式主義的影響,切實凸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促進中職院校教學工作逐步趨向現代化、科學化發展, 因此在合作期間,中職院校應當針對企業崗位需求,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大膽開展課程改革,構建行動導向的任務驅動課程模式,以理實一體化教學工作方式的開展,打造高質量、高素質人才團隊,既要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又應當挖掘學生潛在能力,而在學生學習質量逐步提高的情況下,企業獲得人才資源的同時,也更加有助于促進校企合作的更加深入開展。
二、中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實踐探索
(一)工學結合
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我國校企合作培育方式依然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因此相關體系建設并不完善,需要廣大院校和教職人員共同奮斗,不斷補充合作內涵底蘊,豐富合作模式。首先,中職院校向有關部門尋求幫助,在社會各界展開大力宣傳,普及校企合作的優勢、作用和實際效益,提高企業認知程度,為合作正式開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其次,中職院校應當在年度招生計劃制定后,綜合考察企業的規模、生產資質以及內部建設,選擇優質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并以冠名班的形式,實施訂單培養,冠名企業享有擇優錄取中職畢業生的權利,但應當主動承擔學生校外實習、社會實踐的接收和指導任務。在校企合作的具體開展當中,中職院校應當加強自身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核心課程的教學質量,并結合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培育學生的文化素質、道德品質、責任意識以及家國情懷,而在企業的實訓實習過程中,則應當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術以及操作能力,確保學生能夠以最大效率快速適應企業經營發展,滿足企業崗位需求,在實習期間,企業應當為學生提供實習津貼。
(二)獎勵促學
企業采取費用補助學生、補助中職院校,既可以提高學生就業信心,證明學生自我價值,又可以提高與中職院校之間合作的穩定性。首先,企業應當設立獎勵基金或獎學金,為實習期間表現出色的學生提供補助,激發學生的工作潛能和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在實習期間的重視程度,加強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其次,中職院校與企業可以通過商議研討,簽署培養補償費協議,比如在學生畢業就業期間,如果能夠在企業堅持滿工作周期或是工作表現優秀,能夠成為企業核心工作人員的情況下,企業可以為學校返還一定培養費。以適當的獎勵機制建設,能夠提高企業招收人才的質量和優秀員工的穩定性,并拓寬中職院校資金來源渠道。
(三)就業指導
中職院校應當在明確自身辦學宗旨和方向的基礎之上,構建常態化就業指導機制,并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涯的全過程當中,幫助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提高就業能力。學校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構建就業指導團隊,并確保團隊內部工作人員具有扎實的專業能力和良好的市場敏感度,以便于為學生提供精確化的教育服務。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應當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在具體工作開展當中,負責就業指導的教職人員既可以告知學生,其所學專業的市場發展前景以及國家政策,提高學生對于專業就業的認知程度,又可以通過與學生之間構建良好的溝通關系,了解學生心理想法,為學生提供創業指導。其次,中職院校學生就業情況的影響因素眾多,從學生本身來看,包括專業水平、崗位資質、家庭環境、心理素質等方面,因此為了全面加強學生就業能力和效率,中職院校還可以積極建設溝通平臺,與學生家長之間加強交流互動,并主動為學生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方式指導,以便于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避免對于學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學習和就業營造良好的氛圍。
結語:校企合作培育模式既是滿足當前我國社會人才需求的必要方式,也是中職院校教學工作轉型的必經之路,因此在日常工作開展當中,中職院校與內部工作人員必須應當加強探索創新,完善校企合作體系建設,實現學生綜合素養與就業能力的全面增長。
參考文獻:
[1]章振周, 葉文. 中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實踐與探索[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7, 000(020):15-16.
[2]林啟豫. 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的實踐與思考[J]. 福建建材, 2009(1).
[3]劉凱. 中職教育校企合作問題及對策研究[D]. 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