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彬
【摘 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內科治療效果觀察。方法:隨機選擇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患124例參與研究,按照數字分組方法將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不同治療方法臨床實施效果。結果:觀察組在常規藥物治療方法基礎上,采取了無創呼吸機治療方法,結果顯示動脈血氣二氧化碳分壓為(56.01±0.25)mmHg、動脈血氧分壓為(67.21±0.24)mmHg,總有效率為95.16%,結果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內科治療中,合理應用無創呼吸機治療方法能起到較好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內科;呼吸衰竭;無創呼吸機
【中圖分類號】R563.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30--02
前言:慢性阻塞性肺炎是呼吸科常見的疾病,如果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有可能會引發呼吸衰竭等并發癥,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生命健康[1]。臨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短、喘息和慢性咳嗽等,采用普通藥物難以達到良好的療效,若能與無創呼吸機聯合使用,可以取得顯著效果。基于此,本文展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呼吸內科治療方法,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4例參與研究,將患者以數字分組方法,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人數為62例。男性患者人數為70例,女性患者人數為54例。年齡在40歲至71歲之間,平均(59.23±0.33)歲,病程從1年8年不等,平均(3.42±0.99)年。患者臨床表現出呼吸困難60例、胸悶喘息對64例。排除對原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患者以及對本次研究內容不認可患者,兩組患者基本指標均無明顯差異性(P>0.05),有可研究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方法:醫療小組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祛痰劑、茶堿知己以及糖皮質激素等具有支氣管擴張功能的藥物,輔助氧療以及腸外營養護理干預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施加無創呼吸機治療方法,具體操作為:將呼吸機的吸氣壓、呼氣壓分別調整為8mmHg至20mmHg、4mmHg至12mmHg,氧流量設定為4至7L/min。在治療期間,根據患者病情變化,調整氧流量、呼吸壓參數以及吸氣壓參數等,控制呼吸頻率并確保氧濃度在35%以下,氧飽和度在90%以上。待患者病癥穩定之后,密切關注生命體征變化及時對癥處理患者出現的異常現象。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血氣指標:動脈血氣二氧化碳分壓和動脈血氧分壓。
(2)對比兩種治療方法的有效性。①顯效:呼吸困難、肺部啰音、咳嗽胸悶等癥狀徹底消失,患者呼吸頻率以及動脈血氣二氧化碳分壓指標恢復正常。②有效:呼吸困難、肺部啰音、咳嗽胸悶等癥狀基本消失,患者呼吸頻率以及動脈血氣二氧化碳分壓指標有所改善。③無效:呼吸困難、肺部啰音、咳嗽胸悶等癥狀未緩解甚至有加重跡象,患者呼吸頻率以及動脈血氣二氧化碳分壓指標無明顯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X2檢驗。P<0.05即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患者血氣指標對比分析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治療之前,動脈血氣二氧化碳分壓和動脈血氧分壓差異不顯著,治療之后,患者的兩項指標均在不同程度上所有改善,但是觀察組患者指標更優,動脈血氣二氧化碳分壓為(56.01±0.25)mmHg、動脈血氧分壓為(67.21±0.24)mmHg,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患者有效性對比分析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人數為59例,總有效率為95.16%,對照組總有效人數為42例,總有效率為67.74%,兩組結果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身是一種常見慢性炎癥,隨著時間推移,病癥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會逐漸發展成為嚴重病癥,部分患者會伴呼吸衰竭,并且,合并癥在臨床上表現出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2]。臨床上在對這一病癥進行治療中,主要采用藥物控制方式,根據本文的研究能看看出,常規給藥基礎上若能合理使用無創呼吸機輔助治療,保證患者血氧供給效果,以此減少患者體內二氧化碳的蓄積,不僅能強化效果而且可以提高患者依從性,為后續治療提供幫助[3]。
無創呼吸機治療方法的優勢體現在能避免對患者器官切開等操作,減少創傷性操作并降低患者對于呼吸機的依賴,有效防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療工作中出現的并發癥。實施無創呼吸機輔助療法能夠幫助患者建立高吸氣壓,改善氣道內阻力,提高肺泡通氣量,進而調整肺內氣體分布不均勻的情況,調節患者血液中氧擴散,無效死腔氣量會逐步降低。特別是對于呼吸運動干預效果較好,可以防止肺泡萎縮,調整彌散速率,最終促使肺泡內二氧化碳順利排出,調整血氧分壓,以此達到降低動脈血氧二氧化碳分壓,提高血氧分壓的效果。在今后治療工作中,醫護人員需要幫助患者合理建立人工氣道,保證進食和語言功能,提高患者接受度。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癥治療中,在常規藥物方法基礎上增加無創呼吸機治療方法,能夠改善患者血氣指標,提高有效性。
參考文獻
葛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內科治療的臨床觀察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36):1+4.
金玉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38例呼吸內科治療的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A3):115-116.
周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內科治療臨床效果觀察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8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