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博物館與信息技術結合是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必然趨勢。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要多措并舉加快博物館信息化建設,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傳播文化、傳承文明、以物化人的教育功能。介紹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內涵,分析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并在體制機制、技術創新、資金投入、人才隊伍等方面提出加強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必要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2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4-0125-02
21世紀以來,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數字信息技術以其高度的創新性、共享性,為博物館事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傳統博物館與數字信息技術結合,是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必然趨勢,有助于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助于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1]。2018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2],進一步明確提出發展智慧博物館,打造博物館網絡矩陣,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博物館建設的數字化、信息化是大勢所趨,以信息化推動博物館事業創新發展是新時代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與繁榮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內涵、必要性和建設策略進行研究。
一、博物館信息化的內涵
博物館的信息化是利用互聯網、通信、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圍繞藏品、展示、研究三項基本工作,開發博物館信息資源,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的效率和水平的過程。博物館信息化的內涵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技術信息化。所涉及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第二,數據處理過程信息化。利用計算機相關技術采集、處理博物館信息資源,從而實現信息共享。第三,辦公與管理的信息化。以上述兩個方面為基礎,利用博物館信息資源和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博物館辦公與管理的信息化。第四,博物館藏品、陳列、研究的信息化。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加強藏品數字化管理,提高陳列展示的多樣性和用戶體驗,改進研究方法和提高研究效率。第五,博物館服務信息化。充分運用微博、微信公眾號、APP等新媒體,挖掘客戶偏好,推出體現博物館文化內涵和吸引參觀者的主題展覽和教育活動,并提供個性化服務,提高公眾的參與體驗感。
二、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20世紀90年代,信息化技術在全球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國際上,美國、日本、加拿大等文化與科技大國紛紛設立專門機構,著手推動本國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與信息化建設。同時期,我國也展開對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探索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3]。目前,我國在博物館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與國內其他行業和領域的信息化發展水平相比,與博物館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與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管理體系不完善。文物信息化建設管理機制不完善,同樣滯后于文物信息化發展的實際需要,亟待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信息化發展規律的文物信息化建設管理體制,完善信息化建設的相關標準。第二,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匱乏。博物館專業性人才中既懂信息技術又懂文物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緊缺,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學科背景基本以歷史、考古為主,缺乏信息化技術人才,而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更少。第三,信息化資金投入不足。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和對文博事業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因素影響,文物事業信息化資金投入不足。
三、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策略
(一)健全完善博物館信息化建設體制機制
管理體制不健全、規章制度不完善,是全國博物館信息化建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因此,要進一步完善博物館信息化建設體制機制,加快博物館信息化基礎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建設。建設策略如下:第一,建設博物館信息化基礎標準,規范藏品數據庫的建設、信息系統的運行與維護。對各種文物信息進行統一規范,制定專用術語、編號、圖符等,編制相關的術語詞匯集、百科全書、敘詞表等資料,并且將文博系統中的各種文獻、期刊、資料等編制列表,建立可供檢索的題錄數據庫。第二,建設博物館信息化技術標準,規范博物館在業務開展過程中的信息設備配置、開發和使用行為。博物館在藏品保管、展覽陳列、事務管理等活動中都應用了較多的文化信息設備,產生了數量龐大的數據資源,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該對數據資源和使用設備進行統一規范,實現文物信息資源的館際共享。第三,建設博物館信息化管理標準。及時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與管理標準,包括文物信息管理工作規范、藏品信息采集和保存工作規范、文物機讀目錄數據標準等,推動博物館信息工作逐步規范化、統一化、標準化與科學化。
(二)加快博物館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博物館信息化不僅僅是簡單的軟件、硬件設施建設,歸根結底還是管理模式、工作方法的轉變,其核心就是人才隊伍的建設。目前,許多博物館專業人才結構單一,信息化技術人才較少,不利于博物館人才梯隊的建設。同時,由于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絕大多數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項目只能通過外包給企業的形式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館信息系統的后期運行和管理維護,不利于博物館信息化建設。
針對博物館信息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要加強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與培訓。一方面,充分利用教育資源,與相關的高校進行合作,采取訂單培養模式,培養既擁有博物館專業知識,又掌握相關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發揮博物館行業協會的作用,在高校招募各種志愿者,組建各種人才隊伍,緩解人才壓力。同時,建議由政府出資,對博物館現有人員進行信息化技術培訓,組織工作人員到高校進行專業化學習,組建一支信息化技術復合型人才隊伍。另外,博物館的管理層人員要把握現代化博物館的發展態勢,不斷提升戰略決策眼光,注重科學思想宣傳,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及時對工作人員進行多學科綜合輔導,培養工作人員的信息化意識,吸引更多的信息化技術人才,推動博物館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轉變,最終真正提升博物館的科學化、信息化水平。
(三)加大對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
由于傳統的政策環境制約,我國博物館經費仍以國家財政撥款和門票收入為主,在實行免費對外開放后,博物館的經費就更加難以得到保障。大部分博物館的建設與運營,也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財政補貼。而部分地區在文化產業上的資金投入不足,博物館資金投入比重更少,形成較大的資金空缺,從而導致軟硬件設備更新滯后,專業人才培養受限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
現階段,必須加大對博物館的建設資金投入,并且拓展博物館資金投入途徑。一方面,推動博物館與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旅游業等文化產業的深入融合,創新博物館的產業化發展。通過開發文創產品、組織研學旅游、開展虛擬考古體驗等活動,增加博物館的副營業務收入。另一方面,率先嘗試探索私人、企業對博物館投資的共建模式,拓展博物館的資金來源途徑。在此基礎上,加大博物館的信息化資金投入,在硬件方面及時更新高清的攝影機、掃描儀等,軟件方面則加大虛擬博物館的技術升級與內容建設,還要注重網絡安全,系統更新及日常維護等,提升博物館信息化資金投入的運用效能。
(四)提升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技術創新能力
3D打印、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化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國外的博物館信息化建設[4~5]。與國際知名博物館相比,我國部分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距離真正的人機交互式智慧博物館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需要在強化內容建設的基礎上加強技術研發與運用,加強信息化建設的技術創新能力,使用3D打印技術、信息挖掘與大數據技術、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提升用戶的體驗,努力向智慧博物館的最終目標邁進。
四、結語
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傳統博物館已經難以滿足人民大眾的精神與文化需求,信息化建設代表了博物館未來的發展趨勢,反映了人類社會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博物館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不斷地完善與創新,要以網絡信息化平臺建設為基礎,推動文物數據處理、保護、展陳、研究與管理等一體化建設,將信息化深度融入到博物館的陳列展示、科普教育和科研管理工作中,實現博物館內外資源的高效率合理利用,促進博物館的智慧化、交互化發展,切實發揮信息化技術的優勢,讓博物館文化及館藏文物真正“活”起來。
參考文獻:
[1]? 劉志斌.科技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力路徑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2018-10-08.
[3]? 王佳鑫.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6.
[4]? 馮甲策.國家博物館信息化架構設計探究[J].博物館研究,2014,(1).
[5]? 于善金.數字化媒體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J].科技經濟導刊,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