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文科建設計劃的提出和實施,賦予了中文師范生核心素養新的內涵與特質。就學科專業知識層面而言,其核心素養主要體現為具備中文專業系統知識,掌握中文學科理論方法,擁有新文科的現代思維方式以及問題處理能力;就專業技能層面而言,其核心素養主要體現為擁有傳承、傳播中文知識的轉化能力,具有自我反思和知識更新能力,掌握新文科的話語構建方式;就社會生活實踐層面而言,其核心素養主要體現為在堅守傳統中注重吸收現代思維,擁有人文情懷、生活智慧和現代話語建構能力。
關鍵詞:新文科;中文師范生;核心素養
近年來,圍繞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內涵、構成、特質以及培養路徑,涌現出大量研究成果。有研究者認為,核心素養的問題“涉及當前教育改革的課程標準改革、課程實施、教師培訓、考試評價等方面,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一環。”與此同時,國家教育部2018年推行的新文科建設計劃,提出新戰略,倡導新思維,主張新理念,要求新方式,力推新模式,傳統人文學科邁進全新的發展時代。當然,新文科建設,它不是新舊之新,而是創新之新。新在用新理念、新視野和新思維來傳承發展傳統文科,新在對傳統文科賦予時代新氣息、賦予專業新內涵、賦予專業新意蘊。在這種意義上,作為傳統人文學科的中文師范專業,獲得了新的專業內涵,同時也意味著面臨全新的發展機遇和全新的挑戰。從具體層面而言,作為該專業人才培養關鍵的核心素養,也相應呈現出新的內涵與特質。
一、知識層面:核心素養的價值意蘊
系統掌握中文學科專業基礎知識及其思維方式,是中文師范生核心素養的首要層面,也是基礎層面。這種知識層面的素養是建立在對中文學科專業知識的系統把握和理解的基礎上,并在現實運用中不斷豐富和內化,它是其他素養能夠得以習得和形成的載體。應該說,擁有扎實的知識功底是中文師范生最基礎的素養,唯有掌握堅實的學科專業知識,方能勝任知識闡釋、傳播和傳承。在這種意義上,是否具有合格的知識素養成為判斷中文師范生能否勝任教育職業要求的標準和指標。具體而言,中文師范生知識層面的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知識創新等方面。
一是對中文專業知識結構的系統把握。中文專業知識結構主要由基礎理論、語言學和文學史三大板塊構成。基礎理論板塊主要是文學理論、語言學理論和美學原理;語言學知識板塊主要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文學史類知識板塊主要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和外國文學史;此外還有文化類知識板塊,主要是中國文化概論和西方文化概論。這些知識板塊,各有其縱向的發展史,并構成縱橫相連的知識體系。作為核心素養的基礎層,中文師范生要具備系統、扎實的專業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
二是擁有新文科的思維方式。一般而言,思維方式體現專業素養,不同的思維方式表征著不同的專業立場和專業特質。思維方式決定看待事物、處理事物的方式。思維方式意味著提問方式,即發現問題、闡釋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新文科背景下的中文師范生,其思維方式也從單一、簡單向整體、復雜轉變。“復雜性思維方法,可以概括為以非線性思維、整體思維、關系思維、過程思維和辯證思維為主要特征的考察事物運動變化的方式。”這就意味著中文師范生將知識結構內化為思維方式,能夠多線條、整體性、動態性、辯證性地運用專業知識處理專業問題。
三是具備對專業知識的創新性運用能力。掌握與傳承既有專業知識,僅是核心素養的基礎,就新文科的建設要求而言,中文師范生還需要具備能夠面向未來不斷創新的素養。從新文科建設的目標指向而言,文科知識的傳承和傳播并不是反復咀嚼、不斷重復,而是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不斷根據新事物的變化創設出新的知識的可能。特別是在當今時代,面臨新科技、新智能、新事物、新觀念,面對復雜問題,作為人文學科的中文師范生,能夠靈活運用自身專業知識,開放吸收、整合運用、融通視野,積極應對知識創新的需求,展現出中文師范生主體性、創造性和人文性的掌控能力,不斷對未來和未知做出知識分析,并創造新的知識。
二、技能層面:核心素養的功能意蘊
作為未來教師的中文師范生,培養和發展的核心素養同時還指向其未來職業,主要體現出技能層面的功能意蘊。“核心素養既凸顯出師范生在過去、當前作為學生應該具備的素養,也指向師范生適應未來社會、職業發展所應具備的素養。”中文師范生技能層面的核心素養,主要體現為知識傳播、整合通融和自主發展三方面。
一是具備知識傳播的基本能力。對于中文師范生而言,要具備教師職業技能、精致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良好的溝通能力,能精準地描述客觀事物或主觀情緒的狀態,能根據不同的受眾(受教育者)特點,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將自身儲備的專業知識準確有效地傳達出來,并對受眾產生有效的影響,能創造性地對既有專業知識進行選擇性組合,針對不同情景和場景,運用不同的媒介方式,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進行有效地傳播和展示。
二是整合通融能力。整合通融意味著開放和包容,意味著能用核心理念對不同領域、不同樣態的客觀對象進行統攝把握。這種能力對于中文師范生而言,意味著需要具有寬廣的專業視野和開放的知識視野,能夠在中文學科專業知識的根基上,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網絡空間,不斷拓展和更新自身知識。這種對不同學科知識的整合、不同理念方法的視域通融素質,在新時代中文師范生核心素養中顯得尤為關鍵。
三是具備自主發展能力。自主發展能力一定程度上彰顯出個體性的人在職業經歷和社會實踐中的能動性及創造性。中文師范生,作為傳承人文傳統知識的傳播者和教育者,需有清晰的自我認知能力,能自覺定位自我發展狀態,能自覺反思自我綜合狀態,并能自覺規劃新的目標和方向,做出有效調整,形成專業身份認同,不斷實現自身素質與社會需求的契合。
三、生活層面:核心素養的實踐意蘊
無論是作為現在的學生,還是作為未來的語文教師,歸根結底,中文師范生是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人”,是一個社會文化實踐活動中的“人”。毋庸置疑,核心素養之所以作為教育研究和教育實踐的重要問題,就是基于教育的內在本質和邏輯指向,最終指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因此,專業知識和技能層面的素養,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最終指向這種最高級也是最樸實的社會生活實踐層面的素養。
中文師范生在生活實踐層面的核心素養,首先是保持對日常生活的熱愛與激情。回到人本身,回到人的社會生活場景,回到人的日常,這是當代教育理念的轉向之一,也是新文科建設的新理念之一。“回到人們的生活世界本身,通過適當的知識生產方式和教育方式,讓人們對其生活世界有充分的體認,能夠準確把握其意義,找到自身生命與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才是當前新文科建設要思考的基本問題和未來的發展之路。”作為社會生活實踐場景中的中文師范生,首先要具有熱愛生活、關心生活的激情,要有在日常瑣碎中不斷感受到幸福與美好的細膩情思。應該說,關心和熱愛所經歷的社會實踐,是中文師范生在生活層面理應具備的核心素養。
始終能夠持有人文情懷,這是中文師范生在生活實踐層面所需的另一核心素養。人與自我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構成了復雜而又豐富的關聯,呈現出變幻無窮的畫面,社會生活世界中的各種復雜、微妙現象,構成了每個人不可回避的現實。如何在復雜的現實中保持獨立品格,保持專業眼光,這需要生活的磨礪,需要始終具有人文情懷。在多樣化、流動性、跨界性的社會現實中,持有人文情懷,是對個體的自信,也是對群體的尊重,更是中文學科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專業內涵新特質的文化表征。因此,中文師范生要積極從中外古今優秀文化遺產中汲取養分,并保持對新興現象的開放和融合,從而始終保持生活智慧與美學追求的氣質。
在生活實踐層面上,中文師范生還應具有一定的話語建構能力。對于中文學科的學生而言,話語建構能力意味著特定的洞察力、判斷力和闡釋力。要對社會現實保持思想張力,能夠對紛繁復雜的動態社會做出文本式解讀,把握其內在運行邏輯并厘清事物的實質,以此對表象做出專業洞察和敏銳感受,進而保持理性,對事物作出判斷,做出選擇,并能運用自身專業概念和理念,對社會現實做出理解和闡釋,建立起基于自身專業素養不斷適應社會變化的調理應對機制,從而實現時刻跟社會生活實踐保持理性與激情兼有的親和感和獲得感。
中文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內在含蘊及其培養,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常談常新的問題,理論上值得不斷深入探討。在實踐方面,涉及“課程體系的優化、教學理念的創新、網絡平臺的打造、教育實踐的開展”等系列綜合程序,也需要長期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姜宇,辛濤,劉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6,(6):29—32.
[2]劉曙光.新文科與思維方式、學術創新[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社版),2020,(2):18—23.
[3]朱桂琴.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師范生實踐教學變革:方向、困境與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7,(12):46—51.
[4]操太圣.知識、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于新文科建設之內在邏輯的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2020,(2):130—136.
編輯∕楊波
作者簡介:鄒曉玲(1976—),女,湖南邵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現代漢語及語文教學。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新文科和師范專業認證雙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師核心素養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