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合作研究的社會學轉向:中國意蘊與研究范疇

2020-11-02 02:36:08王道勇
社會科學 2020年10期
關鍵詞:合作

摘 要:合作問題是社會科學面臨的最大迷思之一,破解這一迷思急需社會學的參與。合作研究的社會學轉向要求重視合作的社會屬性,開展社會合作研究,在促進社會學元理論和中層理論發展的基礎上對“中國之治”進行客觀詮釋。社會合作議題具有獨特的中國意蘊,這是因為和合思想是中華民族特質的重要內容,形成社會合作局面更是當代中國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發展狀態。因此必須厘清社會合作的概念內涵、元問題和基本理論問題等研究范疇,為深入開展社會合作研究奠定理論基石。

關鍵詞:合作;社會合作;和合思想;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C9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20)10-0003-08

作者簡介:王道勇,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 100091)

一、作為科學迷思的合作問題

2005年7月,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科學》為紀念其創刊125周年,組織全球優秀科學家共同提出了25個影響未來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議題(Highlighted Questions)。選擇標準為這些議題必須是“驅動基礎科學研究以及決定未來科學研究方向”的科學難題。在最終選出的25個重大議題中,有23個是純粹的自然科學問題,只有兩個問題同時也是社會科學問題,一個問題是“世界到底能夠承載多少人口”,即馬爾薩斯人口論的證偽問題。另一個問題就是“人類的合作行為如何演進”。在同期的《科學》雜志上,彭尼斯進一步解釋說,人類合作演進的問題是一個需要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共同努力研究的課題,最終需要探索出“到底是什么因素在促成我們的合作精神”。2006年4月,另一世界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再次提出這一問題,該雜志援引時任英國皇家學會主席羅伯特·梅的觀點指出:“在演化生物學領域或者更一般地說,在社會科學領域,最為重要而又沒有解決的問題是:在人類社會以及其他動物群體中,合作行為是如何演化、如何維持的。”

《科學》雜志在提出這些議題時曾做過一個樂觀的預測——在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這些重大議題很有可能在2030年前找到答案。可以看到,自2005年被列為重大科學難題以來,演化生物學、經濟學、政治學和管理學等不同學科的學者對人類合作這一議題進行了持續廣泛的探討。無論是有關人類合作行為的神經元基礎和強化合作傾向的動力(親緣選擇等)的研究,還是關于個人特征差異(如即時折現偏好差異)與合作傾向關系的分析,或者是關于制度環境、機制設計與合作演進關系的探究,甚至是對經濟社會結構與合作演進關系的宏觀思考,專業性的成果不斷涌現。但是遺憾的是,這一議題的最終答案至今卻依然若隱若現。究其緣由,主要是對人類社會的合作行為的研究遇到兩大難題:一是人類永遠是無知的,由于人類做不到全知全能,也就無法做出完全理性的判斷,演化生物學和經濟學合作博弈研究的前提假設就如同建立在沙灘之上,不太牢固。另一個難題就是經濟學家所講的“囚徒困境”,或者是政治學家和公共管理學家所稱的“合作困境”,即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存在的沖突如何解決。

由于科學知識具有相對性,因此人類的無知是永恒存在的,任何合作行為的研究都是預設在一定時期、一定場景和一定知識的指導下開展的,第一個難題可以通過設定一定的理論語境而得以相對緩解。因此,合作包括其中的社會合作研究的主要挑戰就在后者,即個體是在何種機理作用下構成一個理性的集體人?無數理性的個體為何會為了一個集體的形成和延續而努力?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曾提出,每個人與之維持持久關系的其他人,其數量通常只有150人,最多也不過200人,這一數量限制就是鄧巴數(Dunbar's Number)。鄧巴數的存在表明,人類社會個體交往存在規模局限,大規模的、持續的群體合作有著天然的障礙。現有各學科的理論研究所能夠提供的解決思路主要有三類:一是借助公共懲罰,如霍布斯要求人們移交權利給作為“必要之惡”的利維坦——政府;二是借助市場化的私人懲罰,美國桑塔費學派將這種懲罰稱作“利他性懲罰”;三是依靠利他情懷,即非營利的自發性組織的出現和擴散,可以為缺乏公共權威的社會提供一個替代性強迫機制。但是在自我治理理論興起后,人們又認識到,政府失靈、市場失靈以及薩拉蒙所說的“志愿失靈”的共同存在,使現實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反社會懲罰(Antisocial Punishment)行為,這種“懲罰比自己貢獻的更多的人”的行為,懲罰和抑制了傾向合作者,成為合作行為生成和延續的絆腳石。不僅如此,相關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反社會懲罰行為廣泛存在于不同國家和地區,具有普遍性。于是各學科對這一問題的解釋再度陷入困境,研究又回到了問題的原初起點。

二、合作研究的社會學轉向

由于合作演進問題至今都沒有形成一個全解,因此應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尋找新的突破口。其中的重心就是要考慮研究范式的轉換,即思考是否要進行研究視角的徹底變換,并且在此基礎上重新確定具體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等。由于經濟學、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都已經對個體和群體層面的合作問題進行過長期研究并且深陷于這一迷思之中,從社會學角度探討合作尤其是其中的社會合作問題將會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思路。

合作研究的社會學轉向要求進一步探索的主題應當更加聚焦。譬如,應當區分個體合作與群體合作,區分經濟合作、政治合作、文化合作和與社會合作等,這是因為不同層面、不同性質的合作行為可能遵循的是迥然相異的合作邏輯,有著各自的合作運作機制,并且因此形成不同的合作模式。自學科興起伊始至今,社會學中占主導地位的認識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是整體主義。因此,社會學考慮合作問題主要是分析集體合作,即不是個體合作而是群體合作,而且是群體合作中的一種類型——能夠增進社會福祉、推動社會進步的社會合作。政治學尤其是公共管理學有時雖然也會使用“社會合作”這一概念,但學科的特色決定了政治學家尤其是公共治理學家大多是將“社會合作”與“多元共治”等概念等同,將政治合作和社會合作混而為一,過于強調“合作”而相對忽視“社會”這一概念,合作的社會屬性難以突顯,“社會合作”這一概念也就喪失了自身的獨特內涵。

從宏觀來講,伴隨著現代性的持續拓展,尤其是人類進入高度復雜的現代社會后,社會學通過專注于社會合作研究,積極參與解決合作演進這一重大科學難題意義深遠。

首先是社會學元理論層面的意義。社會科學理論有元理論和本理論之分。其中,元理論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探討學科理論的自身結構,處理該學科中有關“真”、“客觀性”、“驗證性”和“社會現象本性”等問題,處理研究中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因此,社會學元理論是關于社會學的社會學研究,是在學術界和生活世界中為社會學這門學科“立法”的理論探討。它主要論證的是,與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學科相比,社會學這門學科為什么有存在的價值?正如布迪厄所說的:“社會學的社會學是社會學認識論的一個基礎向度。它尚未能成為專業,但它確實又是任何有遠見的社會學實踐的必要前提。”在現實世界中,秩序是一切價值和行為得以存在的前提,有些學者以為“沒有社會秩序,社會就不可能運轉”,較為極端者甚至宣稱:“寧可要不公正的秩序,也不容忍混亂。”因此,秩序議題是社會科學共同面對的基礎性命題。伴隨著“經濟學帝國主義”的流行,“競爭形成秩序”這一思想的受眾和實踐主體持續增多,因而在秩序闡析傳統中長期占據“顯學”的位置。但無論是從理論溯源還是日常實踐感知來看,人們都意識到“競爭”這一概念無法承擔起“秩序的唯一源起”這一角色。社會學通過對“合作形成秩序”進行理論呈現,從而在秩序問題上提供社會合作取向的權威解釋,并且讓這種新解釋為生活世界中的政府和民眾所接納、傳播和利用,對于社會學學科存在的合法性具有重要的論證功能。

其次是中層理論創新的潛力。提出“中層理論”這一概念的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認為,中層理論處于操作性經驗假設與宏觀理論之間,具有其存在的獨特價值。這是因為,“系統的一般理論遠離特定的社會行為、社會組織和社會變遷,已不能解釋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而對于特定事件的詳盡而系統的描述又缺乏整體的概括性”,中層理論恰好能彌補兩者的缺陷。在社會學基本議題中,關于社會關系、社會群體、社會階層、社會流動等的理論分析都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甚至影響深遠的理論學說。不說西方社會學,僅就改革開放以來而言,中國社會學就提出了社會運行理論、社會轉型理論等宏觀理論,也出現了小城鎮理論、社會公正論等中層理論,但社會學卻長期對社會合作問題意興闌珊,甚至棄之如敝履。現今的中國,需要充分重視基于社會學學科特色的理論研究議題,“重視對中國現代化實踐的整體性的學理總結,重視中國實踐對現代性擴展的影響和概念的重構,并以此為核心加強與既有現代性與發展理論的對話”。如果我們不贊成布迪厄基于關系主義認識論對中層理論概念的批判,認為在宏觀和微觀、結構與行動、概念與事實之間確實存在著一種“中層理論”,那么,對社會合作行為和狀態進行理性抽象和系統認知,可以更好地認識社會結構的全貌和社會變遷的邏輯,從而促進新的社會學中層理論如社會合作論的生成。

最后是對當代中國社會秩序的理論關照。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在研究了數十個發展中國家的社會政治秩序變遷后指出:“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政治秩序混亂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現代性,而在于為實現現代性所進行的努力。”“如果貧窮的國家出現動亂,那并非因為它們貧窮,而是因為它們想致富。”這就是關于社會秩序與社會進步的互動關系的“亨廷頓悖論”——進步越快,社會越容易失速。2019年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一個新論斷,即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僅實現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而且出現了“世所罕見的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也就是說,在過去的數十年間,我國初步實現了社會秩序與社會活力、快速發展與長期穩定的動態平衡,這是一種典型的社會合作狀態,是“中國之治”的主要表現形式。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已經通過實踐行動在事實上打破了“亨廷頓悖論”,成為少數的例外者。但是面向未來,長期處于后發趕超狀態的當代中國,仍將一直處于“時空壓縮”式的發展進程之中。尤其是,當代中國是一個總人口規模多于近代以來崛起的所有大國人口總和,也多于現今美國、日本和所有歐洲國家人口總和的“巨型”社會,仍將長期處于一個個體化與再組織化并行、傳統風險與后現代全球化風險共生的發展狀態。正如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所指出的:“全球化使得人類無法再通過所謂的理性來認知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控制人類社會發展的路徑”,“全球化本身就意味著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這使得所有試圖一勞永逸的靜態控制都成為了徒勞”。以上這一歷史方位決定,當代中國不僅要維護好現有的社會合作秩序,還要努力在高度不確定的社會中創造出確定性,從而在更高層面上實現更高質量的社會合作狀態。從社會學角度推動社會合作研究,可以更好地認識各種“社會不合作”狀態,如社會冷漠、社會隔離、社會沖突和戰爭等,防止各種群體合作狀態出現“萎縮”和“坍塌”,進而更好地探討“中國之治”出現的學理基因,并在此基礎上指出提升秩序治理質量的應然之途。

三、社會合作議題的中國意蘊

在中國的實踐場景中,社會合作議題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廣泛的現實素材。可以說,社會合作議題具有獨特的中國意蘊,這為合作研究的社會學轉向提供了堅固的文化根基和現實基礎。

1.從文化根基來看,在中華民族特質中,“和合”一直是其中的一個基本特征,和合思想是中國文化傳統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核。

中國文化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對群體互動的高度重視。梁漱溟在論及世界文明時曾經指出,人類存在三種主要的文明形式,即西方文明、儒家文明和印度文明。其中,西方文明主要是在處置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以意欲向前作為根本精神”,著力于向外用力;印度文明主要是在處置人與其內心的關系,“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為其根本精神”,著力于向內用力;而儒家文明則主要是在處置人與人的關系,“以意欲自為調和折中為其根本精神”,重在追求人際和諧。錢穆先生論及民族性時曾進一步總結認為,“中國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內。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沿著一條中間路線而前進”。這種民族性格“懸至善為人生之目標”,必然使中華文化對社會合作有一種天然的親和感。

在人際關系中強調“和合”貫穿于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從現有史料中可以看到,在甲骨文中就有“和”“合”二字。殷周之時,“和”與“合”是單一概念,尚未連用。《易經》和《尚書》中都有“和”字,意為和諧、和善。“和合”連在一起,構成一詞,最早出于《國語》。《國語·鄭語》有言:“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思是商契能夠融合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教,從而得以安撫保全百姓。此后,“和合”一直被廣泛運用并不斷得到闡釋,成為儒、道、釋概括自身宗旨和原則的一個綜合性概念。

經過數千年的不斷發展,和合思想中蘊含的社會合作理念日益豐富,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其一,和合是一種社會合作型的價值取向。“和合”是一種常見的價值觀念提法,比如“和為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論語·顏淵》所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禮記·中庸》提出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及《莊子·天道》所提的“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這些思想都已經沉淀至中國人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層面,成為中國人的一種人生態度,即與世求和平、與物求和諧、與人求和睦、與心求和樂。其二,和合更是一種社會合作型的治理理念。從儒家的“仁者愛人”到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再到法家《管子·幼官》所說的,“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偕習以悉,莫之能傷也”,諸子百家大多對“和合”在社會秩序維系中所發揮的社會團結功能寄予厚望,后來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將之總結為“施教導民,上下和合”。此后,儒家文化不僅在倫理上進行倡導,而且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進行明確的法律規范,如《唐律·捕亡律》載:“鄰里有強盜或殺人案發生,見呼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聞而不救者杖九十。”可見,中國歷代統治者和思想家都認為,和合是處理社會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合是社會和諧安定的調節劑,更是家庭、社會、國家融為一體的聚合劑。其三,和合最終是一種社會合作型的社會狀態。“和”是圣賢們所追求的一種圣治境界。對于這種圣治,《尚書·堯典》將之概括為“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孟子·梁惠王上》的記載是:“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則百姓親睦”,《史記·循吏列傳》的描述是,“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后來張載在《正蒙·誠明》中總結說:“和樂,道之端乎!和則可大,樂則可久。”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從小康社會到最終的大同社會構想,理想中的美好社會都處于一種典型的群體關系和諧的社會合作狀態。

2.從現實基礎來看,在當代中國,在各個層面形成社會合作局面,正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所不斷追求的一種理想的社會發展狀態。

從既往的實踐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合作一直是群眾路線在基層社區層面的重要制度呈現。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了群眾性治安保衛組織,60年代浙江形成了后來著名的“楓橋經驗”,改革開放之初全國各地普遍建立了治安聯防隊,以及全國上下持續數十年開展防治血吸蟲病的“送瘟神”行動,所有這些都是我國社會合作行動的典型樣本。近年來,全國各地在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中出現了上海的“市民議事廳”、浙江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北京的“石景山老街坊”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等實踐探索,以及在全國范圍內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和社區群防群治等基層治理經驗,都具有明顯的群體間通過協調或協商共同達成更高利益目標的社會合作色彩。時至今日,這種“守望相助”的社會合作思想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各種社會合作制度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項基礎性社會制度,成為一種習以為常、不以為意的國民生活制度。

從整體社會秩序維系來看,社會合作理念已經全面融入中央政策體系。這里僅試舉幾例。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創造活力”,并要求“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至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在這些有代表性的中央文件中出現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共同體”等提法,都是對典型的社會合作狀態的描述,是希圖通過多主體多層次多面向的社會合作,為實現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安全穩定的社會氛圍。

從群體互動角度來看,社會合作已經在國家層面成為社會和諧的指導性理念。這一點可以在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國家所作的一系列相關講話中呈現出來。譬如,在民族交往上,要“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在階層關系上,要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開言路,集思廣益,促進不同思想觀點的充分表達和深入交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而不強加于人,遵循規則、有序協商而不各說各話,體諒包容、真誠協商而不偏激偏執”。在國家交往上,“要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營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在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民意基礎,筑牢社會根基”。面對國際范圍內的矛盾沖突,“協商合作才是正道。只要平等相待、互諒互讓,就沒有破解不了的難題”,要“堅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堅持‘拆墻而不是‘筑墻”。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要“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所以這些思想都是在倡導以社會合作行動提供優良的公共產品,通過扶助弱勢群體、開展國際醫療合作等,促使各階層間、民族間和國家間形成和維系良好的社會合作狀態。

四、社會合作議題的研究范疇

作為一種高度抽象的結構性命題概念,范疇在一個學科及其研究主題中處于核心地位。社會學開展社會合作研究需要圍繞一些基本范疇來推進,其中最為重要也最為迫切需要進行深入探析的基本范疇包括社會合作的概念內涵、元問題和基本理論問題等。

首先,關于社會合作的概念內涵。概念內涵的界定是開展研究的起點。社會合作作為群體合作的一種類型,應有其清晰的研究邊界。其一,社會合作是一種群體性合作。群體性是社會合作的基本特性,這種群體包括原生群體如家庭,利益群體如拆遷群體,社會階層如貧困群體和中產群體等,甚至是超越民族國家而存在的龐大群體如反戰群體,等等。其二,社會合作是在社會領域內開展的合作,是對群體的社會關系尤其是利益關系和價值關系進行調整和再均衡,其目標是增進社會福祉、推動社會進步,具體包括生活質量的提升、社會關系的和諧、社會秩序的維持、社會結構的優化等。其三,社會合作是一種有規律的合作行動和合作狀態,在價值層面,受到特定的價值觀如社會合作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的指導;在制度層面,由系統的合作制度表征呈現出來;在符號層面,有特定的符號、標識和話語歸屬于這種社會合作。

其次,關于社會合作的元問題。任何一個議題都會有一個處于主導地位的問題,這一問題制約和規范著該研究議題下的所有其他問題,這就是該議題的元問題。正如波普爾提出的:“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愈來愈深化的問題,愈來愈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自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提出“社會何以可能”(How is Society Possible)這一世紀命題之后,社會學研究的元問題發問模式即已確定。可以認為,社會合作議題的元問題是“社會合作何以可能”。對“社會合作何以可能”這一元問題進行全面的學術史探究,在知識考古的過程中明確基本的研究脈絡,提供了對社會合作元問題進行分析的基本構架。譬如,作為西方社會學始祖之一的法國學者涂爾干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在進行現代化轉型的西方社會充滿信心,并予以熱情的論證。涂爾干認為,超越了利益考量而在意識層面形成的穩定的集體意識,是解開現代社會社會合作生成這把鎖的真正鑰匙。在涂爾干看來,作為一種獨立于個人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集體意識是“社會成員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總和,構成了他們自身明確的生活體系”。涂爾干堅信,在現代性轉型過程中,集體意識的核心——“職業倫理”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社會事實,在職業大分工的背景下必將承擔起社會重組的使命。于是,“職業倫理”的概念內涵、職業倫理促進社會合作狀態的作用機理,以及現代社會中的倫理培育等,就成為進一步厘清“社會合作何以可能”這一元問題基本輪廓的主要著力之處。

再次,關于社會合作的基本理論問題。基本理論問題直接從元問題中派生而來。圍繞對“社會合作何以可能”的解釋,延續出一些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基本理論問題。

譬如,關于社會合作中的集體意識問題。與涂爾干類似,一些學者認為,集體意識的存在是一種客觀現實。不同層面的集體超越了利益的考量,在各個層面上都逐步沉淀形成共同秉持的集體意識。在遵循著共同的集體意識的不同集體之間,社會合作必能生成和維系。譬如,社會學家韋伯對理性資本主義精神分析,以及對儒教、道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的社會學討論,都是在力圖說服人們,在宏大歷史進程中“清教倫理”這一現代西方社會形成的最重要、最廣泛的集體意識,如何推進整個西方社會以合作的方式不斷發展進步。而哈貝馬斯則進一步提出,到了晚期資本主義時期,社會危機不是來自集體利益的對立,而主要來自“文化倫理”層面。鮑曼更晚近些的研究表明,與那些激烈爭吵、你死我活的競爭、討價還價和相互吹捧的世界不同,社會共同體的基本特質是擁有“共同理解”。此外,在現代社會中,基于制度規范和法治意識等而形成的“制度倫理”尤其是“法律倫理”等,作為一種社會成員和各類集體的共同信仰,發揮著規范和約束各種集體行為的作用。所有這些討論都提醒我們,既要關注不同時代的集體意識的具體呈現形式如清教倫理、法律倫理等,也要關注當代社會集體意識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如在群體層面的外顯部分要關注一個或若干個主要社會群體的“社會表情”變化,在群體心理層面要關注群體“獲得感”的沉淀,等等。

再如,關于社會合作中的集體利益問題。馬克思認為,利益是一切社會經濟行為的基礎性動力。集體利益最集中的呈現是階級利益,雖然階級意識極具影響力,但最終是集體利益從根源上決定著階級和國家層面的社會合作能否順利開展。馬克思進而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及以前的各種社會中,所謂的“共同利益”是同“被支配”階級所追求的特殊利益相對立的、“異己的”,因此只存在“虛構的集體”,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合作,有的只是剝削與壓制的方式在不斷地變換。此后,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如盧卡奇對“階級意識”和“物化”現象的分析,法蘭克福學派的弗羅姆對“消費異化”問題的討論,馬爾庫塞對“虛假需求”、“單向度社會”以及“沒有反對派的社會”的憂慮,甚至是鮑德里亞對后現代消費社會中消費控制問題的剖析,以及卡斯特對網絡社會中“第四世界”的分析,無不昭示著資本主義正在運用各種新型手段,如控制消費、物化個人以及數字鴻溝等有意識地消解人們的反抗。而與此并行的是,一些持改良主義態度的西方社會學家對馬克思的基本論斷進行了反駁,如科塞等論證了社會沖突具有正功能,米爾斯等人論證西方社會在“二戰”之后已經實現了中產化,吉登斯則論證西方社會已經從“解放政治”轉向“生活政治”,他們都認為西方國家已經從不同層面緩和了集體利益尤其是階級利益的沖突。雖然學者們對特定社會形態下的集體利益問題的理解迥然相異,但圍繞集體利益進行長期討論而形成的概念集群,為較為系統地認識集體利益對社會合作的助推或消蝕等功能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于是,從社會合作生成和延續的過程角度看,“利益固化—利益協商—利益讓渡—利益置換”這一集體利益變遷過程,就成為社會合作研究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基本理論問題。

應當說,以上這三個基本范疇能否得到充分探析,直接決定著有關社會合作的實證研究是否有科學的理論基石。而從社會合作角度開展的一些實證研究,如提升民生制度建設質量、基層社區治理方式創新和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應對等,不僅拓展了這些傳統課題的研究視域,而且也有助于主流的政策話語和生活話語對“社會合作”這一學術話語的消化和接納,從而使社會合作理念、視角和觀點全面融入社會學研究和國家民族的發展進程之中。

(責任編輯:薛立勇)

猜你喜歡
合作
初中英語教學技巧探析
初中英語“自主、合作”學習探究
論促進幼兒“最近發展區”的路徑選擇
科教導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17:04
零售商與供應商合作策略研究
科技資訊(2016年19期)2016-11-15 10:08:40
“以學習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塊教學實踐
例談自主識字的有效方式
高職圖書館與系部合作共建文獻資源新模式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25:06
初中體育多樣化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39:18
校地合作促進居民健身的探析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4:19:44
大學英語創造性學習共同體模式建構案例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九九视频| 亚洲成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六月婷婷综合| 国产不卡在线看|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久久永久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www.国产福利|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伊人激情综合|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丝袜|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5555国产在线观看|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国产网站免费|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福利大秀91|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免费无遮挡AV|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999福利激情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婷婷中文在线|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青草视频久久| 91激情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丝袜第一页|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五月天天天色| 日本午夜影院|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swag国产精品| 99精品视频播放|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JIZZ亚洲国产|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久久超级碰|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无卡视频|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激情区| 91小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影院|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亚洲欧美极品|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