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國茂
摘 ?要:目前,我國的教育在不斷改革完善,數學閱讀不僅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學習能力。本文在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從掌握數學閱讀方法;不同年級關注不同的數學閱讀點;增加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注重學生的課外數學閱讀等幾個方面討論了提高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
引言:
數學閱讀是一種從數學語言中獲得意義的心理活動過程,是包含感知、理解、記憶等一系列心理活動以及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歸納、演繹等一系列思維活動的總和。蘇霍姆林斯基說:“不會閱讀的學生是潛在的差生。”對數學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準確把握及它們之間的靈活轉化,是數學閱讀理解能力中極其重要的方面,也是數學閱讀有別于其它閱讀的最顯著特點。數學材料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數學閱讀就是要領會其中的數學思想,形成自己的數學觀念,掌握數學方法,提高自己在數學意識、數學思維、數學技能和問題解決、數學語言與信息交流方面的數學素質。與一般閱讀一樣,數學閱讀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同時是一個不斷假設、證明、想象、推理的積極能動的認知過程。
一、數學閱讀的概念闡述
閱讀是一個獲取信息的過程,通過視覺或者聽覺的傳輸手段將各種形式資料中的文字、圖表、符號等內容進行分析和解讀,最終傳入到大腦中。因此,閱讀應當屬于一種主動的行為,才能夠真正讓讀者獲取到相應的知識,并對閱讀的進度、閱讀方法和閱讀內容進行選擇和調整。數學閱讀也屬于信息獲取和心理活動過程,通過對數學公式、數學概念、數學符號、數學專業術語等多種內容進行感知和解讀,了解數學概念的深刻含義,幫助學生更加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數學閱讀與其他閱讀不同,屬于更加理性的閱讀,需要運用邏輯思維能力對數學閱讀內容提出假設,采取合適的方法去證明自己的假設和猜想,進而推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提高。數學閱讀是對數學語言的重要解讀方式,可以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思考,能夠推動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提高。
二、小學中年級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一)巧妙設置多樣問題,吸引學生主動閱讀
長期以來,數學都給人以機械、枯燥的感覺,學起來乏味,文本閱讀起來更是無趣。在低年級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教師就要轉變他們的傳統觀念,將多樣化的問題穿插至數學閱讀中,為其指明閱讀和思考的方向,促使其產生主動閱讀的渴望。低年級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結合書本內容與教學目標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質疑,發散他們思維,使其閱讀行為變得更具針對性和目的性,還要鼓勵小學生在閱讀中探疑和釋疑,為他們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從而發展其獨創性思維。在“認位置”的教學中,教師利用游戲導入,提問:誰來說一說哪邊是上、下、前、后?教師先要求學生相互交流,再隨機抽學生匯報交流情況,然后詢問:上課時想發言怎么辦?(要舉手。)想發言,舉哪只手?學生閱讀教材上的情境圖,發現是舉右手。教師追問:哪只手是右手?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自由交談。教師要求學生繼續閱讀主題圖,并設疑:圖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們舉起的是哪只手?分別叫什么?學生在問題引領下認真閱讀和思考。之后,教師設問:小剛和小芳的桌上放的是什么?是怎樣放的?學生通過閱讀可知道是練習本與數學書,練習本在數學書的左邊,數學書在練習本的右邊。隨后,教師組織學生結合主題圖相互交流四個小朋友坐的位置,提問:國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軍的什么位置?圖中哪些物體有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繼續認位置。
(二)增加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
小學生自控力較差,較為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需要激發其興趣,讓小學生樂于進行數學閱讀。首先,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比如,對于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你知道嗎”板塊,很多學生都很感興趣,在進行新課時,可以將這些內容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其次,可以在數學課堂中融入更多的數學文化成分,激發學生數學閱讀的興趣。比如,我國古書中的《九章算術》,其中有很多比較有名的可以用小學數學知識來解決的問題,像“物不知數”“雞兔同籠”等。我們可以把其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引入到數學課堂中,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解讀題意,將有趣的數學課外閱讀引入課堂。我們還可以利用現代媒體輔助學生提升數學閱讀的興趣。教師可以在新知識講解完成后做一些拓展,讓學生課下利用互聯網進一步去挖掘更深層次的知識,或者追根溯源,去查找相關知識的歷史史料,或者搜集一些相關數據,進一步驗證數學知識的合理性。
結束語:
總之,數學閱讀是學生學習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任何人都不可以替代,正如,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一樣,誰也不能替孩子吃。因此,教師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付諸實踐,讓閱讀成為數學教學的常態,培養數學閱讀能力,涵養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石。
參考文獻:
[1]吳維蕓.也談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7.(5).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