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星
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具有公共基礎的地位,要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笨梢?,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難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F今的小學數學課堂更加注重對生本理念的運用,以望更好地貼合學生的學習和能力發展需求,使數學教學更富成效?;诖耍P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與經驗,對生本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方法與策略做些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本理念;小學數學;趣味;合作;分層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于強調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應試能力的提升與發展,教師多以“一言堂”的形式來組織和展開教學,極大地忽視了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這一客觀事實。由此產生的后果便是學生學習自主性的進一步弱化,這對于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也是十分不利的。鑒于此,為緩解并從根本上扭轉小學數學教學長期低效的現狀,教師就必須及時摒棄落后的教育觀念,充分利用生本理念指導教學,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自覺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繼而通過分層授課來最大限度地兼顧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與進步。
一、趣味教學,引燃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接觸、認識、了解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活躍、最現實的心理成分,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重視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和教學手段的創新,以此來引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自覺投身于課堂學習活動之中。
在教學“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時,為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我在課堂教學之初設計了分組摸球游戲。即讓學生6人為一組,分兩步:1.每人在一個裝有6個全部是紅球的不透明紙箱里摸球,用“一定”和“不可能”對結果進行描述,體會事件發生的確定性;2.在裝有3個紅球、3個白球的不透明紙箱里摸球,每人摸一次,用“可能”對結果進行描述,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引燃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還使學生初步體驗了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這便為新課講授奠定了基礎。
二、合作學習,發展能力
數學是人們學習、勞動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教學絕非僅是傳授數學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在知識傳授的同時,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為基礎,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以合作學習這一形式親歷知識發現、探索和獲取的全過程,以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課堂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數學素養和各項能力的有效培養。
在探究“圓錐的體積”時,我先是讓學生對如何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進行了猜想與討論。在這之后,我為每個小組提供了實驗用具,包括1個圓柱和1個圓錐實驗杯(等底等高),一瓶礦泉水。之后,我提出了以下問題供學生交流討論:1.如何利用現有的實驗用具,由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2.怎樣設計實驗方案?在這一過程中,我會在行間傾聽學生的想法,并予以針對性的指導和點撥。接下來,我讓各小組動手操作,自主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如此,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分層授課,因材施教
正是受年齡、性格、認知方式、生活環境等方面差異的影響,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能力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針對這一情況,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應摒棄以往的“一刀切”模式,充分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對數學教學的目標、過程及方法進行科學分層,以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使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更具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在分層教學前,我通常會從以下兩點對學生進行考量:1.學生近期的學習表現,這主要是對學生近期學習態度、學習狀態的考量;2.學生長期的學習表現,這主要是對學生認知水平、基礎知識的考量。之后,我基于以上兩點,將學生劃分為了A、B、C三個層次,并據此對課堂教學目標進行了科學分層。以“梯形的面積”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針對C層學生,我要求他們能夠掌握梯形的面積公式,并能運用梯形的面積公式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針對B層學生,我要求他們能夠通過觀察、操作、分析和討論,運用轉化的方法自主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針對A層學生,我要求他們不僅能自主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還應能夠靈活運用梯形的面積公式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本著“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育教學理念,致力于創建更加和諧、開放、包容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學習興趣的驅動下,在合作學習的幫助下,在分層授課的支持下完成對數學知識的自主建構,進而切實提升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周志武.淺談生本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06):65.
[2]于艷清.“生本教學”讓小學數學課堂變得快樂[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