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靜 黃茗
2019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深化改革,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等基本要求,特別要求深化關鍵領域改革,堅持和完善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強化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建立監測平臺,定期發布監測報告。
2019年底,我國首次公開發布分學科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2018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數學學習質量監測結果報告》《2018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育與健康監測結果報告》。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派專家針對廣西的監測結果進行了解讀說明。據悉,2018年,廣西共有12個樣本縣245所樣本學校的2 520名教師和6 502名四年級、八年級學生參加了國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體育與健康學科質量監測。數據顯示,只有體能總分、達標率等少數監測指標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多項監測指標“整體水平偏低,數學綜合狀況和體育與健康綜合狀況等排名不理想”。
一、2018年廣西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主要指標數據情況
1.學生數學學業表現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數學學習情感態度有待改善。數學學業表現方面,四年級、八年級學生達標率分別低于全國均值13.1和16.7個百分點。四年級、八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高和較高的比例之和、自信心高和較高的比例之和以及學習焦慮程度低和較低的比例之和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部分樣本縣縣域內學生數學學業表現不均衡。校間差異方面,在參加測試的12個樣本縣中,四年級有5個縣(區)、八年級有6個縣(區)的學生數學學業表現的校間差異比超過20.0%,其中,某縣校間差異比最大,四年級達34.2%,八年級達36.5%。
3.數學教師培訓次數少、培訓形式單一、培訓效果有待提升。教師培訓方面,65.6%的四年級數學教師和67.7%的八年級數學教師認為當前培訓次數不能滿足自身專業提升的需求。監測結果顯示:廣西四年級數學教師近兩年參加過國家級培訓的比例僅為35.2%,低于全國均值6.5個百分點;參加過省級培訓的比例為36.7%,低于全國均值4.3個百分點。41.4%的四年級數學教師和56.2%的八年級數學教師認為當前培訓形式較為單一;42.5%的四年級數學教師和60.6%的八年級數學教師認為當前培訓偏理論化,對實踐沒有很好的指導效果。49.9%的四年級數學教師和55.9%的八年級數學教師認為培訓時間與工作安排有時間上的沖突。
4.體育教學規范性和體育活動開展有待加強。體育教學方面,僅有27.2%的四年級體育教師和42.3%的八年級體育教師能夠做到有講解、有示范、有指導地教授體育項目,分別低于全國均值29.5和20.2個百分點。四年級、八年級每天開展大課間活動的學校比例分別為46.8%和51.5%,分別低于全國均值12.4和11.5個百分點。
二、廣西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多項指標數據偏低的原因分析
1.學生的學業表現不理想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不高有關。廣西四年級教師入職學歷低于全國12.0個百分點,四年級學生對數學教師喜愛程度低于全國4.6個百分點。學生的學業表現不理想,從側面反映出數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不高的問題。也就是說,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年級學生(四年級、八年級學生)的學業水平提高、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建立的過程中,教師沒有很好地發揮引導作用。
2.樣本縣教育質量不均衡的問題普遍存在。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抽取樣本校的方式是綜合考慮縣域內不同的學校性質、學校地域和社會評價等情況,2018年12個樣本縣的監測結果顯示,11個樣本縣存在校間差異較大的問題。學生數學學業水平的不均衡表現,與縣域內城鄉發展水平、教育資源差異程度有關,尤其體現為城鎮學校和農村學校之間、師資力量強弱之間、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的差異。
3.教師所參加的培訓數量和質量無法滿足教師的需求。參測的數學教師普遍反映,培訓次數不能滿足需求,形式單一,效果差強人意,培訓內容偏理論化,對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幫助不大。培訓時間與工作時間也有一定的沖突。廣西每年組織“國培”“區培”的時間一般集中在6—11月,由項目承辦單位自行安排,除7月、8月暑假期間,其他時間都與教師工作時間存在沖突。教師專業素養提升途徑受限,而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日常學習都依賴于教師的教學指導,這個問題與學生的數學學業水平表現不佳的現狀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
4.體育教師結構性短缺。體育教師教學不規范,大課間活動開設不理想,與我區普遍存在體育教師結構性短缺、非專業教師教授體育課程、教師本身專業素養欠缺等有一定關聯。如2020年開展的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自治區級督導評估的數據顯示,A縣初中教師編制達標率僅為54.5%,B縣共缺128名初中教師,體育、音樂等學科專業教師配置嚴重不足。
三、強化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廣西義務教育質量的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對教師職業做出了全面科學的界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廣西處于西部地區,與較發達地區相比,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相對落后,教育水平更是相距甚遠。因此,我們需要立足實際,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為廣西的義務教育質量提升提供原動力。
1.大力開展教學研究,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提高和學習興趣的激發,需要教師不斷提升專業水平,探索和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教研部門要積極探索和改革教研方式,可推行城鄉聯動教研、主題教研、網絡教研、綜合教研等教研方式,為一線教師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升專業技能提供智力支持。各級教研員和骨干教師可定期組織主題教研活動,結合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不同問題,組織教學經驗交流活動,指導一線教師不斷優化教學行為,幫助一線教師進行教學評價和診斷;還可以運用“互聯網+教研”模式,打破開展教研活動的地域和空間限制,比如嘗試用同步課堂、線上備課等線上教研活動,為薄弱學校及農村學校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提供便利。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有助于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升。專業化的教師,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
2.積極推進學區制改革,加快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步伐。校間差距的問題,其實是義務教育經費和資源投入不均衡的問題,也是師資力量不均衡的問題。可探索集團化、“學區聯盟”等辦學模式,通過學區制管理模式,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柳州市某區率先創建學區制管理三種模式:一是橫向模式,即“優質校+薄弱校”的集團化辦學模式,以優質校為龍頭,遵循“統一校名、統一法人代表、統一管理、統一教學、統一風格”的原則,快速提升薄弱學校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二是縱向模式,即“中學+小學”的學區聯盟辦學模式,實行“一個龍頭,多個法人,合作共享”的管理機制,加強小學、初中的教學銜接,實現育人目標一體化;三是城鄉結對幫扶模式,即“城區學校+農村校”一對一幫扶辦學模式,通過建立教研、師資培訓、教育教學管理等一體化制度,構建城鄉學校深度合作、融合發展機制,實現學區制管理全覆蓋,加快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
3.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提升整體教育教學水平。有計劃的教師在職培訓是目前教師繼續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促進我區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我區基礎教育整體教育水平的重要舉措。為了增強教師培訓的實效性,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依托各級教研部門、教師培訓中心等,通過發放問卷、調查走訪等方式收集一線教師的培訓需求,重點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遴選符合要求的培訓教師,開展自治區、市、縣、校分級實施的教師全員培訓,使更多教師能參加培訓,并從中增強獲得感。傳統的教師培訓是“固定地點、一臺電腦、一名授課專家、一份PPT”的方式,互聯網的發展很好地改變了這一傳統的培訓方式,推動了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的融合,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可以做到既不影響教師教學又可以讓教師全員全程參加培訓,而且可以讓教師從龐大的互聯網培訓課程中“各取所需”,并與培訓教師實現互動交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方式,讓教師享受到了培訓資源的公平:只要你有提升專業水平的需求,就可以不間斷地從線上培訓中汲取營養。加強教師培訓需求診斷,優化培訓內容,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可切實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
4.豐富體育活動形式,規范體育課堂教學。從監測數據來看,學生對體育課、體育教師、課外體育活動的喜愛程度越高,體能便會越好;“課后一小時”活動開展得越好的學校,學生體能便會越好。因此,規范體育課堂教學,豐富體育活動形式,對提高學生的體能體質有重要意義。可開展體育大課間、課外體育活動優秀案例征集活動,在全區范圍推廣體育大課間、課外體育活動典型案例,增強大課間活動的吸引力;出臺相關體育教學指導性文件,要求體育教師認真研究教學目標、鉆研教材、確定教學重點與難點,制定相應的學習評價、考核標準,以提高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為核心任務,規范體育課堂教學的教學流程和環節;加大體育教師補充力度,除傳統的招聘方式外,還可根據實際需求,招聘一批專業素質較高的專兼職教師,讓他們以“走教”或者兼職的形式到薄弱的中小學校任教,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學校體育教師結構性短缺的問題。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