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平
摘 ?要:數學是我國基礎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課程之一,在拓展學生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方面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和影響。所以,做好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并提高教學的質量、效果至關重要且勢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并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從鼓勵學生質疑、實施合作探究、結合信息技術三個維度出發,來分析新課改下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具體途徑和基本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新課程改革的提出和深入,引領小學數學教學邁向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也提出了全新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需要數學教學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每個小學數學教師都應當以科學的觀念為指引,從現實學情出發去探索創新、高效的方法和策略,以推進數學教學的轉型和升級,真正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從而為新課改的進一步發展貢獻力量。
一、鼓勵學生質疑,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強調要讓學生學會提問、主動質疑,以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造思維。所以說,在實際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徹底轉變以往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擺脫傳統模式的約束和制約,落實以生為本的全新理念,肯定并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與學生展開平等的溝通、真誠的互動和交流,以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且自由的教學氛圍,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鼓勵學生主動發表觀點和看法,提出內心的問題和質疑,切實增強學生的提問能力,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
例如,在教授《分數乘法》時,由于本節課程的難度較大,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問題,所以,教師應及時處理好學生們的問題,避免學生們的問題積累。筆者在教學中會鼓勵學生們提出自己的問題,通過這個方法,筆者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學生的知識漏洞,針對學生們的問題,筆者會先將問題集中處理,對于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問題,筆者都會耐心地給予解答,完善學生們的學習方法。對于一些無關的問題,筆者則會簡單講解,讓學生們知道大致的意思。這樣,筆者通過鼓勵學生質疑,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實施合作探究,促進學生交流合作
合作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創新方法,該方法的運用可以直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狀態,引領并促進學生的互動交流和共同進步。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主動地進行授課方式的革新,不再以統一的班級授課模式為主,而是基于對全班學生的深入了解來進行科學合理地小組分配,進而鼓勵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組內的討論、溝通、互動和交流,分享各自的觀點、看法和經驗,拓展學生的思維領域和空間,深化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最終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發展并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教授《分數除法》時,本節課程筆者實施了小組合作探究法展開教學,在課程準備階段,筆者將學生們分成了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小組成員劃分好后,筆者再為學生們布置探究任務,任務下發后,筆者則會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們,讓學生們圍繞任務展開討論,在學生們討論的過程中,筆者會在各小組內部巡回,觀察學生們的討論情況,針對學生們的問題,筆者會及時給予指導與糾正。這樣,筆者通過實施合作探究,促進了學生的交流合作。
三、結合信息技術,增強學生直觀感知
信息技術的實踐運用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代表,可以直接革新知識呈現的形式,帶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感知和體驗,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和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和專業能力,善于借助多媒體等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和手段來輔助數學教學,對數學知識進行數字化、動態化的加工和處理,再通過圖像、動畫、視頻等形式進行呈現和展示,賦予數學教學充分的生命和活力,進而刺激學生視覺和聽覺層面的感官,優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加快學生的知識理解。
例如,在教授《圖形的變換和確定位置》時,本節課程的內容比較抽象,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促進學生們的理解,所以,筆者結合信息技術展開教學。首先,筆者為學生們介紹了本節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們初步熟悉圖形變換的特點,然后,筆者再使用信息技術將本節課程的內容進行直觀解析,幫助學生們進一步增強對知識的理解。這樣,筆者通過結合信息技術,增強了學生的直觀感知,加快了學生的理解速度。
總的來說,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各個學科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全新要求。所以說,每個小學數學教師都必須要徹底地轉變落后的教育理念和陳舊的教學方式,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確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職責與使命,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原則,把握新課改的理念、目標和要求,從而通過鼓勵學生質疑、實施合作探究、結合信息技術等先進策略的實施運用,來推進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轉變、革新和升級,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黃麗瓊.淺談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8):258.
[2]徐業剛.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解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