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先
摘 ?要:語文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教學應當在充分把握其學科特點的基礎上采取合理途徑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本文簡要探討了三點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別為通過聯想和想象,突出語文人文屬性;緊扣文本特質,彰顯教學藝術性;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鍛煉學生思維品質。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人文屬性;文本特質;思維品質
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屬于教學的核心議題。就語文學科而言,應當在充分把握其學科特點的基礎上采取合理途徑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以下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對此談一些策略性建議,希望對一線教師有所啟發。
一、通過聯想和想象,突出語文人文屬性
語文學科是一門很特殊的學科,其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兩種基本屬性,因此在平時教學時,教師不能單純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還要在情感體驗和審美鑒賞方面多下功夫,使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受到美的熏陶,逐步地發展其人文修養。從新課改的視角來說,這也正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一線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注重突出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至于落實方法和手段方面,聯想和想象是最為基本的途徑,實際上,聯想和想象伴隨語文學習的始終,聽說讀寫也都離不開聯想和想象,因為學生只有通過聯想和想象才能與課文中的思想情感以及主題內涵發生共鳴,發生“化學反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課文的學習中鍛煉其審美鑒賞素養。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一文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聯想起以前學過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淺草才能沒馬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等有關春天的詩句,同時還可以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再現文章的內容和情景。通過這樣的適當聯想和想象,不僅可以豐富學習內容,還可以加深對文本的藝術內涵的理解。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使其在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文深刻體會文本的人文內涵。
二、緊扣文本特質,彰顯教學藝術性
語文學科的主要內容是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所構成的,每一篇文章都各有其特色和亮點,這主要表現在主題思想、寫作手法、語文風格等各個方面。用一個當前比較流行的詞來說,即每一篇經典文章都有其“文本特質”,這要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始終緊扣文本特質,從而彰顯教學的藝術性。按理說,這是語文教學最為基本的原則,因為不同的課文必然有不同的側重所在,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受到講授式教學的固定模式的影響,很多教師不管文本的風格和特點,講每一篇課文都是采取固定的模式,這就難以體現出文本特征,無法使學生深入地把握課文的經典之處,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缺失了對文本的關照,教學就會混亂,教學就會不得其旨”。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緊扣文本特質,彰顯其經典之處,這也正是教學藝術性的體現。例如《大自然的語言》一課,在語言風格方面,應適當強調作者竺可楨先生用生動典雅而又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說明物候、物候學等比較專業復雜的知識,使得整篇文章達到一種藝術性和科學性和諧交融的美妙境地。再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論證邏輯上嚴密而流暢,渾然天成而又力度十足,這是其寫作手法方面的突出特定,在具體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認真體會這一獨特風格,使學生對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形成較深刻的認知。
三、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鍛煉學生思維品質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句話對于語文的學習也同樣適用。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有價值或有深度的問題對于學生思維積極性的調動和其潛能的發揮是有很大幫助的,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以及最終解決的過程同時也是鍛煉學科思維品質的過程,而學科思維品質正是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比如在學習《孔乙己》一課時,筆者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大家了解課文后很容易得出結論,孔乙己的命運是悲劇性的,那么,課文中為何多次描寫孔乙己的笑呢?”該問題就是相當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再如在學習《醉翁亭記》一課時,首先問學生“在這篇文章的描述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什么突出特點?”該問題比較簡單,多數學生都能夠很快找出答案:文章春夏秋冬四季各自的突出特點分別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然后教師又提出:“文章中對四季特點的描寫是富有感染力和令人神往的,現在,大家先認真思考一下,組織一下語言,來說說自己家鄉四季特別之處吧。”這樣,就在前一個問題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拓展,有利于學生思維潛能的釋放。
綜上所述,本文簡要探討了三點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別為通過聯想和想象,突出語文人文屬性;緊扣文本特質,彰顯教學藝術性;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鍛煉學生思維品質。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結合實踐積極探索和總結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不斷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英. 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2013.
[2]陳永忠. 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的課堂[J]. 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