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梅
摘 ?要: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分辨能力,但是相應的觀念還不是十分完善,同時正確的觀念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國教育改革正在大力推進,新時期的教學不只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德育素養。這就要求學科應結合德育進行教學,很多教師對此感到苦惱,本文便以高中生物學科為例進行融合策略探究。
關鍵詞:高中生物;德育教學;融合策略
在進行高中生物教學時,教師若想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首先應該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講述相應的發展歷程,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學習精神;同時還應該適當結合實驗,分析相關現象,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也可以講述相關的事件,講述我國醫療等知識,拓展學生知識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法治意識;最后還應該鼓勵學生合作,培養學生形成團隊意識,為接下來的生物教學創造便利。本文就以上內容進行討論。
一、講述生物學發展的過程,樹立科學學習觀念
若想在生物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相關內容,講述生物學發展史,使學生明白所有的成果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時刻保持謙遜的態度,同時還可以結合信息技術直觀地向學生展現相應研究過程,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進而培養道德意識。
例如教師在講述《現代生物進化論的由來》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首先講述我們現在了解的進化論是達爾文時期發展來的,同時達爾文的進化論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教師可以借此告知學生:一種理論若想發展必須吸收前人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虛心向他人請教,積極樂觀的同時,時刻保持求學的心態。同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還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展示現代生物進化論的發展,通過相關的講解使學生發現生物的發展都是在生活中發現細微的現象,這需要我們善于觀察,感受生活中生物知識魅力。
二、結合生物實驗進行探究,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同時生物教學還涉及到相關的生物實驗,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不能只局限于理論方面,同時還應該結合相關的實踐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驗過程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進行想象分析,同時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精神,為接下來的教學創造便利。
例如教師在講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相關視頻向學生講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同時可以讓學生對生長素的種類進行講述,適當結合相關圖像講述相關的知識,同時結合實驗,分析相關現象,對學生進行提問,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適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踐任務,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和實踐,培養學生探究精神以及創新精神,進而提高學生德育素養。
三、結合社會現象進行拓展,提高學生法治意識
在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適當結合相關社會現象,進行知識拓展,還可以講述相關的法律,以及生物發展規律,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生物綜合學習能力,為接下來的教學創造相應的便利。同時教師還可以及時和學生進行行業展望,開闊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匠人精神。
例如教師在講述《染色體變異》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講述白血病的病理,讓學生進行理解,同時還可以結合電影《我不是藥神》的內容,進行講解,告知學生在這部影片之后,人們呼吁醫學類法律應該修改,同時教師還可以對仿制藥以及藥品專利法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同時教師還應該告知學生作為學習生物的人,日后很大可能從事醫護工作或者研究人員,教師可以適當進行行業展望,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
四、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隊意識
在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高中階段的生物知識難度有所加大,若學生僅依靠自己來學習,恐怕會面臨更多的學習困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例如教師在講述《神經體液調節》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對相關的生物知識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同時進行師生之間的問答,教師在學生面前樹立權威,以身作則逐漸影響學生,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車輪戰”,直到教師回答不出問題,教師可以借此講述這是團結的力量,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為接下來的教學創造便利。
綜上所述,教師若想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首先應該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講述生物學發展歷程,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精神;同時還應該結合實驗,分析實驗現象,培養探究精神;也可以講述相關的事件,講述我國醫療等知識,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提高學生法治意識;最后還應該鼓勵學生合作,培養學生形成團隊意識,為接下來的生物教學創造便利。
參考文獻:
[1]鄧付勇.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4):231.
[2]蒲冬霞.高中生物教學如何進行德育滲透[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