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靜 許林菲


[摘要]隨著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深入發展,金融加杠桿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我國的宏觀杠桿率也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但伴隨世界經濟進入下行期后,金融體系內的杠桿增速超過實體部門,過高的杠桿率成為增加經濟脆弱性、引發經濟動蕩的禍源。為有效規避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政府積極采取措施不斷強化金融杠桿的管理,金融去杠桿成為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攻堅任務之一。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爆發后,美國強制加征關稅加劇了國內外緊張的經濟局勢,進出口貿易受到限制,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消費短時間內難以拉動,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在此經濟背景下,對新形勢下的金融去杠桿展開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以求在穩定經濟的前提下,穩步實現金融去杠桿化。
[關鍵詞]金融去杠桿;中美貿易沖突;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為刺激經濟的有效增長,世界各國相繼推出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中國貨幣環境整體寬松,金融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金融體系資產負債表快速膨脹,信用大幅度擴張。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社會資金脫實向虛、資產泡沫過度膨脹等問題逐步暴露出來,金融體系風險成為威脅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問題。2017年,中共中央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和金融穩定”提升到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的新高度。
目前,我國的融資體系仍以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間接融資占據主導地位,金融杠桿過高導致系統性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急劇上升,成為我國推行金融去杠桿方針的根源。一方面,金融是現代經濟的心臟,一旦金融出現問題,對經濟產生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另一方面,截止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過速增長背后的一系列負面影響逐步顯現出來:經濟增速放緩,尤其是在美國單方面挑起貿易摩擦后,國內宏觀經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并發生巨變,經濟外部不確定性增強,進出口陷入困境,國內大小企業面臨空前壓力,大量經營不良的企業面臨破產危機,實體經濟發展困難。我們不得不結合中美貿易沖突背景下的新經濟形勢和環境對中國經濟去杠桿改革展開新一輪的思考與分析。
1 中國金融去杠桿的現狀分析
從2016年起,“金融去杠桿”“三去一補”成為各大媒體報道的熱門詞。2018年,中共中央把金融去杠桿、防范系統性風險發生作為預防金融風險的重心,可見中國宏觀面上杠桿問題已然不容小覷。據中國社科院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CNBS)于2019年11月14日發布的“2019年一季度中國杠桿率報告”顯示,2019年三季度末,中國的宏觀杠桿率達到251.1%,這一幅度高于二季度0.7個百分點,比二季度末提高1.6個百分點。由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的44個經濟體的債務數據可知,整體上看,宏觀杠桿率攀升勢頭較快,中國非金融部門和金融部門的債務壓力水平偏高。
從助推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適當水平的金融杠桿率對于推動經濟增長是必不可少的。根據康波周期理論的預測,目前世界經濟已進入蕭條期,經濟增長也由增量推動轉向存量推動,要想繼續保持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持續高速增長顯然是不可能的。與此同時,對美貿易關系的惡化加劇了經濟發展的嚴峻形勢,中國對外出口規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進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受到影響,居民未來經濟預期降低,如圖1所示,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累計增長自2018年二季度以來持續走低,2019年第二季度更是達到了低至5.2%的累計增長率。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金融杠桿作用的積極發揮不僅有利于資金資源在產業內的高效配置和良性循環,而且可以加快資金的流通速度,加速經濟復蘇。由此可見,為助推經濟穩步增長,適當水平的杠桿率無疑是不容缺少的一環。
然而,過度依賴加杠桿實現經濟的擴張所帶來的嚴重并發癥同樣不容忽視。即使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宏觀層面上的金融杠桿率仍處于可控狀態,但部分金融領域,包括廣義影子銀行資產的大規模擴張、互聯網金融亂象在內的眾多問題日益突出。這不僅使得大量的資金在系統內空轉,金融市場趨向復雜化,金融風險難以轉嫁,而且使得資金更加難以流入實體企業,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進一步惡化。如表1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四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已高達24135億元,較上季度末增加463億元,不良貸款率達到1.86%。累計外匯敞口頭寸比例在2019年末已經達到2.66%,相比2019年三季度增長0.25%。由此可見,無論是累計外匯敞口頭寸比例還是銀行不良貸款率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反映出少數企業信用的缺失和資金鏈條斷裂的出現。這種缺失和斷裂一旦蔓延開來,大概率會成為經濟下行的加速器,嚴重時會觸發資金融通的惡性循環。因此,在中美貿易緊張和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的經濟背景下,如何引導金融去杠桿的未來方向、調節金融去杠桿的力度顯得尤為重要。
2 中美貿易新形勢下金融去杠杠之路
2.1 保持政策壓力,發揮“一行三會”的積極監管作用
中美貿易沖突前途未卜,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我們應當充分調動和利用所有積極因素助中國渡過經濟難關。有一點應當明確的是,金融去杠桿是一個較長時期的改革過程,它并不僅僅表現為對眾多金融機構及其業務的強化控制和監督,在更深層次上代表著整個中國金融體系、貨幣政策和監管體制的全方位的轉型升級。值得注意的是,還要防止由于金融的去杠桿化過快過急,導致的資金鏈流動性壓力的加重和引發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動蕩的可能性。在國內外矛盾重重的當下,對各經濟主體的去杠桿進程更應當穩中有進、松弛有度,始終保持一定的政策壓力以便于持續推動金融體系和金融體制的深度改革,全面優化金融服務體系,提高我國金融市場對國內外金融風險的預警和抵抗能力;在逐步推進金融去杠桿進程的同時,對于一些亟待發展、快速成長的行業可以適當放寬標準,將盤活資金重點投向民營企業,漸進地調節金融機構的杠桿結構直到實現相對完善合理的金融杠桿管理體系,健全金融市場功能,加快建設、完善健康高效的現代化投融資系統。繼續發揮一行三會積極的監管作用,推進金融去杠桿化改革。通過建立多層次的資產負債約束機制,即在區分表內和表外杠桿、不同規模的金融機構杠桿率和不同時期的金融杠桿率的基礎上,設置梯度化的資產負債約束制度,進一步加強跨地區、市場的金融風險傳染性監督管理,逐步建立并完善適應當下金融市場發展的制度化金融監管長效機制,實現金融風險監管的全面覆蓋。
2.2 發展監管科技,構筑高效、靈活的新型監管工具
伴隨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科技為代表的新興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已經滲透到金融行業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金融科技的興起大幅度地節約了金融交易成本,極大地提高了金融交易和資源配置的效率,加速了金融業務的跨領域、跨區域、跨行業式的交叉發展。另一方面,科技也模糊了金融業務的界限。由于金融創新的深入發展,衍生出的豐富多樣的“創新型”金融產品和前所未有的交易方式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線內。信用創造的復雜性加劇了信息不對稱和信息隱藏行為,為金融機構規避金融監管牟取利差留出了灰色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風險的隱蔽性和復雜性,為金融監管增添了新的難度。而針對金融創新所衍生出的一系列新型風險,監管部門仍在沿用的傳統監管手段和監管技術就顯得相對滯后,顯然已經不再適用于對新型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的監管,發展、更新先進新型的監管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應用,深入挖掘金融機構內部累積的海量金融業務數據和金融消費信息,監管機構可以適時根據宏觀經濟環境對監管政策和標準作出調整,提高金融分析與監管的靈活性;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監管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智能化地實現風險情景的模擬、分析和預測,為監管機構開展監管工作提供低成本、靈活高效的監管工具。
2.3 開拓金融去杠桿新渠道,推動市場化債轉股建設
推動穩中有進的降杠桿的另一條有效出路是推動市場化債轉股的渠道和平臺建設。在經濟轉軌的當下,隨著規模經濟的發展,貸款期限不斷延長,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沖突爆發以后,各行業不良貸款率急劇增加,使得貸款風險持續增大。推進市場化債轉股無疑成為緩解當前貸款風險和壓力、增強貸款的流動性、防范銀行抽貸、惜貸的重要途徑。從經濟環境上看,債轉股不僅能有效消除銀行的不良貸款,減輕銀行資產充足率壓力,還能一定程度上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改善中國的經濟環境。同時,債轉股作為一種融資方式,有利于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國金融市場的功能。從國際經驗和長期發展來看,推進市場化債轉股,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湯柳.防范中美貿易沖突的金融風險[J].中國金融,2018(15):63-64.
[2]吳丹,朱峰.金融去杠桿進程及影響探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8(12):3.
[3]牛消夏.金融去杠桿的原因及方法分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12):35-36.
[4]李若愚.金融去杠桿進程、影響及政策建議[J].中國物價,2017(11):7-10.
[5]崔宇清.金融高杠桿業務模式、潛在風險與去杠桿路徑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7(7):52-65.
[6]孫國峰.發展監管科技構筑金融新生態[J].經濟與管理科學,2018(3):16-19.
[收稿日期]2020-04-23
[作者簡介]丁明靜(1999-),女,山東濰坊人,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