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冬麗
摘要:互聯網金融扶貧是扶貧開發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P2P網絡融資具備靶向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的基因,對于推動互聯網金融精準扶貧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貧困地區扶貧、脫貧為核心,闡明貧困地區發展P2P互聯網金融精準扶貧的必要性,重點研究在完善和推動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征信、金融知識、保險發展的基礎之上,P2P如何與小貸公司、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相結合,突破金融扶貧的瓶頸,達到精準扶貧的目的。
關鍵詞:P2P? 互聯網金融? 精準扶貧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年底實現我國現行標準下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P2P網絡融資作為發展最快的一種互聯網金融模式,能有效解決貧困地區的融資困境,推動金融精準扶貧的進程。
一、發展P2P互聯網金融精準扶貧模式的必要性
(一)農村正規金融體系不完善
我國目前已建立商業性、合作性和政策性并存的農村正規金融體系,其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業務范圍單一,網點少,無法全面覆蓋和支持“三農”發展。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為代表的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和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因為貧困地區提供服務的成本高,風險大,收益小,已在追求商業利潤導向下將其業務重心由農村逐步轉向城區,縣域及以下經營網點逐步收縮。
而P2P互聯網融資模式可通過線上交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募集來源廣泛的扶貧資金,促使城市反哺農村。同時,與正規金融機構相比,P2P互聯網融資模式具有顯著的低成本優勢,減少了營業網點、人員等方面的費用。另外,P2P互聯網融資模式的普惠性質更能滿足貧困地區短小頻急的資金需求。
(二)傳統扶貧資金運行效率低
貧困地區的傳統扶貧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扶貧資金和金融扶貧資金。近年來,財政支農資金逐年增加,但財政扶貧資金在使用中卻存在資金分配不科學,扶貧項目管理不科學,監督管理形同虛設等問題,甚至導致資金錯放、挪用甚至負效使用。金融扶貧資金作為扶貧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卻長期存在著資金供給不足、各參與方監督考核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此外,金融扶貧資金成本較高,造成農村金融機構惜貸不敢貸的現象。貧困地區的金融需求通常具有“短小頻急”的特點,而貸款對象則通常選擇有抵押財產具有還款能力的農戶,貧困戶則被拒之門外,而P2P借貸平臺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大數據分析扶貧信息,有針對性的采取扶貧措施,最大限度的做到精準扶貧。
(三)農村民間金融市場不規范
我國農村民間金融有民間借貸、小額信貸公司、民間集資等形式,其中以民間借貸為主。但因為大多數民間借貸借款和擔保手續不規范,缺乏法律保護和監管,容易引起民事糾紛。民間集資由于其風險較大,且被認為擾亂農村金融秩序而受到抑制。以農村信貸為中心的小額信貸在操作上采用“政府十銀行+扶貧合作社”的三線一體的運作模式,但也存在精準度不高、很難產生規模效應等問題。而P2P融資模式不僅具有農村民間金融的靈活性和便捷性等特點,還具有規范化的借款流程,精準的貸款對象分析和有效的內部監管制度,可作為農村民間金融市場的有力補充。
二、P2P互聯網金融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
當前,在我國監管政策趨于嚴厲的背景下,P2P借貸產業日趨規范,現有的P2P互聯網金融模式主要有四種,主要為純平臺式P2P,資金擔保式P2P,信貸資產證券化P2P以及債券轉讓式P2P。結合我國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P2P互聯網金融與精準扶貧結合的路徑如下:
(一)與線下小貸公司結合,形成O2O模式
由于貧困地區網絡基礎設施的限制,能夠到網上尋找借貸資源的農戶較少,更大量的借貸需求需要在線下尋找和開發,通過小貸公司尋找合適的農戶,對農戶的資信和還款能力進行審核,在符合風控要求的基礎上,對接第三方差異化產品,最后幫助農戶完成借貸。
O2O模式采用“線上+線下的”業務模式,通過與小貸公司的合作,把線下業務平臺化,依靠P2P網貸公司本地分支機構對當地情況的了解,挖掘更多的農戶信息。線下進行信用審核、線下開發借款人的方式提高了平臺的風控水平,而且可以為出借人提供實地跟蹤的貸后管理業務。此外,O2O模式借貸額度更小,借貸對象信用級別更低,更容易滿足貧困農戶的貸款需求,從而達到精準扶貧的目的。
(二)發展基于P2P的消費金融
基于P2P平臺的消費金融以P2P平臺為核心,消費者利用P2P平臺從投資方獲取資金,最終實現產品或服務的購買。基于P2P平臺的消費金融能夠構建以供給為導向的農村融資價值鏈,根據貧困地區的家庭狀況、收入來源、風險偏好等因素細分客戶群體,設計小額消費信貸和生產貸等特色產品,利用衍生工具合并打包降低交易成本和違約率。
P2P平臺可以在基于消費金融的信貸業務中設置消費場景,譬如分期貸款、銷售農村特色產品,幫助貧困地區的農產品走出去,這就需要P2P平臺與電商進行跨行業合作,提供系統接口對接互聯網消費企業,甚至建設自身理財商城,將金融扶貧與產業扶貧結合在一起,使基于P2P平臺的消費金融兼具金融精準扶貧與產業扶貧的雙重功效。
(三)P2P與供應鏈金融協同發展
在傳統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中,大部分農業供應鏈的核心企業與農戶之間是一種簡單的契約關系,利益相關性不強,并沒有形成穩固的利益鏈。當農產品的價格有較大的波動時,合同雙方容易出現違約,并使得整個供應鏈的信用評級受到影響,增加了供應鏈融資的難度。而通過P2P平臺與核心企業的協同發展,P2P平臺可以吸收與轉化其積累的信用數據,以核心的上下游鄉鎮企業和農戶作為目標客戶,篩選出優質的貸款對象,為他們提供合適的P2P產品,打造基于互聯網金融的農業生態圈。
就P2P平臺而言,農業供應鏈金融是基于真實貿易場景產生的,供應鏈上的中小涉農企業和農戶擁有核心企業的信用支持,比一般的P2P網貸平臺的農戶和中小企業更為可靠,具有相對較低的風險和較高的信用等級,有利于開辟一條可持續發展的互聯網金融精準扶貧之路。
三、推進P2P互聯網金融精準扶貧模式的措施
(一)完善貧困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貧困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是P2P互聯網金融扶貧的一大挑戰。我國貧困人口多數分布在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極為落后,甚至是互聯網金融普及的盲區,應加強對貧困地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扶持,提高農村信息終端普及率,提升寬帶用戶接入速率。此外,應提高貧困地區農戶的互聯網應用水平,開展互聯網基礎知識實用培訓等課程,引導農戶積極參訓,全面提高農戶獲取互聯網資源的環境和條件。
(二)健全農村貧困地區征信體系
P2P網絡融資平臺采用的是點對點的數據交流方式,要想保證平臺安全穩定的運行,需要完善的社會征信信息。因此互聯網金融公司應與信用機構合作,利用其征信數據和決策分析技術,完成農戶借貸流程管理,智能化評估農戶風險。同時,健全的征信體系有助于P2P平臺更準確的甄別農戶信息,提升平臺規避欺詐的能力。
(三)加強貧困地區金融知識教育
由于貧困地區長期以來信息閉塞,農戶的金融認知度偏低,缺乏對金融產品的風險識別能力,更難以適應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發展要求。因此,應加大對貧困地區的金融知識普及力度,鼓勵農戶通過智能終端了解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業務流程以及自身的權利與義務,從而提高農戶的網絡應用能力與風險防范意識。
(四)推進貧困地區農業保險發展
為防范互聯網金融扶貧過程中的風險,應探索建立農業保險與互聯網金融相結合的互動合作機制,從而提高互聯網金融主體的信用等級。同時鼓勵保險機構在貧困地區開展業務,擴大貧困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形成“信用+擔保+保險”聯動機制,全方位支解決貧困地區融資需求。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手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人民出版社,2015.
[2]李耀東,李鈞.互聯網金融框架與實踐[M].北京:電子工業經濟出版社,2015.
[3]周雙,劉鵬.我國貧困地區金融精準扶貧創新研究[J].上海金融,2017(1):17-22.
[4]周陽.基于P2P平臺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分析[J].時代金融,2016(5):36-37.
[5]王剛貞,吳徐.基于電商平臺的互聯網金融扶貧模式研究——以京東為例[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8(20):23-28.
[6]唐齊鳴,文守蘭,譚雯.農業供應鏈金融與P2P平臺協同發展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9(2):66-67.
作者單位:唐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