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柳
摘要:環境資源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綠色發展理念已逐漸得到重視,綠色信貸業務在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方面所起的推動作用也備受關注。綠色信貸的創新與實踐不僅是我國應對環境問題的關鍵,也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將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的需要,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積極采取措施推動綠色信貸產品的創新,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聚焦綠色信貸產品的創新,在對其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究了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產品創新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綠色信貸 產品創新 可持續發展
一、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的現狀分析
(一)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市場規模
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業務的規模自開展以來,一直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一方面,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綠色信貸資金的投入與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兩高一剩”行業融資的約束得到了落實,我國的綠色信貸產品得以在探索與創新中取得較為良好的成效,在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之間,我國21家主要銀行的綠色信貸余額從6.01萬億元穩健增長到10.22萬億元,年平均增長速度約達到11.2%。與此同時,我國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余額也在逐年穩步提升,在2019年,有多家銀行的綠色信貸規模超過了千億元,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的綠色信貸規模更是超過了萬億元,年增長速度平均維持在10%左右。
(二)國內綠色信貸產品創新及其投放領域
在綠色信貸支持領域方面,由于不同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側重點不同,本文對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產品創新及投放領域的說明,只選取部分的金融機構進行闡釋,其中工商銀行的綠色信貸創新產品主要包括綠色證券承銷、綠色融資租賃、名人靈通卡等,多集中投放在環境保護工程項目、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領域;建設銀行創新產品主要有清潔能源貸款、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非首都城市功能疏解貸款等,投放涉及可再生能源領域和微生物制藥領域;招商銀行的綠色信貸創新產品包括清潔發展機制融資綜合解決方案、排污權抵押貸款、法國開發署綠色轉貸、節能收益抵押貸款等,主要投放在節能改造和節能減排領域。
通過梳理可發現,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產品創新主要集中在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領域,涉及的客戶群體多是大中型企業,對面向個人消費者的綠色信貸產品局限于信用卡,缺少進一步的設計與創新。同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披露的綠色信貸產品信息較少,且產品同質性較高,產品的創新思路多集中在與國外合作。因此,根據上述產品現狀的分析,可了解到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綠色信貸產品創新方面的欠缺。
二、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產品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綠色信貸信息機制存在缺陷
首先,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信息機制存在缺陷。綠色信貸的實施需要社會公眾的監督,全面統一的綠色信貸信息機制十分必要。從信息披露的機制來看,綠色信貸產品的相關信息主要通過各銀行每年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傳遞給公眾,但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的信息卻不夠全面、詳細,各種綠色信貸業務的種類、期限和利率等相關資料較少。而對于銀行來說,充分的信息披露不但將有利于提高銀行自身的社會形象,還能給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產品帶來更多的機遇。
(二)綠色信貸產品運作設計及種類單一
通過對已有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相關信息的分析,本文發現,綠色信貸產品大多投放在碳金融等節能減排領域,對象多為大中型企業。一方面各銀行并沒有明確的文件指明客戶得到綠色信貸產品支持需要滿足的條件,另一方面我國并沒有銀行機構將綠色信貸與金融發展的趨勢緊密結合,導致綠色信貸產品的創新難以獲得突出的成果,如今金融科技正在加速發展,還需進一步將現有的金融功能與新技術緊密結合,來促進綠色信貸產品的創新。
(三)綠色信貸產品推廣力度不足
已有資料顯示,在綠色信貸產品宣傳方面,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并沒有高漲的積極性,我國的綠色信貸產品也較少被融資企業、家庭與個人所熟知,客戶對綠色信貸產品的了解途徑沒能得到有效的拓寬,各銀行也僅是局限于通過官方網站與社會責任報告來向客戶傳遞相關的綠色信貸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綠色信貸產品的創新。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積極尋找打破網點限制這一局限的途徑,將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前沿技術應用于產品推廣。
三、銀行業綠色信貸產品創新建議及對策
近年來我國在不斷積極的探索綠色金融的發展道路,綠色信貸作為“貸”動發展的關鍵,規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擴大。對于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發展綠色信貸中面臨的挑戰,在結合上文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完善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的信息共享機制
在信息經濟時代,信息的溝通機制十分重要,信息不對稱將可能引起重大的損失。銀行業金融機構為完善綠色信貸產品信息共享機制,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第一,深化與政府部門和相關環保監管部門的合作,借助這些部門的力量,攜手銀行業建設業內統一的綠色信貸產品信息披露政策;第二,充分利用當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態勢,積極借鑒國外的信息機制建設的經驗,建設與國際接軌的綠色信貸信息共享機制;第三,結合自身發展的優勢,利用以迅猛姿態發展的金融科技,建設線上線下統一的信息共享機制;最后,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還需進一步根據國家的標準鞏固、完善自身已有的信息披露機制,從而讓社會公眾能更全面的了解綠色信貸的進展,并進行有效的監督。
(二)創新多樣化綠色信貸產品
綠色金融體系龐大,涉及的客戶群體不僅僅是大中型企業,更是涉及到普通個人消費者。而如今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所推出的綠色信貸產品在個人消費領域的探索與實踐十分有限。消費者在新能源產業的逐漸興起的當下,也擁有了更多的消費選擇,為了進一步鼓勵、增加公眾在這一綠色領域的消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一方面可提供利率較低的住房抵押貸款用于購買與庭院經濟相結合的生態環保型節能房屋,另一方面可設計新型綠色信用卡,為電動汽車充電服務和購買再生汽車零件提供折扣,當消費者使用綠色信用卡購買環保產品和服務、進行無紙交易、減少電、水和煤氣的消耗時,還可獲得積分積累在信用卡中,這些積分可兌換成現金或以各種方式使用,從而達到逐步培育低碳產品與服務的市場的目的。
(三)提高從事綠色信貸產品創新人員的專業能力
具有創新意識的員工及人才是銀行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的內在發展動力,他們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拓展綠色信貸業務、豐富綠色信貸產品十分重要。如今國內的綠色信貸仍處于探索階段,各銀行在專業素質方面亟待提高,為此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要組織起知識面覆蓋國家宏觀政策及環保領域、經驗涉及節能和生產經營的專業化金融團隊。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實施嚴格的準入機制,使員工在思想上重視起綠色信貸,從中篩選出具有出色金融環保知識的人才進行專門的培訓,以增強他們處理信貸風險的能力,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可聘請外部專家,協同銀行內部員工,致力于綠色信貸產品的設計研發。
參考文獻:
[1]張璐陽.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創新與突破[J]武漢金融,2010(05):38-39.
[2]陳虎.綠色信貸執行標準研究[J].西南金融,2019(11):88-96.
[3]楊峰,秦靚.我國綠色信貸責任實施模式的構建[J].政法論叢,2019(06):48-60.
[4]富紅蕾.我國綠色信貸產品創新問題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4.
[5]高曉燕,盧悅,陳曉晨.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的典型事實與因應策略[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9,31(06):36-45.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