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摘? 要:近些年來,初中學校對于學生們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越來越重視,這也是國家對于初中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初中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科學的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使之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相契合,促進學生更好的接受知識。教師可以通過互動式的教學模式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這樣可以激發出學生對于知識的好奇心,還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于是,本文就針對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以下分析。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模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育一直都深受學校和教師的關注,并且教師一直都在尋找教師自身教學的創新性,使得學生們可以更加系統化、科學化的進行學習,最終可以使初中學生能夠明辨是非,正確的認識和看待身邊的事物。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互動式的教學,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基于此,本文針對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以下相關的分析和探究。
一、在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參與度
在傳統的教學中,一般都是教師負責講解文化知識,而學生只是負責聽,學生不能夠在課堂上隨意的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對于學生們的坐姿也會有一定的要求,這就是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態度端正”。但是,實際中的教學卻導致師生之間的地位的不平等,在無形之中使得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很疏遠,導致學生不敢將自己心中的看法與教師講,久而久之師生之間就會缺乏溝通。所以,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科學的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對其進行科學化的改革。
例如: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時,一定要善于引導學生們進行自主學習,在講述知識的過程中,盡可能的將講述轉化成交互式的溝通學習,充分的調動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在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全面發揮出自己的主導作用,利用教材設計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們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收獲更多。
二、師生互換角色,進一步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如果想要進一步改善自己的教學模式,首先應該轉變自己傳統化的教學方式,比如,引導學生走向講臺,使得學生深刻的體會作為一名教師的感覺,真切的體驗在講臺講解知識的心態和感受。教師在開展類似的實踐活動時,要為學生們創建一個比較開放的實踐環境,避免學生在講臺講課的時候冷場,做好氣氛的烘托。
例如:在進行道德與法治“師長情誼”這節課的講解時,其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幫助學生們進一步加強對于教師的理解,學會和教師進行溝通,并且學會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最終懂得關心教師、愛護教師。教師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將自己與父母的相處方式進行講解,然后說一說自己與父母的相處之道,進而講述一下自己與教師之間的相處模式,并且結合教材中的知識做出系統化的講述。在講述結束之后,教師還應該科學的進行評價,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和支持,進一步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深化學習的體驗
教師可以根據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知識內容以及學生在課堂之上的學習情況,認真仔細的把握實踐活動的具體內容,通過交互式的教學模式展開道德與法治的深刻教學。
例如:在進行“走進社會生活”相關內容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一些社會中的現實的事物,比如社會中豐富的工作職務,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講解可以對各個工作以及薪水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講述一下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這時候話題就會被打開,并且在課堂上與學生展開熱烈的互動,引導學生積極闡述自己心中所想。這時學生們會暢所欲言,有的學生想要做一名消防員,可以救民于水火之中,在最危難的時刻拯救他人的性命;有的學生想從事廚師的行業,可以為人們做出美味的佳肴。教師這時應該不斷地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斷前進。使學生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終成為社會中一個有用的人才。
總而言之,在當前的教學中,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受到了教育部門以及學校的高度重視。并且,新課程改革也為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提供了很多的教學思路,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給予了一些建議。所以,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提升自身教學的科學素養,進一步加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最終提升學生在學校、在社會中的道德與法治的意識和素養。同時,教師還要利用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及時的反思自身所學,進而使得教師自身的教學可以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為學生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龔永軍.新媒體給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帶來的挑戰及建議[J].花炮科技與市場,2020(03):202.
[2]劉金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融入歷史學科知識的方法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8):211.
[3]馬長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8):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