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宗明
◆摘? 要:初中物理學科的學習是讓學生掌握生活中各種物理現象,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引入相應的生活現象,在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了解任何一科學科的學習都是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如何巧妙地導入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成為教師教學中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針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不斷變化的今天,我國教育理念與擁有的教學資源也呈現出逐漸更新、不斷增加的趨勢。在新課標對我國教育提出要求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是當前教學中的主要目標,學生不只要達到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可以將理論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初中物理學科是培養學生掌握生活中物理現象的重要學科,也是我國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自然要以新課標要求為教學核心,在教學中不斷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在培養學生掌握物理理論知識的同時,具備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的能力。
一、利用趣味性生活情境教學激發學生求知欲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性與好動性,即使脫離了小學階段的稚嫩,仍然是對具有興趣點的知識存在較高的求知欲。因此,初中物理學科教學中的首要教學目標是達到“激趣”的教學效果。進入初中階段學習的學生是初次接觸物理知識,對物理知識存在陌生感,對“為什么要學習物理知識?”存在疑惑。為了激發出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欲望,教師應在教學中要正確回答學生存在的疑問,可以在教學中創建出趣味性的物理生活情境教學過程,在激發出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能夠有效回答“為什么要學習物理知識”的原因。另外,采用趣味性物理生活情境的優勢還在于生活中的事件是學生較為熟悉的,并且也會對此問題存在疑問“為什么是這種現象呢?”在教學中引入生活現象后,學生會因自身熟悉感而產生“原來如此”的感受,在解決學生疑問的同時能夠深刻掌握知識點,一舉兩得。
例如,在學習滬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中的《怎樣認識力》知識時,教師可以創建趣味性生活情境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方式并引入生活中學生經常玩耍的內容,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挖掘本節課的知識點,比如采用“撞拐”游戲,讓學生雙手捧住一只腳,然后單腿蹦去撞擊另外一個學生,教師可以給予五分鐘的游戲時間。在游戲結束后,教師讓學生回憶,兩位學生撞擊的時候“是什么力量能夠讓勝利者將對方撞倒?”學生會回答出學生利用自身的力量達到勝利。此時,教師及時引入“什么是力?在力的作用下會發生什么?”這樣的問題向學生提問,學生可以根據游戲內容分析出力的作用,進而掌握力的其中一個特征。最后,教師再通過實驗的過程,讓學生了解“力”的其他特征。
二、根據教學內容引入相應生活現象
初中學生在初次接觸物理知識時,會因自身不理解而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屬于機械性學習的過程,即使通過此記憶方式能夠達到“滾瓜爛熟”的效果,但是在實際應用時會因不理解而不能正確應用。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相應的生活現象,并且這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遇到過的事件,利用生活現象解釋物理知識,可以快速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并且還能夠在解決物理問題時正確應用。
例如,在學習滬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中的《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與實驗的方式引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而這些現象也是學生產生疑惑的內容,通過引入本節課的知識點,可達到“原來如此”的教學效果,在高質量完成本節課教學的同時,能夠讓學生正確應用理論知識。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前向學生提問“將乒乓球、小石塊放入水中,為什么乒乓球能夠浮在水面?而小石塊卻會沉入水底呢?”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分鐘或者兩分鐘的思考時間,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設想回答教師的問題。此時,教師準備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將石塊、曲別針、木塊、乒乓球放入已經盛好水的燒杯中,讓學生觀察四種物體進入水中后的結果。”然后,進行第二次實驗:“在乒乓球內注入適量的水后,用蠟將存在的裂口進行封堵,放置于裝有水的筒中,將乒乓球按壓至水底再撤除壓力,乒乓球會速度緩慢地向水上運動。當到達到一定位置后,乒乓球會處于靜止狀態,一部分會在水下,而另一部分會露出水面。”最后,教師將乒乓球的運動過程進行闡述,將“上浮”、“漂浮”、“下沉”的概念傳授給學生。
三、利用發散性問題引導學生理解知識點
在教學中引入生活現象,除了在教學中引入相應的生活現象外,教師還可以根據物理知識點引用發散性問題,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經歷的事件是否與物理知識點相似。采取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只能夠讓學生快速理解知識點,還能夠培養學生物理思維、創新思維,讓學生自主挖掘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現象,進而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能夠深刻理解到物理知識是有效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另外,教師在提問時,如果學生存在不能舉例的現象,教師可以采取適當的引導,當學生發現教師提供的內容能夠符合物理現象時,能夠根據教師的引導挖掘出生活中相似的事件,進而對知識點產生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滬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中的《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然后向學生提出發散性問題:“生活中存在較多光折射的生活現象,你們認為哪些生活現象體現的是光折射的現象?”教師給予學生兩分鐘的思考時間,如果某位學生回答的答案正確,教師要求學生將理論表述出來,達到鞏固學生理論知識的目的。若學生不能回答而出,教師可以將準備好的“筷子插入水中的現象”視頻展現在學生面前,當學生看到生活實際中存在的現象后,能夠聯想到其他事物進入水中的結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實現學生能夠解決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教師要設計教學過程巧妙地將生活現象引入教學中,利用生活實際提升學生理解能力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林生.初中物理教學中利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J].華夏教師,2017(11):51.
[2]趙娜娜.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實施現狀的調查研究[D].河南大學,2014.
[3]趙東升.初中物理習題教學生活化情境創設的實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