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保華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影響著高校利用網絡對高校師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傳輸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成效。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存在著網絡環境監管體系不完善和監管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問題。為此,筆者認為,要從加強高校網絡隊伍建設和打造高校網絡精品內容入手,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問題,助力高校實現生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建設。
關鍵詞:網絡環境;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內涵和外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內涵
高校兼具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功能,是廣大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場所。因此,高校是國家不能放松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隨著網絡興起,高校加緊了網絡建設,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形成。為了加深對這一新環境的有更深理解,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內涵作進一步界定。
李輝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研究》中探討了虛擬環境及虛擬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指出虛擬經濟環境、虛擬交往環境、虛擬社區和虛擬教育環境對人的網絡活動產生的影響。張耀燦等人主編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書中對虛擬環境作了進一步的界定:“虛擬環境或虛擬世界就是指人們用計算機控制的輸入——輸出裝置, 進行交往、互動的一種場景和體驗,它是由計算機生成的維度。”吳滿意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一書中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劃分為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認為高校思想政治及教育網絡環境促進了教育主客體之間通過互聯網的媒介和局域網來進行直接的接觸。陳萬柏和張耀燦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一書對大眾傳播環境作了詳細地解釋:“經由大眾傳媒如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錄像、網絡等傳播的各種信息所構成的環境。”對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定義,宋亞偉在《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優化》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是指人們用計算機控制的輸入—輸出裝置進行交往、互動而形成的對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行為和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環境。它是由計算機生成的維度,也是人們用計算機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創設出的一種可以交替更換的、三維視聽的、虛擬的傳播媒介環境”。
在長期的探究過程中,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已經有了較為深刻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從整個網絡的技術、終端、傳播內容等方面探討和定義了網絡所構成的環境。面對高校特殊場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積極探討網絡所構成環境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從理論上不斷加深自身對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理解和重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取得成果基礎之上,筆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作出如下定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是在高校這個特定場所,通過互聯網將社會所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播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是一個復雜環境系統,對其內涵闡釋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環境是繞不過的話題,研究者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目的就是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提供一個天朗氣清的外部保證,為奪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高地奠定環境基礎。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外延
“外延”一詞在漢語字典中的解釋是,反映在概念之中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事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外延是指一切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有影響的因素。這個外延包括網外環境和網內環境兩大部分。
網外環境主要是指社會經濟環境、社會政治環境、社會文化環境三個主要方面。社會經濟環境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有著決定作用。經濟是一切活動的基礎,沒有經濟作為支撐的上層建筑是不牢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所進行的道德觀教育也就很難實現,更無法營造良好的網內環境系統。社會政治環境對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構造也具有重要作用。政治是經濟的反應,政治的民主和經濟的繁榮都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對于社會制度、社會道路的認可。社會文化環境是社會經濟環境和社會政治環境的綜合反映,社會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深刻反映著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文化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具有重大影響,網絡外部的社會文化環境與網絡內部形成的價值判斷緊密相連。
網內環境主要是指在虛擬情境下,通過網絡空間孕育而生的特殊環境。一種是網絡亞文化環境,這個環境是指區別于主流文化所構筑的網絡環境,在虛擬空間中存在的一種非主流網絡文化下所建構起來的,專屬于網絡世界所擁有的環境;另一種是網絡環境中網絡輿情所構造的環境。以通訊平臺為基礎所建立的“群”團體構成了一個個社區,在社區中是以“網絡匿名”的方式存在于網絡中。這個群體存在同輩群體和非同輩群體的復雜情況,加上社會實踐的不同,對網絡的某些事情的看法也必然各不相同,充滿矛盾。高校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被這樣的網絡社區所影響。再就是網絡主流環境,官方權威信息依靠主流媒體在網絡中進行宣傳和報道,在網絡中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存在的問題
在高校網絡建設過程中,我國各大院校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各個學校爭相建設“紅色網站”,積極開通以院校和學院命名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捍衛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和解決當代大學生的網絡需求作出了積極努力。但是在成就之余,高校也必須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構建還處在初步階段,達到習近平關于網絡環境的期望還有很長一段道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監管主體盡責有限
高校教育網絡缺乏教育專線、人才和相關管理部門。高校是各種社會思潮斗爭的主戰場之一,各種思潮都在尋求多種途徑滲透高校,目的是影響社會主義建設生力軍的思想。網絡作為當今最便捷的信息交互工具,走進校園具有重大意義,但由于高校缺乏資金投入,過度追求降低成本,在校園網絡建設過程中沒有重視高校所具有的特殊性,就增加了高校管理校園網絡的難度。此外,高校師生網絡監管意識淡薄。對高校網絡內部存在的問題最深有體會的應該是使用該網絡的高校師生。他們對于改進和凈化網絡空間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反饋機制不通暢,加之各方對于師生所提建議不夠重視,師生為高校網絡建設建言獻策的積極性受到極大挫傷。
(二)高校網絡輿論環境管控體制不完善
網絡輿情是指網絡受眾在網絡領域通過網絡語言和其他方式,圍繞社會公共事務性的熱點或普遍關注的議題所表達的情緒、態度和意見的集合。學校是一種特殊社會組織,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受教育者傳授文化知識、勞動技能、價值觀念、政治觀點、社會規范,培養合格社會公民的機構。在高校網絡世界中,網絡信息的開放性和交互的便捷性,方便了高校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發表關于熱點問題的看法、態度和意見,也可以成為表達自我情緒的平臺。而突發性的熱點問題也使得網絡輿情不確定性的特點顯現,即在一定時期內可能對某一事件的探討達到頂點。目前,高校處理熱點問題的能力略顯不足。首先,高校缺乏對熱點問題的引導機制。話語是讓人懂得思想厚度的前提,高校的發聲正是和說話一樣,是傳達高校對于某事件的態度和看法,展現的是一個學校所承載的底蘊和涵養,這一過程能夠激發本校師生的自豪感和自信感。然而大多數高校只是從信息傳播角度轉載信息,而不加任何看法,表面是中正,實質上是忽視了自身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其次,高校對于處理網絡熱點問題缺乏能力和手段。網絡熱點問題的看法和態度繁多,表達很自由,但對熱點問題的回應和引導依舊掌握在網絡中具有較強話語權的網絡大V手中,而社會各界大V的言論水平參差不齊,所傳輸的意識形態觀點各有指向,難免使大學生對社會熱點產生偏頗的看法。高校處在網絡環境之中,對于自身在網絡上的發聲技巧、應對突發問題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優化方式
環境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對人思想品德形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環境被人所創造也被人所享用。因此,凈化網絡環境,提升網絡環境的質量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重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著緊密的關系,沒有理論深厚的內容就難以吸引新時代青年,難以營造良好網絡環境,更無法有效捍衛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高校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質量,為構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抓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討論的話語主題并將其內容生活化。教育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才能走進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和內心世界,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場感受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環境和內心世界的動態,在教育活動中主動交流,主動參與受教育者在網絡上的學習和教育活動,進而建立共同基礎的網絡思想政治內容。第二,組建教育雙方的共同信念歸屬。這一信念應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結合大學生的特點,把晦澀難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通過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樣不僅把握了正確的政治教育方向,避免枯燥而又僵硬的教育形式,而且大學生樂于接受。第三,要從受教育者的網絡語言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納新的東西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網絡語言并不都是“洪水猛獸”,也有很多值得吸取借鑒的話語因素,高校只有做到揚棄,才能塑造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新體系,形成一個具有開放性、整合性的新體系。
(二)培養一支專兼結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建設最終還是依靠人來完成,因而擁有和培養一批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具有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背景的,熟悉現代網絡技術和網絡傳播理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建設不光是專業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事情,因為僅僅依靠專業隊伍,恐怕只能是杯水車薪,所以高校要打造全體師生參與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凈化隊伍,使師生從單獨的享用走向共建共享的環境氛圍。首先,堅定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斗爭工作,任務是用國家意識形態武裝師生頭腦,工作具有挑戰性和創新性,因而做這些工作的教育者必須具備良好的素質和堅定的信念,只有在堅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下,其才有可能將工作做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其次,努力完善相關的反饋機制體制。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隊伍的有效工作需要獲取相關的需求信息,完善信息反饋機制,這有利于隊伍及時獲取受眾的建議和意見,以及為高校師生共建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高校利益的網絡空間提供技術和渠道支持。
四、結語
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建設具有整體和部分的觀念。社會網絡環境是整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整體,這個整體得到改善也會推動部分的優化;另外,也要不斷優化局部,即不斷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這有助于社會網絡環境的改善。所以,建設者重視頂層設計的同時,要注重細微之處,不斷探索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建設的可行性方案,為建設更加適合高校師生發展的網絡環境提供新舉措。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宋亞偉.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優化[J].河南社會科學,2005(3):142-144.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黃永宜,劉瑩,魏鋼.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涵義和特點[J].理論界,2011(5):196-199.
[6]張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及其優化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3):29-30.
[7]王襄渝.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環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2.
[8]馬勇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環境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07.
[9]肖燕飛.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文化環境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6.
[10]謝振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11]王虹,劉朋.近十年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11(11):75-82.
[12]郭蜀燕,楊奇才,劉新,等.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研究動態與啟示[J].天府新論,2008(1):159-160.
[13]駱郁廷.吸收、判斷、選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詞[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11):1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