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是未來祖國建設的主力軍,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法治意識關系到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祖國的平穩發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與法治意識的重要途徑。傳統教學使得課程與生活脫節,不利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與品格。生活化教學使得課程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有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發展,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
生活不僅指客觀世界還包括動態的活動,具有人文特征的世界。道德與法治課程源于生活,生活化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將現實生活作為教材的一部分進行教學,使學生在體驗生活、感悟生活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與法治意識。本文主要探究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一、選取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多以教材為主,但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結合知識點、教學目標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導學生立足現實角度思考問題,關注實際生活。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社會中的熱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還可以選擇與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相符的內容,通過真實的案例啟發學生。
例如《豐富的社會生活》這一課,知識與能力目標是使學生理解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其理性思考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其對生活的熱愛,并通過強化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感受,加深其對生活的認知。結合教學目標,筆者勛在不同的生活素材進行教學,使其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聯系現實生活,運用所學知識思考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促進知識的內化,加深個體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比如,筆者展示農民在田間耕作、工人在工廠工作、研究人員做實驗等圖片,使引導其了解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而后,筆者以自身為例介紹自己在社會中的不同身份,要求學生思考為什么同一個人會有不同的身份。此外,筆者還組織小組討論活動,要求小組成員扮演不同的人,每個人嘗試向不同身份的人介紹自己,以此來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理解本課內容。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勵學生體驗生活
情境創設是生活化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情境的創設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使其更加專注的思考教學內容,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習,能夠加深個體對知識的認知,激發學生的思維,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同時,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能夠進一步拉近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我的多彩的職業》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職業體驗活動。活動前,教師與學生可以共同做一些活動準備,如排練情境劇本,準備服裝道具等。充分的準備能夠使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更加投入,使其獲得真實地體驗。在職業選擇方面,教師應考慮實際,可以選擇醫生、教師等學生了解較多的職業。但是教師也必須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如有的學生對工藝品制作感興趣、有的人對航天員感興趣,這些在課堂上比較難體驗。對此,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集資料,運用多媒體展示這些職業的工作視頻,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通過對職業的深入了解,學生們對自己未來的規劃將更加清晰,所以,生活情境的創設對個體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組織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接觸生活
生活化教學必須注重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組織一些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接觸生活的機會,使其通過親身參與了解生活。應試教育環境下,道德與法治教學以知識講授為主,很多學生雖然成績優異,但是其品格、能力卻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這對于個體的終身學習和日后步入社會有著不利影響。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現實生活,并通過具體的活動鍛煉、培養個體的綜合能力,促進核心素養發展,使其成長為一個具有良好精神品質、道德修養的合法公民。例如在學習《積極奉獻社會》這一課后,筆者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一次社會公益活動。此次活動又學生自己制定方案,經過討論,有的小組決定進社區關愛留守老人,有的小組決定志愿為街道清理垃圾。這些簡單的活動對學生來說是寶貴的財富,通過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其團隊合作能力、實踐能力,還能夠提升其社會責任感,使其意識到身為社會的一員在享受權利的同時還要懂得回報社會,為建設美好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是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是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生活化教學并不是一味地回歸生活,強行將課程與生活聯系在一起,需要理論與實際有效結合,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優化,從而最大程度發揮生活化教學的價值,促使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獲得更好的發展,為終身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魯曉琳. 淺析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19(8).
[2]蔡加田. 淺談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 考試周刊, 2019(27).
陜西省寶雞市教育教學研究室 趙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