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教育階段,由于幼兒年齡較小,具備身心機能活躍的特點,因此玩耍是幼兒園活動的基本形式。賦予兒童玩耍的權利并通過玩耍實現教育目標是幼兒園教學的主要目標。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方面。幼兒階段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關鍵時期幼兒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和發育,那么以后的生活中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性別角色識別。性別認同偏差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甚至影響他們的生活幸福。文章從角色游戲的角度出發,研究其在兒童性別角色識別和教師干預中的協調機制。
關鍵詞:幼兒教育;角色游戲;性別認同;教師介入
一、 引言
兒童的社會發展活躍于游戲中,他們對游戲的熱情,獨立和合作已達到一定的發展水平,這是兒童游戲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因此,游戲對于這一時期的兒童至關重要。幼兒還很小,判斷能力相對較弱,在自己是誰,男生和女生有什么不同之類的問題時不能有很清楚的認識。因此,教師在兒童角色游戲中需要適當的干預和指導。
二、 相關理論基礎
(一)角色游戲
角色游戲,人們也稱之為角色扮演游戲或假扮游戲等,主要是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依據幼兒的興趣和愿望,通過模仿和想象的模式,讓幼兒扮演相應的角色,從而增加生活體驗的一種游戲。一般來講,角色游戲都是有著一定的主題,或者一定的場景,比如商店、醫院、沙灘等,在幼兒階段開展相應的角色游戲也是目前中國幼兒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種游戲。而該游戲大部分都是由老師引導,通過組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兒童參加,通過主題及情節的推進,促進兒童相互間的互動,通過幼兒在假想的情境中體驗游戲的樂趣,并在游戲中獲得真誠的體驗和感受。
幼兒在進行角色扮演游戲過程之中,其自身具備較高的現實生活經驗,其自身的游戲水平也就越高,因為游戲主題角色情節材料的使用,大多都是結合學生的實際和現實的生活經驗,為幼兒提供的一個生活體驗活動,為幼兒提供相應的體驗和感受。
(二)性別角色的概念
通俗的講,性別是區分男女之間的一個差異所做的區分,但是在現實生活之中,往往會存在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之分。生理性別之分,主要是指個體從出生開始就從生理上的差異進行了分化,表現不同的生理結構和生理機能兩方面的差異;而社會性別則是指男女兩性在社會文化的形成過程之中,逐漸表現出來的性別特征和差異,也就是社會文化形成的對男女差異的理解。
人們可以發現性別角色主要是由于男女生理結構和功能的差異,再加上社會文化的不斷構建,對男女的身份地位行為表現方式有了一定的刻板印象,并且不同的性別角色也應該模仿和學習傳統的與自己性別相應的行為規范。
三、 角色游戲中幼兒性別角色認知現狀
(一)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認知特點
幼兒在進行角色游戲的選擇時,往往會體現幼兒社會性別角色的特點,比如:男孩子一般在進行游戲的選擇時,往往會選擇消防員、廚師等傳統的性別角色,而女孩一般都會選擇護士、服務員等,并且幼兒對于角色的選擇并不是由于年齡的差異而引起的,而是存在著顯著的性別差異,不同性別的幼兒選擇的游戲角色可以看出他們選擇社會傳統性別角色所期待的角色,這是因為傳統的社會性別角色已經根植于幼兒的腦海中。
同時人們可以一樣從游戲中幼兒的語言及行為中看出他們的社會性別角色認知特點,比如:在小班教學過程中,人們會經常看到女孩抱著布娃娃,哄娃娃睡覺,或者是喂奶的情景,并且在此過程之中,還會伴隨著一些“寶寶聽話,快點睡覺”等角色言語的出現,但是卻沒有觀察到男孩抱著娃娃的場景,并且隨著游戲場景的不同,情節的豐富,幼兒的言行表現特點也越來越符合傳統的性別角色期待。
(二)幼兒園性別角色認同教育現狀
兒童對性別的識別通常經歷不同的階段,例如好奇心階段、羞恥心階段等等。在現代社會中,人類的性別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更新。但是,兒童的性別角色認同仍然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迫切需要更新觀念,以便他們對新的性別角色分工采取更寬容的態度。同時,少數小班兒童存在性別認同偏見,性別認同教育很重要,但不必刻意強調。幼兒園老師應該深刻認識到這一特征,消除他們對性別角色的固有觀念,給孩子們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 角色游戲中教師介入行為的現狀
教師在組織角色游戲時,對幼兒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不僅能夠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還能夠通過游戲對幼兒進行教育,但是就現階段的老師介入來講,部分教師在角色游戲中扮演組織者的角色,只是簡單地規范課堂紀律和給予幼兒幫助,并不對游戲進行指導,就算有所指導,也是為了保證游戲的順利開展,并沒有意識到幼兒所表現出來的性別偏見和性別刻板印象,甚至還會把自己的性別角色意識帶入游戲組織過程中,并且部分教師并沒有改變該現狀的想法,也沒有考慮在角色游戲中如何讓幼兒進行性別認同,克服出現的刻板印象,也不能夠有效地開展性別雙向化教育。
五、 教師促進幼兒性別角色認同的方法策略
(一)通過日常生活進行性別認同的教育
盡管大多數人進行的性別認同教育是無意識的,但其仍然擁有教育方法是豐富多樣的。小男孩和小女孩排隊,拿起杯子,玩具,然后上廁所。性別認同教育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參與教學活動。一些老師開展了“認識我”主題活動,教幼兒用一種直觀的顯示圖片的教學方法來認識他們的外表和性別特征。但是,教師通常不認為性別認同教育是教學活動中的必要環節,他們同意“滲透到日常生活和游戲中是最好的集體活動方式”。大多數教師認為,除非兒童在這方面問題較為突出,他們將會形成主題教學。對于小班,沒有必要給孩子們上什么樣的男孩和女孩課。例如,對于班級活動,可以邀請女孩先進行表演,然后要求男孩進行表演,無論如何,這是在口頭小組活動中有意識地區分男女。大多數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在幼兒園中專注于性別認同教育。
(二)家校合作,及時與家長溝通
當兒童出現性別認同偏差的情況時,教師應盡快與父母溝通。教師必須認識到,無論教師如何指導和教學,父母的不合作都是沒有效果的,父母的作用在性別認同教育上的作用是最主要的。父母與幼兒之間的接觸最多,影響也最大,父母在兒童性別認同教育中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對于班上有性別認同偏差的孩子,教師采用了這種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老師告訴家長學生小明蹲著小便后,父母在周末專門為他改正了蹲著小便的習慣,現在他站著小便。有學生君君,長得很斯文秀氣,人們經常嘲笑他,你看起來像個小女孩。當其他人取笑他時,父母沒有糾正它,這導致他很長時間以來一直認為自己是女孩。在老師告訴父母之后,當有人嘲笑君君時,父母應該立即糾正并說君君不是女孩,而是男孩。因此,與父母溝通和交流非常重要和有效,以便父母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
(三)充分發揮集體與個人的作用
此外,教師應該采用的是方法將集體影響力和個人教學的結合。在這方面,張老師的意見更具代表性:“如有偏差,必須同時進行,一方面必須進行,必須針對各個方面。必須進行集體教育。一方面,您可以讓周圍的同事影響他。您還必須私下與他交談。實際上,孩子們可以理解。”李老師還補充道:“孩子們也有自尊心,你不能經常在所有人面前說他,他會為難。”另外,游戲也是一種特定而有效的方法。張老師認為可以使用游戲分組和角色扮演。“一隊男孩,一隊女孩,選擇具有明顯性別特征的玩具,例如機器人和玩偶來影響提供給他們選擇。”“讓他們在扮演角色之前先分好角色,即扮演父親的角色,扮演母親的角色。幼兒加深對其性別的認同。”
(四)教師要加強自身專業素養
作為施教者,教師的自身價值觀基本決定了教師對待兒童的教育態度和方式。調查發現,教師在兒童性別認同教育這一方面缺乏深刻的認識。盡管教師認為性別認同教育很重要,但實際上,如果沒有真正的引起重視,就不可能為幼兒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指導。教師價值觀觀念的偏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師對兒童性別認同教育的忽視。要加強教師對兒童性別認同教育的重視,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根本。
(五)提供適合幼兒模仿的環境
班杜拉認為,孩子對于性別的認同是通過模仿他人的行為獲得的,同時,獲得直接或替代的強化,就是說孩子通過模仿觀察他人的行為或行為結果來實現性別自我認同。因此,幼兒通過模仿已確定的性別角色逐漸形成其性別認同。當孩子的模仿對象與他們原來的性別角色不匹配時,就會出現性別認同偏差。父母和老師都應為孩子的性別認同形成正確的榜樣,并為孩子正確模仿提供適當的條件。尤其是當孩子出現了性別認同偏差的情況時,教師和家長為幼兒創建環境條件與可供模仿的樣本,逐漸地影響和糾正幼兒行為及認知。
(六)設置多樣化游戲區角
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幼兒對性別還缺乏正確的認知,在進行角色游戲的選擇時,往往并不把性別角色作為選擇的標準。因此,教師應該設置多樣化的游戲區角,幫助和引導幼兒選擇與自己性別相適應的內容,比如:可以設置警察局、娃娃家等具有典型性別特征的游戲區角的同時,在內部環節中,也應該設置沒有明顯差異的游戲區角,比如:畫室、銀行等等,讓更多的幼兒參與到其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滿足自身對性別認知的需求。其次,教師還應該發放一些任務,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推進情節的發展,有益于他們提高對性別角色的認知水平。
六、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性別認同教育時,能做的很多,但也不該過多地干涉。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性別意識,對于個別出現認知偏差的學生,要及時與家長溝通,指導改正。在幼兒園更可以發揮集體的作用,通過集體培養幼兒正確的性別角色認同。
參考文獻:
[1]張新華.兒童性別角色認同研究現狀及教育策略[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9).
[2]蓋秀靈.角色游戲中幼兒性別角色認同和教師介入的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2.
作者簡介:魏麗莉,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第四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