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年齡偏小,身心處于發展中,尤其心理方面傾向于模仿,教師應緊抓學生身心特征培養其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促使學生認知和行為朝著正確方向不斷過渡。同時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受年齡和性格等因素影響,普遍不喜教師頻繁說教,那么融入綜合實踐活動則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使學生潛移默化中提高道德素質和行為修養,為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對此,文章從多方面分析,在綜合實踐活動滲透德育途徑,望給予教師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德育;滲透途徑
隨著素質教育全面滲透,教師除了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還要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道德素質。綜合實踐活動題材豐富,涉及學生生活與學習點點滴滴,借助綜合實踐活動滲透德育能有效滿足現代教育對學生提出的智育與德育并存發展的需求,一定程度也能豐富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 引入德育理念,優化綜合實踐活動
當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應積極引入德育理念,從而更好地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知識。從實際教學中得知,目前小學綜合實踐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觀念落后等情況,無疑不利于德育活動開展。具體從多方面加以改善,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樹立正確思想觀念,因為觀念在一定程度決定采取哪些工作方式,那么引入德育工作理念勢在必行。尤其在多元文化沖擊下應封閉式工作轉為開放式工作,將綜合實踐活動與社會教育相結合,不僅要在學校和課堂中為學生傳播德育知識,還要通過跨校互助、社會調查分析、社會實踐等等多種渠道讓學生體驗德育。同時還要善于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積極進取精神、道德情操、政治觀點、平等和諧競爭思想、價值理念、適應社會等所需的心理素質,使個性和共性達到相統一,換言之在共性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在完善個性中促進共性,目的在于使學生真正意識到未來社會極力需求積極向上、努力拼搏以及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兼具的人才,必要時還需將社會價值聯系個人價值,使學生成為現代道德素質與傳統文化理念相統一的新時代個體。
與此同時,小學綜合實踐教師在滲透德育時自身應具備創新和主動精神,不應被動跟著時代發展趨勢改變教學方式,甚至可嘗試依據社會發展前端滲透德育內容,積極主動承擔學生素質發展重任,擺正智育與德育之間的關系,重視通過傳統文化影響學生,促使學生文化技能和道德素質兼具的人才,實現真正意義層面健康成長。當前德育也面臨多元文化沖擊,和綜合實踐活動相融恰可解決這一現象,但無論采取哪種措施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觀念,由此一來才能順利找到解決問題突破口。除了上述從封閉式教學理念轉為開放式教學理念,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思想觀念還需從“教會學生順從”轉為“學會多元選擇”當前大部分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從整體角度看則是一種教會學生順從模式,無論教育者還是學生家長都普遍希望培養出“乖孩子”,正因如此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作用,更沒有允許根據自身意愿選擇多種道德取向,這種理念下培養出的學生基本缺少創新意識、主動性與獨立思想,更缺少積極進取精神與自律自主能力,一旦出現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而是直接回避問題,長此以往就形成循規蹈矩和盲目從眾的思想行為現狀。隨著經濟社會和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應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并應用于實踐當中,促使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和多元選擇。此外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思想觀念方面還需從他律轉為自律,其中他律即個體未經自身理性思考或被迫接受各種規則。自律即主體經理性思考后自愿做出的各種選擇,即使沒有他人或社會監督依舊能堅守社會道德標準規范,時刻保持冷靜的心態。小學生在蓬勃發展的信息時代下可從多種渠道快速獲取信息,其思想和行為擁有較大空間,進而釋放和滿足自我發展需求。因而小學綜合實踐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應學會尊重學生,將學生當作獨立自主的存在,才能促使學生從本質層面學會自律。
二、 合理設置主題,激發學習參與興趣
當學生進入小學學習后,對其德育教育已經展開,當學生熟悉教師設置的一日活動后,教師在無形中松懈常規教育,以至于學生思想和行為出現非穩定情況,因而需要教師合理選定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最大限度促進學生與他人溝通交流并在此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首先,創設學生熟悉綜合實踐活動主題,例如,在“豐富的業余生活”主題活動中,教材中提到可以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課余我當家”“學做簡單的家常菜”“健康的業余”活動等。上述主題活動均是滲透德育知識的良好途徑。當學生處于熟悉的環境中才會放下心中戒備、膽怯,主動且大膽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并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又如在“社會公益活動”主題,教師可組織學生前往敬老院看望老人并幫助對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學會尊敬老人、關愛老人。基本所有小學生家中都有爺爺、奶奶等老人,上述主題活動更貼近學生生活,更能有效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和修養。與此同時該活動還能讓學生了解雷鋒精神,形成“無私奉獻”等優良品質,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樹立正確的做人準則,關愛老年人與社會。當學生來到敬老院,先為老人獻上精心準備的節目,同學們精彩的表演博得老人一片歡聲笑語,也贏了陣陣掌聲,臉上都洋溢著開心溫暖的笑容。表演結束后有的學生圍坐在老人身旁陪對方聊天,詢問其生活和身體情況,老人會溫和耐心地講述他們的故事,有的學生則幫助老人打掃住所、捶背、剪指甲、梳頭,最后將帶來的慰問品分發給老人。上述主題活動能讓學生感受到和諧社會的善意與溫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心靈,使其全方位接觸和體驗社會,強化“尊老敬老”等傳統美德意識。
其次,教師可創設學生十分好奇的主題。小學生年齡偏小,接觸場所范圍也相對較少,有很多事物很少接觸,但學生卻十分喜歡模仿成年人說話的語氣和行為,內心以普遍渴望了解成年人社會行為,因而創設全新實踐活動主題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學生需求。例如,在“課余我當家”活動中,一般小學生家庭都是爸爸媽媽當家,學生十分好奇這種行為。對此,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可聯系家長,由于家長和學生年齡、思想觀念不同,在習慣養成方面不可避免會存在差異,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家長可選擇周末讓學生負責管理家庭一切開銷,如外出聚餐、超市購物等,要求給予的金額能購買當天家中所需物品。通過此方式讓學生深刻體驗到父母賺錢的不易,即使管家則要兼顧多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開銷得當,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當學生體會到其中的不易后學會合理消費,養成節約生活的良好習慣,同時也為理解父母,提高自身道德素質。事實上,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有很多內容與小學生實際學習生活有著緊密聯系,更是個體朝著社會轉變時所需的行為規范與常識,教師在選擇活動主題和設置活動目標時應堅持明確易懂原則,符合現代德育提出的務實和開放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激發學生潛在完善自我動力。
三、 營造良好環境,增強學生道德素質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并非單純語言說教就可實現預期教育目標,重點在于借助實踐活動從本質層面熏陶和感染學生。相關教育者曾言:“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上述理論說明周圍環境對人的思想道德產生的重要影響,其中良好的環境必然能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對此,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在滲透到德育知識時應從以下方面開展實踐活動。
首先,定期開展社團活動。社團并非只存在于大學,當前很多小學都相繼成立如武術社、合唱團、舞蹈團、繪畫等各種社團,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例如,繪畫社則在母親節來臨之際組織“孝道”繪畫主題大賽,合唱團則在國慶節來臨之際組織“我愛祖國”等主題比賽,參與比賽活動的學生均能深刻領悟和體驗優良傳統文化特有的內涵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養和綜合品質。與此同時開展社團活動能打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學生在校園學習中也會在無形中受到德育知識熏陶,自覺規范行為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
其次,開展特別節日活動。教師可借助傳統節日組織相關實踐主題活動,例如在清明節,教師可組織學生前往烈士陵園為革命先烈掃墓,在此過程中了解革命先烈為祖國浴血奮戰的事跡,學習革命先烈為祖國舍身忘我的偉大情懷。或在端午節來臨之際組織學生祭奠著名愛國詩人屈原,了解和學習屈原立志報國和胸懷大志的精神,激發學生潛在的愛國主義情感。
此外,還要提升教師綜合素質。雖然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那么教師則是課堂教學主導者與組織者,更是傳播德育知識的關鍵所在。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能力還要具備為學生傳授德育知識等基本技能,因而需要全面提升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綜合素質。各個小學應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和響應教育部門號召,從多方面重視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德育知識等講座或學習活動,有效豐富教師德育知識內容并建立扎實且系統化的教學體系,從而更好地付諸課堂實踐。與此同時學校還需強化對教師管理,因而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單單扮演引導者與組織者角色,自身還具有一定的表率作用,需從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方面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尤其小學生年齡偏小,身心處于發展狀態,喜歡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教師只有做好自身范圍內的事情,才能真正發揮榜樣作用。學校除了要對教師實施全面管理,還需督促教師時刻規范自身言行,強化責任感與為人師表意識,由此一來才能更好地在綜合實踐活動滲透德知識,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質量。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也相繼引入德育內容,要求學生在掌握動作操作技能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和行為品質。教師應善用社會和自然資源等德育元素,全面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質量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月紅.在活動中收獲在實踐中成長:淺談如何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J].小學教學研究,2019(7):25-27.
[2]王棉端.試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與德育融合實施的意義與價值[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8(7):76-77.
作者簡介:林小玲,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