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 蔣凌霄 徐子燁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化妝品似乎已經成為女性的剛需。而越來越多進口化妝品涌入國內市場,則為中國女性提供了更多選擇。因此,本文將以利益最大化為視角,以江蘇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入剖析化妝品英譯漢現象,分析其原因,判斷其影響,并提出整改意見,旨在為國人購買化妝品時提供參考,明辨良莠。
關鍵詞:進口化妝品;翻譯;利益最大化
一、引言
德國功能派認為,女性是化妝品購買的主力人群,在購物中,女性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化妝品行業顯現出強大的發展勢頭。加之中國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推動更高水平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心和決心。如今,境外商品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許多國外化妝品品牌也想借此機會進軍中國似市場,抓住中國女性這一購買主力軍,擴大市場份額。但對于進口化妝品企業來說,要想提高知名度,打響企業品牌,一份優秀的翻譯是必不可少的。
進口商品英譯漢主要包括品牌名稱、商品名稱以及產品功效和使用方法(說明書)的翻譯。這些翻譯仿佛是商品無形的廣告,在表現商品特點、提升品牌形象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好的翻譯能充分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而錯誤百出的翻譯不僅會對消費者產生誤導,對企業和產品形象也有不良影響。那么,這些翻譯錯誤產生的原因都有哪些?如何讓提升和改進進口化妝品的翻譯,從而進一步占領市場,實現合理范圍內的利益最大化?本研究將以日常生活中使用廣泛的化妝品英譯漢文本為例,以江蘇大學師生為調查對象,通過文本認知、采集匯總信息、總結翻譯錯誤的主要類型,調查利益最大化視角下翻譯錯誤的直接和潛在影響并提出改進建議。
二、進口化妝品英譯漢的歷史背景及發展
舶來品是指通過水路航船從國外進口來的商品。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我國通商口岸的逐步開放,舶來制化妝品,也就是現在所謂的進口化妝品,開始大量流入中國市場。清末民初的進口化妝品主要與衛生和護膚相關,如牙粉、香水、花露水、雪花膏等。直到20世紀20年代,國人才開始大量進口現代意義上的唇膏、眉筆、腮紅等化妝品。為了搶占市場、打破中國自產自銷的經濟結構,早期的進口化妝品代理商洋行在宣傳介紹上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哪怕是最基本的產品名稱的翻譯也十分考究。例如1885年外商藥行英國屈臣氏藥房所出售的化妝品——極品鮮花露水、和粉修容香水、擦面花露水粉、艷胭脂香水,便參考了國人的較為雅致的起名習慣,結合了產品的功效、成分與使用方式,達到既新穎別致又通俗易懂的效果,從而逐步打開中國市場。進口化妝品也從而達到《中國四十年海關商務統計圖表》記載的“初僅歲五萬余,以后逐年增加”。
現在我國較為主流的進口化妝品,大多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及以后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但在品牌名稱的翻譯上仍沿用了傳統詩意古典的起名方式。例如貝玲妃、雅詩蘭黛等品牌,便結合了英文發音和中文意義后,巧妙使用了形容和贊美女性的“玲”“雅”等字詞,避免了英語原文生僻拗口造成的距離感,使品牌更容易口口相傳。更有些品牌,直接化用古典詩句,如露華濃的中文名便是化用了李白《清平調》中的“春風拂檻露華濃”。事實上,這些在英譯漢時入鄉隨俗的進口化妝品公司的確在國內銷售成績不俗,2019年,雅詩蘭黛新興市場銷售額增長超過30%,集團CEO也將中國稱為第二個“本土市場”。
三、國內現存進口化妝品英譯漢的不足以及消費者對此的態度
隨著改革開放的縱向發展,越來越多進口化妝品入駐我國市場,進口化妝品良莠不齊的局面也開始產生,部分中小品牌為了節約成本,不重視翻譯準確性,造成許多翻譯錯誤,對消費者造成了困擾。而有些大型品牌,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也逐漸在廣告與宣傳中打起了英譯漢的“擦邊球”,甚至直接不翻譯風險成分。筆者將在本章重點列舉幾個典型的翻譯錯誤,并且通過86名師生進行取樣和問卷分析,探討研究消費者對這些錯誤的態度。
(一)進口化妝品翻譯準確性不足
在2020年3月26日年我國海關進口非特標簽不合規案例分享中,某進口化妝品牌錯將“唇油”翻譯為“精油”,涉嫌誤導消費者,被要求修改。在觀察商品原包裝后,我們發現,譯者將essential oil for lips直接翻譯為精油,而忽略了適用范圍。另一品牌則因為錯將原標簽中的具有抗痘功效的積雪草(centellae)提取物誤認為是茶葉(camellia)提取物,因而對消費者產生了誤導,被要求整改。
這些錯誤的翻譯可能會導致消費者對產品進行誤用,成分的錯誤翻譯甚至可能導致消費者的過敏等不良反應。此類翻譯錯誤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化妝品品牌,這些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往往不會聘請較為專業的翻譯,更不會進行二次復核,這些產品便直接流向市場。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86位受訪者中,有79.07%的師生表示會主動關注產品成分,而在面對“如果進口化妝品存在翻譯錯誤,會影響你對品牌的回購嗎?”這一問題時,有76.74%的師生表示將不在回購此產品,17.44%的師生表示沒有合適的替代品前會繼續使用,僅有5.82%的消費者會堅持選擇該產品。由此可見,隨著消費者對產品成分的關注度不斷提升,他們對進口化妝品翻譯準確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化妝品翻譯的準確性與品牌好感度息息相關。
(二)進口化妝品翻譯的“趨利避害”
相比于翻譯不夠準確,受訪者更加排斥的是進口化妝品品牌在翻譯中故意夸大產品功效和隱瞞風險成分。在我們的調查中,分別只有2.3%的師生表示能夠接受此類翻譯錯誤。除了許多不夠規范的中小企業,許多已經打響知名度的大型集團也趁機混水摸魚。比較典型的翻譯偷換概念便是某品牌將歐美成分表中能長時間穩定曲酸的配方專利,創造為新詞Pitera酵母類成分,從而隱瞞該產品有效成分其實是常見改善色素沉積和粉刺的添加物曲酸。
此外,許多化妝品在歐美等地,都被要求外包裝上標注所有原料成分,并且按照干重由高到低排列。但由于我國對此沒有明確規定,許多品牌便紛紛采用夸張的描述打起了擦邊球。例如某高端化妝品品牌的保濕乳,在其原裝的成份欄中,明確標出了所有成分的化學式,而國內的翻譯卻只簡單寫為葡萄籽精華、白茅精華以及這些提取物的功效介紹,并且將這些實際添加的并不多的提取物放在成分表最前面,營造出主要成分的假象。不僅這些專柜產品,許多在歐美被要求公開全部成分的開價藥妝品牌,也常常在翻譯時將成分表和功效表簡寫為XX某某、擁有XX功能的某某精華一類似是而非的、可以引起購買欲的噱頭,對酒精、香精、防腐劑、鉛汞等重金屬等致敏致痘甚至致癌的成分都進行沒有說明。在筆者的調查中,有96.5%的受訪者表示這些為了銷量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甚至會影響到其對該品牌某些合規產品的好感度。
四、提升和改進進口化妝品的翻譯的方法與建議
進口化妝品企業在翻譯上之所以會產生以上不足,追根溯源是為了追求收益。但是如何在保護消費者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達到利益最大化,不僅需要群眾和市場的監督,更需要行業的進一步規范。2015年。國家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起草了《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下文簡稱《條例》),對進口化妝品中文標簽做出了進一步規范。在原有的禁止醫、藥、100%、純天然等廣告宣傳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因國內外對化妝品標簽要求不一致而導致中英文標注不一致這一問題。2019年食藥監總局再次對《條例》進行修訂時,在第十五條中增加了對說明書和質量標準材料提供的要求與規范,并在第二十六條中,明確加強了對不合規進口化妝品的處罰力度。對進口化妝品行業規范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已經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我國,商品經濟正在以穩定快速發展向更高水平開放,化妝品行業競爭也更加激烈,為了占領市場、提高收益,進口企業更應提高和規范化妝品的翻譯,加強翻譯的嚴謹性和準確性,切實保證消費者的利益,從而推動投資持續健康發展,避免糾紛的產生,實現與消費者互利共贏、創造更好的消費環境。
五、結語
對于化妝品英譯漢現象,筆者提出以下兩點結論。第一,對于舶來化妝品,中國人通常以詩歌等入鄉隨俗且詩意古雅的方式命名,以此吸引消費者。第二,大量化妝品危險成分采取不準確、趨利避害甚至不翻譯的方式去規避風險、誤導消費者。因此,筆者認為通過市場監管、群眾監督、政府控制等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化妝品英譯漢亂翻、錯翻、不翻等現象,解決消費者購買難問題。
參考文獻:
[1]郭星余.從目的論看女性化妝品說明書的漢譯及其策略[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3(2):53-56,61.
[2]莫群俐.化妝品說明書英譯的原則與特點[J].社科縱橫,2005(1):186-187,192.
[3]涂英玲.語言學視角下國外化妝品品牌名稱的漢譯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3):80-81.
[4]周素平.目的論視角下的化妝品商標的翻譯[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5]Lawrence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