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佳楠
[摘 ? 要]文章重點分析了“《少年音樂和美術故事》中的景物描寫”群文閱讀教學設計。采用“四讀八步式” 語感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重點品析《獨攬梅花掃臘雪》《踏青》《竹影》《援綏游藝大會》這四篇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效果。
[關鍵詞]《少年音樂和美術故事》;景物描寫;群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28-0015-02
群文閱讀教學是“‘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過程” ,其立足于“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重點突出語文實踐與語文運用。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使教學內容綜合化,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過程情境化,引導學生由“一篇”走向“群文”,由“問題”走向“文本”,由“語言”走向“思維”。筆者圍繞“《少年音樂和美術故事》中的景物描寫”這一議題選取了《少年音樂和美術故事》中的散文《獨攬梅花掃臘雪》《踏青》《竹影》《援綏游藝大會》作為閱讀篇目,以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在教學中計劃采用的是“四讀八步式”語感教學模式,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體教案如下:
一、教學內容分析
筆者所選的這四篇散文均出自21世紀出版社出版的《少年音樂和美術故事》,作者為豐子愷先生。在這本書中豐子愷以兒童視角展開敘述,于平易風趣的小故事中融入樂理要素與繪畫原理,言簡義豐,披情入理,旨在引導少年欣賞文藝、了解自然、達觀萬物。筆者所選的這四篇散文中均有出彩的景物描寫,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感悟景物描寫的效果。
二、學情分析
課外推薦閱讀書籍《少年音樂和美術故事》的預設教學對象為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初一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這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的時期,是童年向成年過渡的時期。初一學生的認知結構體系基本形成,認知活動自覺性明顯增強。初一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扎實,能夠初步區別散文的文體特征,勾畫關鍵的景物描寫,鑒賞語言表達效果,進而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三、設計思路
“《少年音樂和美術故事》中的景物描寫”群文閱讀教學采用“四讀八步式”語感教學模式,圍繞景物描寫設計主問題。一為初讀,捕捉初感,點出感觸點,找出四篇散文《獨攬梅花掃臘雪》《踏青》《竹影》《援綏游藝大會》中主要的景物描寫;二為品讀,增刪移換,品味悟理,從修辭、句式、詞語、標點等角度分析景物描寫;三為美讀,標示符號,牢抓關鍵語句,理解散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四為寫讀,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嘗試借鑒豐子愷描寫景物的手法進行仿寫訓練。
四、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①找出四篇散文《獨攬梅花掃臘雪》《踏青》《竹影》《援綏游藝大會》中主要的景物描寫。(重點)
②鑒賞景物描寫,并說出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重點)
③嘗試運用豐子愷描寫景物的手法進行300-400字的仿寫訓練。(難點)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觀書名,猜內容
提問:猜猜看《少年音樂和美術故事》主要講的是哪些方面的內容?
要點提示:題目為并列式結構,由此可知故事內容可分為“少年音樂故事”和“少年美術故事”。以事情發展為序,以兒童視角進行敘述,分別講述姐弟倆接受音樂和美術啟蒙教育的經歷。
2.補充作者資料及背景知識
豐子愷,本名豐潤,字子愷,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聞名。其作品被俞平伯先生評價為“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其主張“真率人生觀”,堅守童心與趣味的藝術實踐。主要代表作為《緣緣堂隨筆》《藝術趣味》《率真集》。
(二)推進
1.初讀
請學生分別朗讀這四篇散文《獨攬梅花掃臘雪》《踏青》《竹影》《援綏游藝大會》,并勾畫出散文中主要的景物描寫。
要點提示: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
《獨攬梅花掃臘雪》:“天井里完全變成白色,只見兩株老梅的黑色的樹干從雪中挺出,好像一雙烏木筷插在一碗白米飯里了。”
《踏青》:①“日麗風柔,楊柳條被映成了一串串的綠珠,排列在長街兩旁,爭向行人點頭。我心中感到說不出的快樂。”②“從樹頂上俯瞰四野,都是金黃色的菜花田,青青的草地,火焰似的桃花,蒼翠的喬木,罩著碧藍的天空,映著金色的日光,好一片和平幸福的春景!”
《竹影》:①“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會,看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②“回頭一看……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③“月亮已經升得很高,隱在一叢竹葉中。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入我們的眼中。”
《援綏游藝大會》:“校庭中,以前郁郁蒼蒼的梧桐樹,如今變成赤裸裸的幾根樹枝;以前青青的草地,如今很像一片焦土;以前到處有三三五五的散步者,如今連狗都不見一只;以前常常擁擠著笑臉的教室窗子,如今都緊緊地關閉,只讓一只煙囪的彎臂膊伸出在外面,向灰色的寒空中亂吐黑煙。——室外充滿了嚴寒的氣象。”
2.品讀
請學生鑒賞以上的景物描寫,并分析:《獨攬梅花掃臘雪》景物描寫中的“挺”能換成“長”嗎?《竹影》景物描寫中的“一跳一跳”能換成“一點一點”,“隱”能換成“落”嗎?
要點提示:從修辭、句式、詞語、標點等角度思考。
《獨攬梅花掃臘雪》:比喻新奇,聯想豐富,一白一黑形成顏色上的對比反差,趣味悠然。將“挺”與“長”相比較,“挺”字更顯老梅的堅韌蒼勁。
《踏青》:①比喻形象,擬人生動。楊柳條被映成了串串綠珠,頻頻向行人點頭,描繪出楊柳的搖曳姿態,充滿無限生機與活力。②景物色彩絢麗,金黃色、青綠色、桃紅色、碧藍色等交織在一起,給人一種和諧自然的感覺。相由心生,情由境生。
《竹影》:①比喻生動,將“天空”喻為“乏了油的燈”。“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則用了擬人手法,形象描繪出夕陽西下的情景,渲染出沉靜平和的環境氛圍。將“一跳一跳”對比“一點一點”,“一跳一跳”能夠表現出正在消散的陽光的可愛調皮,具有動感與畫面感。②太陽已下山,它的余光在消散,而月亮已經升起來了,因此光景由“暖色”變成“寒色”。“光景”是由視覺感知的,“長音階”變成“短音階”,是由聽覺感知的,這里運用了通感的手法。③擬人傳神,“隱”字賦予月亮生命。將“隱”與“落”比較,“隱”能夠表現出月亮時隱時現、忽明忽暗的特點,使意境朦朧而優美。
《援綏游藝大會》:比喻、擬人的交替使用,時間與行為的前后對比,突出冬季室外的嚴寒,展現嚴冬時節的衰敗、蕭瑟之景。
3.美讀
請學生再讀課文,主要說說《獨攬梅花掃臘雪》和《竹影》這兩篇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
要點提示:抓住關鍵語句分析情感。
《獨攬梅花掃臘雪》:以雪景記述樂理,關注自然與藝術,講究童心與趣味,用生動通俗的語言將音樂元素與音樂思想融于音樂小故事之中,使得音樂知識學習變得淺顯而形象,音樂思想教育變得自然而有趣。
《竹影》:描寫“我”與小伙伴通過在月下描竹影,獲得了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點明“藝術和美就蘊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這一主旨。
(三)總結
1.寫讀
[作業布置]嘗試運用豐子愷描寫景物的手法進行300-400字的仿寫訓練。
[寫作方法小結]景物描寫技巧一:“有什么”是對描寫對象的敘述,把描寫對象進行準確清楚的介紹;“怎么樣”是對描寫對象多角度、多層面的刻畫與描摹;“像什么”則是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得描寫更加形象生動。景物描寫技巧二:在描寫中寄托情感。
2.推薦閱讀
豐子愷作品《緣緣堂隨筆》中的《楊柳》《梧桐樹》《沙坪小屋的鵝》《手指》。
3.板書設計
“《少年音樂和美術故事》中的景物描寫”群文閱讀
豐子愷
(真率人生觀、藝術啟蒙)
《獨攬梅花掃臘雪》 ? ? ? ? ? ? ? ? ? ? 《踏青》
(比喻) ? ? ? ? ? ? ? ? ? ? ? ? ? (比喻、擬人)
《竹影》 ? ? ? ? ? ? ? ? ? ? ? ? 《援綏游藝大會》
(比喻、擬人、通感) ? ? ? ? ? ? (比喻、擬人、對比)
景物描寫:“有什么”“怎么樣”“像什么”、寄托情感
總而言之,“《少年音樂和美術故事》中的景物描寫”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立足于教學內容與學情分析,目的在于讓學生把握散文的文體特征,找出散文中的景物描寫,品味作者精準的、個性化的言語表達,體味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或審美情趣。教師不僅應在備課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總結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展現情況;還應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引導學生從言語實踐活動中走向運用、把握、分析、理解、創新,從文本信息的獲取中走向比較、辨析、評價、論證、質疑、反省,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
[ ? 參 ? 考 ? 文 ? 獻 ? ]
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6):62-66.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