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興 汪路勇 李震 劉洪山
摘 要 “微電子技術”是典型的理工科專業課程,如何做到“守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課程思政使命,本文結合課程體系進行了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中定位課程思政、提升教師思政意識和挖掘融合思政元素等方面的思考,以有效實現高校課程育人目的。
關鍵詞 課程思政 微電子 人才培養 教學大綱 教師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9.063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urse of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XIE Jiaxing, WANG Luyong, LI Zhen, LIU Hongshan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olle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is a typ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 How to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ission of "keeping a certain channel and planting a good responsibility field", combining with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itioning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plan and curriculum syllabus, improvi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excavating and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o as to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goal of college curriculum educa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icroelectronics;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program; teacher
0 引言
圍繞“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高校辦學核心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作出了明確指引,“三全育人”理念被確立;習總書記明確提出:除思想政治理論課外的高校其他各門課程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這里提及的“其他各門課程”是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課程外,其他包括通識課、專業課和實踐等課程,表明高校育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人為割裂德智體美諸育的緊密聯系,這也是“課程思政”所蘊含的中心思想,其目的是避免將高校目前通識教育中的的思政理論課程置于“孤島”之中,要確實做到將思想政治教育體現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全員、全方位。
“微電子技術”是典型的理工科專業課程,理論性強,概念抽象,公式晦澀,本文就如何在不影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以課程為有效載體,將思政元素高效融合到課程體系中,做到立德樹人潤物無聲,最終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進行思考。
1“微電子技術”課程體系
微電子技術建立在半導體技術和電子技術之上,其特征在于“微小”,關鍵在于將電子元器件通過特殊的微細加工技術微小型化,以實現電路系統的高度集成和快速響應。 [1]“微電子技術”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對微電子技術的基本知識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并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確理解集成電路設計(IC)、制造和封裝測試的關鍵流程;掌握微電子器件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為今后在晶體管、集成電路和半導體器件設計、制造等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工程實踐或學習深造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微電子技術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為基礎、最為關鍵的核心技術之一。近年來,由于“中興事件”“華為備胎計劃”等一系列中美間在高新科技至高點中的摩擦,引發了國民對“中國芯”的熱切期盼,作為芯片(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和封裝測試的核心理論“微電子技術”課程激發了了眾多學子的學習熱情。如能在課程教學中以核心理論知識為主線,結合重點難點分析,挖掘核心技術中的典型思政元素,創新性豐富課程體系,必能實現專業授課中知識的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與通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相互呼應,形成協同效應,使學習“微電子技術”的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2]
2“微電子技術”課程思政的實施思路
所謂“課程思政”是指在思政理論課程之外的其他課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要求上以在學生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求真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和報效祖國的情懷。[3]在“微電子技術”中開展課程思政首先是要深化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夯實課程的育人本質;其次是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意識和思政育人基礎;第三是要優化教學大綱建設,選好“課程思政”育人載體;最后是要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將思政元素融于專業知識的教學技巧,增強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結合“微電子技術”在高等院校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專業中的教學情況,提出該課程踐行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
2.1 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定位課程思政
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在高等教育中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綱領性文件。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通常是在教學指導委員會的統一指導下,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以及具體的培養過程和方式。[4]不同高等院校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其知識體系各具特色,專業課程之間承上啟下,環環相扣,但由于高校思政課程在不同專業之間的學分、學時以及上課學期等要素設置完全一樣,各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對思政課程的設置參與度不高,只是被動規范在學校統一規定的模塊設置下,造成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嚴重脫節。為了真正實現高校三全育人和立德樹人的育人根本目標,涉及“微電子技術”課程的專業在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中,重點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支撐,不斷探索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深度挖掘培養計劃中所有專業課和實踐課課程思政元素,特別是不同課程之間思政元素的契合度,在教學全過程中做好思想價值引領的布局,通過專業知識中隱含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做好課程設計,在課堂內外潛移默化地實現思政育人目標。
2.2 在教學大綱中細化課程思政
教學大綱是高校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總體設計,對課程授課內容、時間節點、重點難點、考核要求等要素以綱要形式編寫的指導性文件。規定了課程學科知識的范圍、目的、任務、深度等要求。[5]課程教學大綱不僅僅是一門課程的具體安排,也是教師與學生的相互約定,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權利。[6]對于教師,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識積累,在課前對教學細節做精細準備,是教師智慧的結晶;對于學生,需要結合自身的知識能力,做好課前課后的預習和復習,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因此,一門專業課程教學大綱思政元素的含有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盤棋”的布局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微電子技術”課程在制定教學大綱時,要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將“立德樹人”貫穿于課堂內外,在教學設計上重視課程教學的價值觀教育,強化育人導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課程的章節之中,明確提出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3 高校教師意識上重視課程思政
教師是課程建設、課堂授課的主體,是學生學習期間主要的啟發者、指導者和陪伴者;教師有著得天獨厚的價值引領優勢,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力量,也是課程思政成敗的關鍵因素。如何將國家意識、人文情懷、科學素養、創新意識、工匠精神等元素與知識點有機結合,在看似平常的教學全過程達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相統一的目的是每一位高校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由于微電子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猛,“微電子技術”課程授課教師需不斷更新自身專業知識,拓寬專業領域視野,還要不斷加強自身德育意識與德育能力的培養,深刻理解習總書記關于課程思政的一系列講話精神,切實領會“以本為本”的本質含義,不斷自我學習,與時俱進,嚴守課堂紀律,強化課程教學的政治責任。自覺做到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以人才培養方案為綱領,做好教學過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豐富,使專業課程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教學載體,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熏陶、激勵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在整個教學實踐中貫穿“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義不容辭地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2.4 深度挖掘與融合思政元素
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是“微電子技術”課程是否能真正起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的根本保障,而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鹽溶于水”般地融入課程專業知識是課程思政成敗的關鍵。微電子技術目前已成為我國實現創新強國的“卡脖子”工程,是實現中國夢必須首先突破的關鍵技術。微電子技術的應用早已融入人類從高新技術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隱含著堅定學生信念的愛國情懷、啟迪學生思維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興趣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和陶冶學生情懷的人文精神。課程核心知識中隱含著大量的思政元素可以挖掘,只要教師課前認真品味內容脈絡,提高挖掘和和融合思政元素的緊迫性和敏感性,使學生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沐浴中,提升完美的人格,陶冶高尚的精神境界,有效實現課程育人目的,使專業課程真正成為與價值觀同頻共振之課。
3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高校要“確保把青年學生真正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人才培養體系的整個過程,除通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外,應當加強其他課程的思政建設,給每門課程樹魂,各門課程形成合力,以達到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這是每一專業、每一門課程、每一位教師肩負的歷史使命,建設課程體系、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進行課程間的思政融合和提升教師價值引領能力是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必由之路。
*通訊作者:劉洪山
基金項目:華南農業大學“課程思政”示范項目(20191220);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1802070020);廣東省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項目(PROJ993686684514258944);華南農業大學質量工程建設項目(zlgc17023,zlgc17038)
參考文獻
[1] 郝躍等.微電子概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6.
[2] 周泛海等.淺析新形勢下大學課堂的主要任務[J].大學教育,2019(2):1-3.
[3] 宋偉.高校“課程思政”實施策略研究[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8(5):104-106.
[4] 方玉明等.微電子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優化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4(4):33-35.
[5] 張念宏.中國教育百科全書[Z].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64.
[6] 陳悅.高校課程教學大綱實施現況研究以S大學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