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蘭 趙昌林
摘要:新時代的職業教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相比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性更加明顯,因此,職業教育的使命更應該傾向于服務地方區域經濟,并助推地方區域經濟,同時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為了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更好地促進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本文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擬從職業教育的使命出發,探析了職業教育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的五個角色。
關鍵詞:職業教育;鄉村振興;角色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順應現階段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希望的需求;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但目前農村現狀與鄉村振興的愿景之間仍然存在差距,具體表現為:第一,農村人才流失嚴重,現有人力資源水平低,素質差;第二,現代化技術在農村的運用較為滯后;第三, 農村產業結構之間欠缺優化設置,仍普遍以粗放型模式為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只有人才興,才能為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及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建設人力資源體系,培養充足的新型農業職業者。
新時代的職業教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相比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性更加明顯,因此,職業教育的使命更應該傾向于服務地方區域經濟,并助推地方區域經濟,同時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本研究課題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試從職業教育的使命切入,探析了職業教育在助力鄉村振興中扮演的五個角色。
一、注入鄉村經濟活力,做產業興旺的推動者
產業興旺,就是要以促進產業發展為中心,引導和推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生產創造性,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旺盛生命力。
我國的農業一直延續著“五谷農業”的傳統模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在食物的選擇上也開始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這就使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再適應社會、市場的發展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商品化生產的現代農業。
首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就要重視現代科技的推廣和應用,也要大量培育能夠掌握現代科技的人才。只有不斷推廣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才有崛起的資本;其次,現代化農業技術由誰來操作,這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的制勝之本。職業教育由于肩負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區域發展需求的特殊使命,職業教育一方面能夠利用學校師資、設備等資源優勢采取多途徑、多模式為鄉村推廣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培訓,不斷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儲備及職業素養;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根據新形勢發展需求,結合當地區域特色,合理設置職業教育的專業并及時調整專業的發展方向,保證職業學校培養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為地方支柱產業提供專業服務;再次,職業教育通過培育有文化、會技術、懂經營、能創新的現代化職業農民和現代化農業經營主體,使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發生徹底改變,提升第一產業從粗放型走向集約型,逐步實現有組織、有規模、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同時,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農村二、三產業,大力開展農副產品的深加工和為城市生活服務的加工工業,延長農村產業鏈,積極發展勞務、運輸、飲食、服務、旅游等第三產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合理、均衡發展的經濟結構,形成以產業為依托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經濟富有活力的新氣象,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最終使農村活起來。
二、加強鄉村生態修復,做生態宜居的踐行者
生態宜居,就是要加強農村環境資源的保護,大力改善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建設,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清凈的田園風光。
現在的農業經濟不僅僅是由單一的農業本身構成,而是一個由農生態系統和農業技術系統組合而成的復合系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生態修復,經濟發展與生態的和諧統一。作為農業大國,我們仍然應該樹立“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高度節約精神,合理利用開發自然資源,注重綠色生態發展。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但是在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也要同步進行,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鄉村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
職業教育在助力生態振興方面的具體作用體現在:首先,職業教育根據具體縣情和民風、民俗,充分利用學校智力、技術、資源優勢和信息化手段,實事求是,為農村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提出可行性方案,經過專業研判、量體規劃等形式,對鄉村的生態修復及建設進行探討和論證,選擇最優方案;其次,職業教育因其特有的培訓基地能夠為鄉村培育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壯大鄉村生態經濟發展隊伍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讓良好生態發展和鄉村振興共同前行,“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最終使農村美起來。
三、弘揚鄉村民風民俗,做鄉風文明的傳承者
鄉風文明,就是要促進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發展,推動移風易俗、文明進步,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使農民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農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我國的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淵源和起點。濃厚的傳統文化風俗、村規民約等在很多村莊中仍然存在,農民的精神風貌,既影響著鄉風民風,也影響著農民的幸福生活。實現鄉村振興,不僅要看農民口袋里有多少錢,也要關注農民的精神風貌。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在人才,人才興則文化興。首先,職業教育通過道德宣講、傳統文化培訓等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于基層,通過宣講、培訓引導農民的價值取向、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營造農村文明新風尚,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其次,職業教育在培養具有能傳承當地民族文化的創意性人才,以及激活地方民族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職業教育根據地方所獨有的政治資源、經濟資源、工藝文化資源、建筑文化資源、飲食文化資源、服飾文化資源等作為學校設置專業的依據;再次,職業教育就地取材,將地方各具特色的農耕文明、傳統文化、民間習俗作為教育資源,并將傳統文化與優秀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寫進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助推鄉村文化振興事業。通過弘揚民風民俗,發揮文化的淳化作用,推動禮儀之邦和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最終使農村亮起來。
四、健全鄉村治理機制,做治理有效的創新者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加強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弘揚社會正氣、懲治違法行為,使農村更加和諧、安定、有序。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要健全鄉村治理機制,搞好基層組織建設是關鍵。必須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魂的“三治”協同推進,打造“治理有效、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新農村。第一,農民是鄉村治理的主力軍,要想鄉村治理有效,就必須始終把農民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只有調動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鄉村振興才能早日實現。職業教育積極通過教育、宣講、培訓等方式,讓農民了解自己的作為村級治理的主體權利并熟悉村級事務運行的程序,提升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責任意識;第二,法治是鄉村治理的根本保障,只有依靠法律的約束,鄉村治理才能有條不紊地運轉。職業教育通過普法宣傳、送教下鄉等活動分類別、分層次對村級干部及廣大農民開展專項培訓,提高村級干部的法治觀念、執法能力和水平,引導廣大農民自覺守法、用法,學會用法律作為維護自身權益的有力武器;第三,德治是鄉村振興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撐,并能夠為自治與法治的效能增值。職業教育通過塑造典型、宣揚農村各行各業的優秀群眾、帶頭致富人的先進事跡,為廣大村民樹立道德標桿和文化引領,對廣大農民的思想、心理和價值觀念上進行重構,使廣大村民能夠自覺認同、接受并遵從社會規范。
職業教育通過開展具有鄉土氣息的宣傳培訓活動,引導農民向上向善,為農村基層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有效協調農村不同利益之間的平衡,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最終使農村和起來。
五、助力鄉村精準扶貧,做生活富裕的引領者
生活富裕,就是要讓農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經濟寬裕,生活便利,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好不好,最直接的指標就是農民的收入。《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要求,“把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特別是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與繁榮經濟、促進就業、消除貧困、維護穩定、建設先進文化緊密結合起來。”職業教育在主動服務鄉村振興方面應該更多傾向于教育的精準幫扶和脫貧攻堅,教育脫貧是鄉村振興的先決任務,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第一,職業教育使廣大的農民通過接受職業教育提升技能,幫助其獲得較高的工資性收入或提升其生產經營能力,實現生活富裕;第二,職業教育利用自身資源,通過統籌協調,設置和調整涉農專業建設,培養更多適應農業和農村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貧困地區人力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地方區域特色的產業;第三,職業教育對貧困家庭子女實行精準招生、精準資助、精準教學、精準就業,貧困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就業創業,摘掉貧困的帽子,徹底改變命運,為實現中國共同富裕的目標補齊短板。
職業教育通過對貧困地區實施技能教育、職業教育以及區域幫扶,既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效益,也實現了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迫切要求,最終使農村富起來。
參考文獻
[1]世紀經濟報道.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J].國際城市規劃,2018(6):150.
[2]蔣書同.鄉村振興,農村職業教育舉足輕重責無旁貸[J].智庫時代,2018(48):276—277.
注:
①引文出自《2018鄉村振興戰略解讀學習資料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