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摘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科學運用信息技術,能夠獲取直觀且形象的語文教學素材,并找準語文教學的入手點,推進語文教學的高效開展。如果將語文教學看作是一朵花,那么信息技術就是綠葉,二者互相配合,有助于突破教學難點,改善語文教學成效。探索如何依靠信息技術突破語文教學難點,僅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難點
一、強化視覺沖擊,引導學生親身實踐,由外向內突破語文教學難點
在新課標大環境下,語文教學也更具特殊性,為找準語文教學的入手點,順利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應科學應用信息技術,營造生動形象的語文課堂氛圍,運用多媒體技術將語文教學內容以多樣化方式展現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給學生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令學生在感知表象的基礎上,深切領悟其內涵,通過此種方式語文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基于信息技術所開展的語文教學,可遵循由外向內、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教學活動,順利突破語文教學難點,基于信息技術創設語文教學情境,將視頻資料片段、圖片等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掌握語文知識,通過視覺沖擊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促進學生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我語言,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為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比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秦兵馬俑》教學過程中,文中中心句“秦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對秦兵馬俑的特點做出了交代,這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若僅僅讓學生去對秦兵馬俑的類型進行想象,無法達到理想的語文教學效果。而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將秦兵馬俑的相關圖片和視頻展示出來,并在學生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同學們,坑中那么多兵馬俑,大家知道他們有哪些不同嗎?你能認出嗎?”此時學生認真觀察秦兵馬俑的圖片,并觀看視頻,討論兵馬俑的類型及特點。在此種教學方式下,學生感受到來自圖片和視頻的視覺沖擊,學生參與語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明顯提升,在視覺沖擊下,學生對于語文教材內容的理解更為透徹,感性認知得以強化,順利突破了語文教學難點。
在依靠信息技術來突破語文教學難點的過程中,要尊重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特征,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親身實踐,從而更為精準的理解并運用語言文字。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基于信息技術可營造獨特化的語文教學場景,包括學生所熟悉場景與不曾經歷過的場景,將學生引入到情境中,引導學生親身實踐,與教材知識產生情感共鳴,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心靈體驗,這就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為語文教學難點的突破打下良好基礎。
比如,在蘇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小鷹學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運用PPT將小鷹學飛的動態化場景展現出來,引導學生體會小鷹學飛的內在涵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小鷹學飛視頻的引入,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在生活中無法接觸到的信息以更為直觀且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小鷹學飛的整個過程形象化的展現出來,小鷹第一次飛到大樹的上面,第二次飛到大山的上空,飛行的最終目標是更高的地方。在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小鷹的視角出發來進行思考,并聯想到自己學習自行車的場景,這就在無形中強化了學生的心靈體驗,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學習飛翔的小鷹,在感同身受的學習狀態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吸收與內化更為深入,促進語文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二、化抽象為具體,揣摩文字之精妙,激發內因突破語文教學難點
信息技術的存在,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能夠促進語文知識由抽象轉為具體,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揣摩文字之精妙,激發學生學習內因,從而突破語文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走進語文教材,促進其情感共鳴的產生,從而促進語文課堂高效教學的順利實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更好的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可以從關鍵字詞入手,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語言文字曼妙情境,將形象化的圖片展示于學生面前,令學生恍然大悟,激發學生內因,從而促進語文知識的吸收內化,令學生真正做到“心領神會”,改善語文課堂教學成效。但應當注意的是,在依靠信息技術突破語文教學難點時,應掌握好信息技術的應用方式,要注重發揮信息技術魅力來改善語文教學效率,要科學且適宜的選擇信息技術教學工具,以確保信息技術能夠為語文課堂教學而服務。
比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過程中,盡管維也納這座城市具有古典藝術美,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意蘊,但與學生距離較遠,因而在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感知,面臨著較大的難度。而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將維也納相關圖片與視頻資料引入課堂教學中,將維也納的魅力街景展現出來,讓學生欣賞,并將文字與圖片相對比,感知文字之精妙,說一說自己的感受。教師需明確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把握語文課堂教學節奏,以便開展有目的、有計劃的語文教學活動。在對課文重點段落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播放適宜的背景音樂,營造一種優良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感知,通過形、聲與色的協調作用,將抽象知識以具體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引導學生感知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推進語文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促進教學難點得以順利解決。
比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拉薩的天空》教學中,文中以“神圣之地床簾”來描述拉薩的天空,并運用到“湛藍”“透亮”等詞匯,為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將拉薩天空的典型圖片展示出來,生動的圖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這就促進了抽象知識的具體化,便于學生更為直觀的感知拉薩天空之美,學生的想象力得以激發,深切體會到文中語言文字之精妙,有助于突破語文教學難點,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化靜為動,引導學生用心感悟,立體演繹突破語文教學難點
在依靠信息技術突破語文教學難點的過程中,應注重化靜為動,將語文知識以立體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引導學生用心感悟語文知識內涵,從而全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成效。具體來講,基于信息技術的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在學生全面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創設語文教學情境,將語文知識形象化的展現出來,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特點,用心去感受,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與生動性,順利突破語文教學難點,改善語文課堂教學成效。
比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埃及的金字塔》教學過程中,文中主要對砌筑金字塔的整個過程進行描述,這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針對這一教學難點,可應用信息技術打造實踐性語文課堂,讓學生利用制作好的立體動畫來對金字塔的砌筑過程進行推演。此種教學方式的科學嚴謹性較強,且學生參與積極性較高,在學生全面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觀看立體動畫演繹,并在腦海中進行場景回顧,此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的想象力得到有效鍛煉,語文知識的展現也趨于形象化與生動化,學生深切感知到文中對埃及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與贊嘆,這就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與性感的升華,順利突破了語文教學難點。
參考文獻:
[1]王悠竹.利用信息技術點亮語文教學[J].基礎教育研究,2017,(18).
[2]任海濤.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結合[J].作文成功之路,2017,(09).
[3]楊健亨.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與應用初探[J].課外語文,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