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在系列講話和文章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形成了鮮明的用典風格特點,他用典素材豐富,博古通今,具有非常強的連貫性,并且始終圍繞治國理政中需要解決的緊迫的實際問題,充分發揮了用典的創造性與靈活性。《習近平用典》充分闡明了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和治理經驗共識,為解決當代的中國道德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習近平用典》;特點;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61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17-0029-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系列講話和文章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形成了鮮明的“習氏風格”,廣大人民群眾愛聽、愛讀、愛看,人們通過他用典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人民日報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習近平用典》及《習近平用典》第二輯,雖然只是收錄了習近平的部分用典,但“他善于用典,常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鮮活的當代價值與意義”[1]2。本文圍繞《習近平用典》的特點及時代價值作一探討。
一、《習近平用典》的特點
(一)用典素材豐富,博古通今
首先,從引用典籍時間上看,遠至上古時期,近則到新中國,最早的典籍是上古時代的《尚書》。《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引用源自《尚書.商書.伊訓》的“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1]79。在《習近平用典》兩輯中共三次引用《尚書》的內容。晚至民國及新中國的經典名句,如在《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中引用于右任的對聯,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中引用毛澤東的詩詞。其次,從引用典籍的類型上看,以儒家、道家和法家典籍為主,兼用歷代的經史子集,詩歌、政論名篇,民間妙語等,十分豐富,體現了習近平淵博的學識和博采眾長的胸懷。再次,從內容上看,以儒家、道家和法家為主,比較青睞蘇軾的名篇佳句。從283條經典名言來看,引用儒家經典較多,引用《論語》11次、《禮記》 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引用道家經典《老子》6次、《莊子》4次;引用法家經典《韓非子》6次。這些都不是偶然的,從中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以人為本,為政以德,人與自然的和諧,重視法治等。習近平引用最多的古代名人是蘇軾,共引用了7個名句,這說明蘇軾的政治主張正是習近平所看重的,蘇軾一生堅持以民為本,倡導廉政,這也正體現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價值理念。
(二)用典的連貫性
《習近平用典》兩輯只收錄了習近平的部分用典,但也體現了他從地方到中央一以貫之的用典歷程,頻繁、持續的引用經典,形成了鮮明的“習氏風格”,貫穿他從主政福建、浙江到中央的整個工作歷程。例如習近平主政福建時,在《擺脫貧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中引用張居正的“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1]11,以此來說明中國共產黨安民治政之道。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引用“行百里者半九十”,告誡全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
(三)用典圍繞治國理政中需要解決的緊迫的實際問題
比如,在兩輯的前兩部分都為敬民和為政治理。當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主體地位始終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講“政之所興在順民,政之所廢在逆民心”[1]9,“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1]17,“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2]7。民生問題始終是習近平最為牽掛的問題,也是當前最為重要的政治問題。所以,廣大黨員干部要有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習近平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1]29,“備豫不虞,為國長道”[2]25,要切切實實的解決實際問題,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1]35。
(四)用典的創造性與靈活性
習近平在各種講話和發言中,頻繁的引用中國古代歷史典故、詩詞歌賦。每一次用典總是結合當今時代的特征和歷史任務,賦予古代詩詞典故以新的時代意義和價值,融會貫通、活用經典。如習近平在同中央辦公廳各單位班子成員和干部職工代表座談會時的講話中引用“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該句出自諸葛亮《兵要》,原意是指軍人應當對統帥忠誠和服從。他在這里引用這句話說明了對黨忠誠是各級領導干部首要的政治要求,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
二、《習近平用典》的主要思想歸類及內涵
《習近平用典》及第二輯共選取了習近平具有代表性的用典283則,分為敬民、為政、修身、篤行、勸學、天下等14個門類,從編排邏輯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人為本的治國理政之道
《習近平用典》首先闡述了以人民為主體的民本思想。敬民篇共引用經典佳句19條。治國理政的出發點是為民:“天地之大,黎元為先”[2]11。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價值理念,是治國理政的基礎。如何為民:“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1]21,“愛民”與“富民”,為民解決實際問題。其次,說明了為政治理經驗。為政篇和治理篇共31條經典佳句,一是強調了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要樹立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1]31。二是闡述了治國理政的原則,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只有根本不動搖才能枝繁葉茂,“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1]33。三是說明了治國理政的方法,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反對空談,“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1]35;治國要權衡事情緩急大小的區分,做到上情下達,內外有別;“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1]37。四是提出了治國要保持戰略定力,忌朝令夕改,“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盵1]49。
(二)以德為魂的立德修身知行之道
首先是立德與修身思想。立德修身篇共有經典佳句40條。闡述了為官的官德?!爱敼僦?,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1]55,為官要清廉、謹慎和勤勞,要有擔當,以避事為恥。雖然習近平說的是官德,但也是對我們做人的基本要求。說明了修身的思想,修身要從自身做起對己嚴格,對人寬容,要知足向善?!芭c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1]79,“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8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1]83。其次是為學與篤行思想。勸學篇與篤行篇共有經典佳句共有50條。強調了終生學習及尊師重教的重要性,“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2]127。說明了學習的方法,學思結合,博觀厚積,貫通致用?!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131,“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2]147。再次是強調行為上敢為,實踐的重要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1]145。第四是說明了行為的方法,合作、從小處著手?!昂媳е荆诤聊?九層之臺,起于累土”[1]109,“單則易折,眾則難摧”[2]105。
(三)以禮義為規的國家天下之道
構建以禮儀為規的國家天下思想主要體現在《習近平用典》的天下篇中,該書兩輯共收錄了29條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經典佳句。首先,在文化上倡導尊重文化多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1]181。其次,政治格局上要建立平等相待、公道正義的國際關系。“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2]151。最后,在經濟上要建立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記利當記天下利”[1]177。習近平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盵3]522這也是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價值理念。
(四)古為今用的辯證創新之道
《習近平用典》兩輯共收錄了38條關于辯證創新思想的經典佳句。辯證之道,一是喜與憂交織,危與機同在?!皼芟U入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盵1]283;二是部分與整體的協調兼顧?!安恢\全局者,不足謀一域”[1]297。三是變與不變,新與舊的相互貫通與轉化。“新故相推,日生不滯”[2]241,“事不凝滯,理貴變通”[2]251。創新之道:首先,為什么要創新?“不日新者必日退”[1]251,創新是一個國家保持競爭力的原動力。怎么創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257,創新僅僅有熱情是不夠的,還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三、《習近平用典》的時代價值
(一)闡明了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與治理經驗共識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深厚的民本思想,習近平通過對傳統典籍中經典佳句的引用,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與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連接在一起?!爸握谟诎裁?,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1]11。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凝聚全國各民族的力量,而傳統文化正是通過世世代代的累積,融入了中國各族人民的血脈,成為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當然,實現“中國夢”不能僅僅只是喊喊口號就行了,需要腳踏實地的實干。首先,治國理政要樹立底線思維,實事求是,從實處著手?!爸螄q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1]3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1]29,治理國家要有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時刻牢記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鞏固和堅持黨的領導,這些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其次,要建立堅強的領導核心,實行法治。中國的穩定繁榮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要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最后,法治是現代社會成功的國家治理方式。“法者,治之端也”,中國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全面依法治國。
(二)指明了解決當代中國道德問題的方向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否定和批判,一些人認為近代中國的貧窮落后源于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特別是“文革”時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被當做糟粕摒棄,造成了文化斷層。在西方文化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出現了拜金主義和精神空虛、道德淪喪等一系列道德問題。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為解決當下中國道德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和諧、仁愛、民本和誠信的價值觀,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習近平頻繁地引用這些傳統文化的典故,就是要用傳統文化中的精神來解決市場經濟大潮中一些道德問題。如傳統儒家的“仁愛”思想,能夠有效地摒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利己主義,體現出了更高的責任感和道德約束力量。推崇以義為利的社會正義觀,為解決市場經濟中的利益沖突、實現互利共贏指明了方向。
(三)增強了中國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堅定信念。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正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與“和”的思想,禮義廉恥的思想,為官、敬民的思想,立德修身思想等,都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文化軟實力?!读暯接玫洹氛菍⒅袊鴤鹘y優秀文化向全世界展示,讓世界了解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增強了中國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拔幕泴嵙畜w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4]。文化軟實力成為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用典實質上就是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造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張金質名片。通過習近平在國際各大會議的報告和演講,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全世界,讓世界各國人民聆聽中國故事,極大地提高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四)為構建和平友好的國際新秩序提供了中國方案
2014年3月,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說:“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組成的世界里,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5]。他強調,人類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但是近現代社會的許多沖突源于文化價值觀的沖突,西方國家依靠其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進行武力征服并進行文化滲透與擴張。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難以解決的沖突和矛盾,有效地解決這些沖突和矛盾需要重建世界文明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傳統文化推崇正義,崇尚和合,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他強調“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3],主張經濟上堅持互利共贏,政治上秉持公道正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重建和平友好的國際新秩序提供了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5.
[2]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第二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207.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1.
作者簡介:王業建(1976—),男,漢族,陜西安康人,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責任編輯:馬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