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潤英

【摘 要】 概念教學的引與導怎樣生動化、情境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游戲、現代媒體技術、對比辨析、歸納類比等活動中扎實掌握理解各種概念,懂得如何分享思維過程,從而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 概念教學的引與導 ?動手操作 ?游戲 ?現代媒體技術 ?對比辨析 ?歸納類比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是一對矛盾,使得它在教學中成為一大難點。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將枯燥的數學概念生動化、情境化,使學生樂于接受,這便成為我們教師探討的課題。下面我就談談教學中如何借助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在相互分享中碰撞出數學思維火花的幾點做法。
一、在動手操作中理解概念
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而數學概念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因此,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我們如能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從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使學生既理解了概念,又學會了在相互分享思維過程中不斷探索方法。
如教學“百分數”時,可以先布置學生動手完成寫一百個百分號的任務,當大部分學生寫了二十幾個時,我叫“停”,讓孩子們數出自己完成的個數,寫在后面,然后讓他們說出完成的個數占任務總個數(100個)的百分之幾,經過全班交流后動筆寫下這句話:我第一次寫了( )個百分號,是老師布置任務(100個)的( )/100。 接著讓學生繼續寫百分號,完成上面步驟,最后完成100個任務,還有的完成一百多個。通過這一組由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而得出的百分數以及它們的意義,從而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使學生在做中學會并理解了概念,同時又在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中滲透了百分數的應用。
二、在游戲中學習概念
生動的游戲活動能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概念教學中,如能根據教學內容有機地設計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能使學生學習得更好。如教學“正比例”時,我設計了“看圖猜成語的游戲:水漲船高和風吹草動,出示這兩個畫面讓學生猜,并說出成語中誰的變化引起了誰的變化,猜對、說對的獎一杯飲料。”在有趣的猜成語活動中,讓學生對“兩種相關聯的量”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認識,并能把它運用到正比例的學習中去。
三、利用現代媒體技術中使概念教學更加形象生動
高品質、設計良好并且使用得當的現代教學媒體,會給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一系列的良好變化,可以提高和促進學習,尤其在數學概念中更為重要。如在“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教學中,學生往往是能背誦公式,但不懂應用,因此,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周長和面積的意義、長方形的特征,選擇相同的長方形,通過多媒體電腦屏幕進行直觀演示,再進行小結,長方形的面積擺的是面積單位的總個數,它是一個“積”。而長方形的周長是表示四條邊的長度總和,它是一個“和”。這樣形象地展現了長的厘米數與寬的厘米數的乘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長的厘米數加上寬的厘米數的和乘以2等于長方形的周長。從而使學生對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公式有了真正的理解。
四、在對比辨析中掌握概念
對一些容易混淆的數學概念,學生往往難于理解,而運用對比辨析的方法,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找出異同點是學習這些內容的好方法。如等分除法與包含除法;是幾倍和增加幾倍;增加了多少和增加到多少;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整除和除盡;正比例、反比例與似是而非不成比例的量……都應利用比較辨析法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形成確切的科學概念。
如教學“正反比例”后,可以出示下面一組題目:
1. 一輛汽車從甲地到乙地,每小時行45千米,8小時可以到達。如果每小時行40千米,要幾小時才能到達?
2. 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4小時行了18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要行8小時。求甲乙兩地的路程。
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題中講的是哪兩種相關聯的量?
什么量隨著另一種什么量變化?
相對應的哪兩種量的什么值一定?
然后運用比例的概念判斷各成什么比例、再引導學生對正反比例的概念進行對比、辨析其異同點,并填寫下表。
這樣做,學生對正反比例的聯系與區別有了實質性的理解,從而運用其進行實際應用也就感到輕松了。
五、從歸納類比中掌握概念
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教師用比較淺顯的語言,學生還是不知其然,而用類比進行說明,學生就能很快地理解。如差的變化對于減數的依從性,學生很難理解。
教學時,用學生已知的生活中的例子進行類比說明,學生很快就能理解。例如:甲乙兩個孩子原有的桃子相等(都是10個),但甲吃的挑子多,乙吃的桃子少,誰剩的桃子多?誰剩的桃子少?很明顯,甲吃的多就剩得少,而乙吃的少就剩得多,接著再利用式題說明變化規律,學生就容易理解了。又如,低中年級的學生對“松樹比楊樹少15棵”中的“相比較兩個量誰多誰少?”這個問題的回答往往是“楊樹少,松樹多”。盡管教師多次提醒學生要認真看清題目,但學生還是“不聽話”,其實學生對這句話沒有理解。有一次,我用以下類比法進行引導,效果很好。我問:
“小龍,你幾歲了?”(9歲)“你媽媽今年幾歲?”(33歲)“那么,能不能根據誰比誰少說一句話?”
“小龍的歲數比媽媽少24歲,是媽媽少嗎?”
“同樣的,松樹比楊樹少15棵,是不是楊樹少?是誰多、誰少?”這樣的類比設問,學生學得既有趣,又掌握得牢固。
總之,概念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能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概括能力,能夠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成績,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師在概念教學當中,應立足于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學習各種數學概念的方法策略,以此來有效地促進小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和數學語言的發展,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