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培強
◆摘 ?要: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同時,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初步進入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這是道德啟蒙的關鍵時期,它不僅可以規范當前的行為和習慣,而且對未來也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致力于德育有效性的提高上。
◆關鍵詞:新形勢;小學德育;有效方法
“立德樹人”的實踐已成為現階段小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小學教師要重視把握德育的內涵,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成長和他們的未來發展需求,制定適合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的計劃,引導小學生自覺參與德育工作,使德育教育得以常態化和持久化,為小學生以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
一、小學德育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正確的教學觀
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大多數父母和老師只注重小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學生德育的發展。父母和老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也沒有建立完善的示范、評價等機制,德育工作開展困難重重,難以有效解決學生的教育問題,使得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低下。
2.德育過于形式化
我國的許多小學德育教育,教學只是一種形式,學生只是能被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同時,在德育中,教師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德育知識,沒有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和制度,不能全面的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
3.德育中缺乏家庭教育
目前,我國小學德育過程中,在對學生進行課堂德育教育中,缺乏家庭教育參與,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一些家長由于工作原因,將孩子托付給老人照看,而老人對孩子又過分溺愛,無法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造成教育缺失的現象。
二、新形勢下小學德育教學策略
1.進行文化宣傳,進行德育素養熏陶
德育是內在性格的整體培養。學生首先要具有思想上的認同感,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積極健康的文化環境可以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強他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學校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教師不僅要擺脫傳統的理論講授模式,而且還要借助文化環境的整體引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為德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定期的文化宣傳活動,講座和有關“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堅韌精神”等主題的討論活動,以及布置黑板報、校園廣告語等文化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為有效的道德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師還必須通過特定學科的教學,有效地將德育和文化教育結合起來,從德育的角度擴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實現多層次多角度的德育滲透。尤其對于語文,道德和法治學科,教師需要更新落后的教育思想,做好學科教學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
2.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開展激勵教育
小學德育工作不順暢,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教師缺乏對德育的重視,另一方面是忽視了班級德育氛圍的構建。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它要求教師在道德管理中與學生進行充分溝通,讓教師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害怕老師,不敢或不主動與老師進行交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與學生平等交流,盡力多用一些鼓勵性的詞語來縮短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交流環境,使學生自愿發言。在這種氣氛下,學生可以主動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更服從老師的教誨,從而提高德育管理的教學效果。
3.結合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的開展不僅限于課堂之上,還可以結合課外實踐活動,進行持續的自我教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課外活動,以增強德育的內涵。例如:教師在法定節假日和傳統節日開展教育活動,在“學習雷鋒好榜樣”教育活動中觀看雷鋒的高尚品德視頻和圖片展,以及通過學生談論自己的感受并進行自我比較滲透道德教育。或者,教師也可以帶小學生到養老院和社會福利院參加慈善活動,將德育知識轉化為德育行為,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家庭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的合力開展,從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德育體系,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周末或上學的路上,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要在路上亂扔垃圾,不要在公共場所亂涂亂畫等。這些都是德育的實踐驗證。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機結合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擴大小學生的教育范圍,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以對學生進行全面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對于小學生而言,多樣化的動手實踐活動可以吸引他們參與道德教育的熱情,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格,改善他們的精神世界。
4.示范引領,樹立標榜
教師作為學生德育路上的領路人,必須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發揮自己的價值并體現自己的作用。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教師應通過示范引領的方法樹立高尚的形象,引導學生以這一形象為榜樣。小學生通常會將老師視為他們的“第二父母”,并對老師的行為進行模仿和學習。如果教師能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模板,那么開展德育素養教育就會收到更好地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情感來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環境中,產生學習的欲望,增強想象力和理解力。通過營造校園文化,創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學校可以把本校辦學思想、培養目標、三風建設公布上墻;及時更新學校文化長廊、文化櫥窗和黑板報,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散發出德育的氣息。
5.發揮學校與家庭的表率作用,培養學生良好品德
教師和家長的日常言行也是影響學生良知和思想道德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學生與生具有的較強模仿能力,在道德教育工作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這需要我們成人要以文明行為為指導。在教學工作中,我們的老師必須以熱情的職業道德態度對待學生,然后利用他們在社會中所感受到的道德行為感染小學生,豐富他們的情感和道德修養。父母還應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則,并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審視事物,父母的每一個言談舉止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應當用自身行為對其進行無聲的引導和呵護。
總之,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小學德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提高其有效性和實效性已成為當前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應從德育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入手,對德育形成中的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不斷深化德育素養教育能力,充分利用和創造一切可用條件,切實提升德育教育實效。
參考文獻
[1]黃鎮基.素質教育視角下小學德育教育有效開展途徑分析[J].好家長,2017(41).
[2]劉蜀民,甘霖.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實施激勵策略的途徑分析[J].中華少年,2016(20).